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十章 世宗遭宫变
话说嘉靖中期,有一位大奸臣因青词得宠而身居要职,之后居然执政二十多年也无人能撼动他的地位,害得明朝的元气消耗殆尽,几近灭国,此人不是别人,他就是分宜人严嵩。
先是弘治年间,严嵩中了进士,有位术士替他看相,说他以后一定会大富大贵,但是嘴边有一条饿纹入口,将来恐怕要被饿死。
严嵩听后,笑着说:“既然说我会大富大贵,又说我会饿死,这不是自相矛盾吗?看来不足以深信。”
后来,严嵩一直在官场上沉浮,没什么出头的机会,仕途也不见起色。严嵩不愿意一辈子庸庸碌碌,于是就改变了逢迎达官贵人的方法,后经多方运动,终于找到了尚书夏言这条门路,自此飞黄腾达。适逢夏言入内阁,便将严嵩调去京城,就任礼部尚书。
严嵩出仕的时期正值明代中叶正德、嘉靖年间这个多事之秋。世宗在位的四十六年里,只关心两件事,一件是大礼议,一件是玄修。而大臣们在这两件事上的态度则是他衡量人才的标准,严嵩在这两件事上,无不仰承上旨,深合世宗之心。先是因为议礼而突然得到重用,后又因为支持玄修而得到世宗宠信。
严嵩见祭祀的时候屡次出现祥云,就仗着历年的学问,写了一篇《庆云赋》呈给世宗看。世宗从头到尾读了一遍,觉得字字典雅,语句精湛,连夏言和顾鼎臣两位大臣的青词也相形失色,世宗不禁拍手叫绝。后来,严嵩又献上《大礼告成颂》,世宗看后更加赞赏,从此所有青词类的文章都令严嵩主笔,夏时、顾鼎臣两人因此渐渐失宠。
顾鼎臣在嘉靖十九年因病逝世,世宗追封他为太保。
然而,夏言自恃功高资历老,根本瞧不起因为青词而晋升的严嵩,而且严嵩每一次进阶都是夏言一手提拔的,所以夏言对待严嵩几乎就像对待门客一样无所谓。
严嵩和夏言本是同乡,尽管科举的时候严嵩比夏言更早中进士,但是为了靠夏言的引荐,严嵩不得不曲意逢迎夏言,可谁知夏言竟然这么盛气凌人,严嵩心里很不好受,因此逐渐对夏言怀恨在心,但表面上还是装出格外谦恭的样子。
一天,严嵩在家里设宴,送了请柬给夏言却被夏言拒绝了。严嵩只好亲自登门求见,可夏言连出来见一面都不肯。严嵩不得已,只好长跪在阶前,将手里的请柬朗声读了一遍,内容写得委婉动人。夏言这才转怒为喜,出来应酬,然后和严嵩一起赴宴,还喝得十分尽兴。此后夏言以为严嵩是真的对他谦卑,所以不再对他有防心。
俗话说得好,“明枪易躲,暗箭难防”,严嵩是阴柔狡诈之人,受了这样的气怎么可能不报复回来。于是严嵩利用夏言性格上的弱点大做文章,在言行上和夏言形成鲜明的对比。不仅对世宗处处表现得谦卑忠勤;对同僚更是恭敬礼让,因而深得人心。
恰巧翊国公郭勋也和夏言不和,严嵩于是就和郭勋一起设计陷害夏言。
之前夏言被加封为少师时,世宗赐了他一枚银章,上面镌刻着“学博才优”四个字。后来世宗到承天祭拜显陵,郭勋、夏言和严嵩等人护驾随行。谒陵完毕,严嵩请求上表恭贺,夏言请求回京以后再议。世宗答应了严嵩的请求,到龙飞殿求贺。严嵩揣摩着世宗的旨意,和郭勋一再说夏言的不是,世宗顿时恼怒,责怪夏言傲慢无礼,下令把赏赐给夏言的银章收了回来,又削去他的爵位,勒令他罢官。
后来世宗的怒气渐渐消了,又把银章赏还给了夏言。夏言知道有人故意诬陷他,就在上书谢恩的时候写了一句:“一志孤立,为众所忌”,谁知世宗看了又下诏责问他,夏言干脆请求辞官,世宗不许。
后来,昭圣太后病逝,世宗让群臣商议下葬的礼制,夏言的奏折又遭到了世宗的驳斥。
原来,昭圣太后张氏自从被世宗改称为伯母后,待遇就不一样了。后来,张太后的家人昌国公张鹤龄和建昌侯张延龄先后被人诬陷下狱。张太后请求世宗免自己的家人一死,世宗不肯。从而导致张鹤龄枉死在狱中,只剩下张延龄还关在狱中未被审决。张太后就是因为忿恨而去世的。
世宗本想草草下葬,偏偏夏言要按规矩办事,仓促之中还写错了一两个字,却被吹毛求疵的世宗说成大不敬。夏言没办法,只好为自己辩护,说是写错字,是因为自己有病一时脑袋发胀。世宗置若罔闻,勒令夏言回乡,夏言只有奉命辞官。
临行前,夏言请求到西苑的斋宫辞行。世宗却又觉得他可怜,就让他回家治病,等待安排。最后张太后的葬礼还是草草完事,世宗父子也只不过服了几天丧而已,张延龄的下场是弃置街头。
没过多久,言官开始轮流弹劾郭勋,郭勋也称病请假。
京山侯崔元最近新受到世宗的宠信,世宗就将他召来内苑问他说:“郭勋和夏言都是朕的股肱大臣,为什么要互相妒忌呢?”崔元回答不上来。
世宗又问他:“郭勋得了什么病?”
