国学666 » 《明史演义》 » 白话文 > 第五十七章 声势浩大的大议礼

第五十七章 声势浩大的大议礼

说起桂萼的这道奏章,就不得不提起他的同僚张璁,张璁被调任到南京后,与桂萼见了面,两人谈到朝中的礼制都愤愤不平。桂萼极力赞成张璁关于尊号的说法,还主张上奏世宗。

正好这时,侍郎席书和员外郎方献夫上奏,请求世宗尊孝宗为皇伯父,兴献帝为皇父,由于内阁大臣的阻拦,这道奏折没有递到世宗手里。桂萼于是代他们写了两封奏折,托京城的官员代为呈上,当即由世宗亲自阅览,其奏说:

臣闻古者帝王事父孝故事天明,事母孝故事地察,未闻废父子之伦,而能事天地主百神者也。今礼官以皇上与为人后,而强附末世故事,灭武宗之统,夺兴献之宗,夫孝宗有武宗为子矣,可复为立后乎?武宗以神器授皇上矢,可不继其统乎?今举朝之臣,未闻有所规纳者何也?盖自张璁建议,论者指为干进,故达礼之士,不敢遽言其非。窃念皇上在兴国太后之侧,慨兴献帝弗祀三年矣,而臣子乃肆然自以为是,可乎?臣愿皇上速发明诏,循名考实,称孝宗曰皇伯考,兴献帝曰皇考,而别立庙于大内,兴国太后曰圣母,武宗曰皇兄,则天下之为父子君臣者定。至于朝议之谬,有不足辩者,彼所执不过宋濮王议耳。臣按宋臣范纯仁告英宗曰:“陛下昨受仁宗诏,亲许为仁宗子,至于封爵,悉用皇子故事,与入继之主不同。”则宋臣之论,亦自有别。今皇上奉祖训,入继大统,果曾亲承孝宗诏而为之乎?则皇上非为人后,而为入继之主明矣。然则考兴献帝,母兴国太后,可以质鬼神俟百世者也。臣久欲上请,乃者复得见席书、方献夫二臣之疏,以为皇上必为之惕然更改,有无待于臣之言者。乃至今未奉宸断,岂皇上偶未详览耶?抑二臣将上而中止耶?臣故不敢爱死,再申其说,并录二臣原疏以闻。

世宗读一句点一下头,读数句,就把头点数次,一直到读完奏折,方才赞赏地说:“这封奏折关系重大,天理纲常就要靠它来维系了!”随即便召开群臣会议。

尚书汪俊带着文武大臣两百多人前来,一同驳斥桂萼的提议,世宗不听。给事中张翀等三十二人和御史郑本公等三十一人又上奏辩论,请求世宗听取大多数人的意见。

世宗不仅不听,还反过来呵斥他们朋比为奸,下令扣除他们半年的俸禄。汪俊等人见世宗心意已决,只好退了一步,请世宗在尊号兴献帝和兴献后中各加一个“皇”字,世宗依然不满意,继续召桂萼、张璁到京城商议。

杨廷和见朝政一天比一天混乱,决意要离开,世宗竟然准他辞官回乡。

后来到了兴国太后的寿辰,世宗命大臣们入京朝贺,宴席和赏赐一律照给。等到慈寿太后寿辰的时候,世宗却早早下令取消朝贺,修撰舒芬上奏谏阻却被削去俸禄。御史朱淛、马明衡、陈逅、季本和员外郎林惟聪等人先后上奏,也都遭到谴责。

原来,兴国太后入京时,慈寿太后对她仍然以藩妃之礼相待,兴国太后对此非常懊丧。世宗朝见慈寿太后时,太后对他也很冷淡,世宗因此怀恨在心,为了除掉母子二人心中的那口恶气,所以,世宗才一定要把兴献帝后的尊称架到孝宗帝后之上。

张璁和桂萼又依次上奏,各抒己见。张璁更是上奏说今天讨论的问题不在皇与不皇,而是谁是皇伯父与皇父的问题,世宗对他一再嘉奖,召来大学士蒋冕、毛纪、费宏等人,准备在奉先殿的一侧建宫殿,安放兴献帝的灵位。

蒋冕上奏说:“臣希望陛下做尧、舜帝,不希望陛下做汉哀帝。”

世宗脸色一变,说:“尧帝和舜帝也是有孝心的,古人不也常把他们当作例子吗?”蒋冕无话可答,只得遵命。

世宗随即下诏礼部,追尊兴献帝为本生皇考恭穆献皇帝,尊兴国太后为本生圣母章圣皇太后,并说:“朕的亲生父母既然已经有了尊称,就应该在奉先殿旁边再建造一座宫殿来安放父亲的灵位,以尽朕的孝心。”

礼部尚书汪俊上奏说:“皇上既然入主大宗,就不应该再祭祀小宗。为生身父亲在大内立庙,从古至今都没有这样的先例。汉哀帝曾想为共王在京城立庙,师丹坚持不可。臣的意思是,陛下可以为现有的安陆庙增添装饰,作为兴献皇帝百世不迁之庙,然后分封兴王的子孙后代,世世传承。陛下每年都可以派人回去祭祀,这样就足够表达陛下的孝心了,何必再另建庙宇呢?恳请陛下立即收回成命,不要违背祖训!”