崔元回答说:“郭勋其实并没有患病,只是忌讳夏言。夏言如果回乡了,郭勋自然会回来。”世宗听了,若有所思地点了点头。
御史们听到这个消息,又联名上奏弹劾郭勋,世宗下诏令郭勋自省。
谁知给事中高时接着将郭勋贪赃枉法的几十件事全抖了出来,郭勋因而被关进了大牢。郭勋获罪后,夏言又被召了回来。而法司审理郭勋一案的时候,夏言暗中指使判官将郭勋判成了斩首。世宗有意宽大处理,于是就下令复查此案,谁知复查一次,郭勋就加罪一次,复查两次,郭勋就加罪两次。就这样,作威作福的翊国公最后还是被斩首示众,满朝文武大臣纷纷拍手称快。
只是严嵩失去了一个帮手,未免心中有些不快。
在一些具体事件上,严嵩某些如同小丑般的表现,更是讨得世宗欢喜不已。
明朝的冠制和唐朝有些相类似,皇帝与皇太子的冠式是用乌纱折上巾,也就是唐朝所称的翼善冠。世宗崇尚道教,不戴翼善冠,而戴香叶冠。后来还命人制了五顶沉水香冠,分赐给夏言、严嵩等人。夏言说沉水香冠不符合人臣的身份,拒绝了世宗的赏赐。只有严嵩每次上朝都戴着沉水香冠,还用轻纱笼住以示郑重。世宗于是更喜欢严嵩,渐渐疏远了夏言。
同时,世宗命大臣们入值西苑时,都按照道士的习惯骑马,不准坐轿。夏言根本不理会,依然是坐轿进出西苑。
夏言这些轻视道士的举动,也使世宗身边的道士对他怀恨在心,少不了在世宗面前借机诋毁他。众口铄金,夏言渐渐地失去了世宗的恩宠。
严嵩见时机成熟,就在一次世宗单独召见他的时候,痛哭流涕地向世宗诉说夏言平时如何肆意歁凌他和其他大臣。
后来有次发生日食,由于日食历来被视为不祥之兆,世宗因此就下诏说:“有大臣怠慢君主,所以上天才发出警告。夏言傲慢无礼,应该被褫夺职位,所有武英殿大学士的遗缺,都让严嵩接替!”这诏书一颁发,严嵩马上取代夏言入主内阁,登上了宰相首辅的位置。
当时的严嵩已经六十多岁,却丝毫不敢懈怠,每天很早就来到西苑椒房值班,很晚才回去。世宗大悦,赐给严嵩一枚银章,上面刻着“忠勤敏达”四个字。后来世宗又陆续赐匾,挂满了严嵩的府第。严嵩的内堂被叫作“延恩堂”,藏书楼被叫作“琼翰流辉”,修道阁叫“奉玄之阁”,连大厅里都还写着两个大大的“忠弼”。这些都是世宗的特别赏赐。严嵩位高权重,从此开始独揽大权,结党营私。长子严世蕃也担任了尚宝司少卿,性格同样贪婪狡诈。
严嵩父子俩狼狈为奸,导致朝中大臣敢怒不敢言。
嘉靖二十一年十月,宫中竟然发生了谋逆一事。
谋逆的罪魁祸首是曹妃的宫女杨金英。区区一个宫女为什么能流传史册这么多年呢?
本篇未完,请继续下一节的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