世宗对汪俊的奏折视而不见,只促令聚集工匠立即动工,限日告成。汪俊见世宗不答复,只好上奏辞官以表诚意,世宗准奏,命席书继任礼部尚书。席书未到京,由侍郎吴一鹏暂代礼部尚书一职,权属部署。

不久吴一鹏接到世宗的命令,让他和太监赖义等人一起去安陆迎接兴献皇帝的灵位,吴一鹏上奏劝阻,不见世宗回应,只好整好行装踏上旅途,前去安陆迎接兴献皇帝的灵位。

此时,新的宫殿已经竣工,世宗取名为观德殿。因为这件事是由世宗亲自裁决的,并未经过内阁的审议,大学士蒋冕不由得愤愤地说:“古人说在其位谋其职,我这个内阁大臣不能匡扶国家社稷,已经是在渎职了,还留在这里做什么?”当即上书请求辞官,世宗准奏。

詹事石珤和杨廷和不和,世宗想让他入内阁办事,赞成自己的做法,于是命石珤担任吏部尚书,兼文渊阁大学士。谁知石珤也是个眼里容不得沙子的人,一切政论都不离大体,更别说让他赞同世宗了。

这时,户部侍郎胡瓒上奏请求停召张璁、桂萼两人,因为现在大礼已定。世宗不得已,只好准奏,命张璁、桂萼仍回原任地。张璁、桂萼本已启程,途中听到要他们回任的消息,不禁大为沮丧。

情急之下两人只好联名上书说:“‘本生’二字是对后面的称谓而言的,如果不把这两个字去掉,那么虽然称为皇父,仍然和皇叔无异。礼官有意欺瞒皇上,臣等愿意来京和他们对质。”

世宗看到奏折后心里十分感动,于是又令张璁、杜萼两人入京。张璁、桂萼日夜兼程赶到京城,谁知一进都城,就收到大臣们气势汹汹要找他们的消息,说是还想效仿前朝马顺的故事,打死他们俩算了。桂萼听到消息后吓得不敢出门,张璁也躲了好几天才敢入朝。

退朝后,张璁担心遭人报复,不敢走原路回去,就悄悄溜出东华门,躲到武定侯郭勋家里去了。郭勋是郭英的第五世孙。

给事中张淛等人接连上奏弹劾张璁、桂萼、席书和方献夫等人,张淛还取来群臣的奏章送交刑部,准备预先拟定张璁等人的罪名。

尚书赵鉴偷偷对张淛说:“一旦得到旨意,马上杀掉他们。”张淛听了非常高兴,回去后免不了和同僚谈起此事。

谁知一传十十传百,世宗竟然也知道了此事,严厉斥责了张淛、赵鉴,并提拔张璁、桂萼为翰林学士,方献夫为侍讲学士。

张璁、桂萼和方献夫担心群臣迁怒于他们,纷纷上奏辞职,世宗不许。学士丰熙,修撰舒芬、杨慎、张衍庆,编修王思等人都不愿意与张璁、桂萼同朝为官,纷纷上奏请求辞官,世宗下诏将他们的俸禄全给免了。

给事中李学曾等人和御史吉棠等人上奏替众人求情,都遭到贬谪,甚至被下狱。还有南京尚书杨旦、颜颐寿、沈冬魁、李克嗣、崔文奎,侍郎陈凤梧,都御史邹文盛、伍文盛等人,因为上奏全都遭到了世宗的斥责。

员外薛惠编写了一本《为人后解》,极力反驳张璁、桂萼的观点,世宗知道后二话没说就把他逮捕起来,关进了监狱。这下可惹恼了尚书乔宇,上奏辞官,世宗一边责怪他又老又固执,一边准他辞官回乡。

这下桂萼和张璁两人可高兴了,他们凭借口才和文笔就得到了世宗的重用,更加兴高采烈,接着又为世宗上奏了十三件事,差不多有几千字。

本篇未完,请继续下一节的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