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十六章 十三岁的嫔妃 第2节
海外倭寇荡平后,世宗正好得以专心他的斋祭,并说:“倭寇得以荡平都是鬼神保佑啊!”竟将功劳归到陶仲文身上,加封他为恭诚伯。
另一方面,世宗还将翰林院侍读严讷,修撰李春芳等人一起升为翰林学士,入西苑办事,负责代撰青词。
内外的官员都企图邀宠,纷纷迎合。
徽王朱载埨是英宗的第九个儿子朱见沛的曾孙,封地在钧州。他的父亲朱厚爝和陶仲文有些交情,陶仲文跟世宗说朱厚爝尊道,世宗于是封朱厚爝为真人,颁给他金印。
藩王被加封真人,这可真是古今罕见。
朱厚爝死后,儿子朱载埨继承了他的爵位,依旧尊道,世宗也就没有收回那枚金印。
当时南阳有个方士叫梁高辅,年过八十,头发和眉毛全白了,两手的指甲有五六寸长。他自称会吐纳之法,可以自行新陈代谢。朱载埨听说后就请他入府,向他求教。梁高辅欣然应允,除了面授朱载埨吐纳之法外,又替他炼制了春药。
据《明史杂闻》上记载,梁高辅所炼制的春药是用童女七七四十九人,在她们第一次初潮的时候采集她们的经血,晾晒多年,精心炼制出来的一味药。梁高辅对朱载埨说:“这种药有一种奇效,服用之后一晚上可以临幸十多名女子,并且可以长生不死,和地仙没有区别。”朱载埨和自己的妻妾试了一下,果然和梁高辅说的一样,跟自己平时的状态大不相同。
朱载埨不敢藏私,于是就写信给陶仲文,请他将梁高辅举荐给世宗。世宗今年已经五十多岁了,精力早就大不如前,后宫妃嫔又那么多,靠一个老头怎么可能应付得过来呢?妃嫔们背地里不免有些怨言,世宗也觉得很抱歉,所以就算听到了些怨言也只能默默忍受下来。现在陶仲文举荐了梁高辅,世宗服用了春药之后,居然像回到了年轻的时候一样,每晚能宠幸多个妃子,世宗喜出望外,封梁高辅为通妙散人,朱载埨因为举荐有功,也被加封为忠孝真人。
谁知朱载埨受封后更加恣意妄为,不但破坏民居、霸占土地,还杖杀谏官王章。后来朱载埨微服去扬州游玩时被官兵抓住,在被拘留了三个月后,朱载埨竟私自溜走了,接着他又写信给梁高辅向他索要贿赂。梁高辅没有理他,朱载埨等了几天见梁高辅还没有回信,正准备写信诘责梁高辅,没想到这时梁高辅的信却到了。
朱载埨还以为自己有求必应呢!谁知打开信一瞧,并没有银票什么的,梁高辅只说皇上需要药,自己一时来不及提炼,想起阁下这里还有一些,所以特地派人来取。
朱载埨看完信不禁勃然大怒:“那个忘恩负义的人!要不是本藩王,他哪能有今天?我求他办事他理都不理,他求我我就一定会答应吗?”朱载埨当下就拒绝了来使,说梁高辅给的药已经用完了,无法遵命。
来使走后,朱载埨却派人送药入京给陶仲文,托他献给世宗。
你不送也就罢了,现在多此一举,不是弄巧成拙吗?
那边梁高辅知道这事以后也很忿恨,便上奏世宗,把朱载埨的不法之事全部说了出来。世宗立即派太监去调查,太监回来后说,梁高辅说的句句是实话,并说朱载埨自称张世德,在南京强抢民女。世宗听了大怒,下旨夺去朱载埨的真人印。陶仲文虽然可怜朱载埨,却也不敢为他辩护。
接着南中有个叫耿安的人来找世宗诉苦,说朱载埨强抢他女儿,世宗当即下旨将朱载埨废为庶人,幽禁在凤阳。朱载埨悔恨交加,竟然悬梁自尽,所有的妃子也都跟着他上吊了,其子女被贬去开封,徽王一族从此就中断了。
朱载埨死后,世宗更加宠信梁高辅,梁高辅也一心一意为世宗炼药。他精挑细选了三百名八岁到十四岁之间的女童,将她们养在宫里,等她们初潮一到,立即就将她们的经血取来混进药里,梁高辅还给这味春药取了一个美名,叫“先天丹铅”。
后来又选入了一些十岁左右的女童,一共一百六十人,加上之前的就有四五百名女童了。这些女童平时无事的时候就去祭坛帮忙做杂役,或者去西宫侍奉世宗。
话说有个姓尚的女童被选进西宫值班,年仅十三岁,长得秀外慧中。
一天黄昏,世宗坐在那里一边诵经,一边击磬,击着击着就困了起来,于是不知不觉打起了瞌睡,竟把击磬的槌敲到别的地方去了。众侍女都低头站着,有些没有看见,就是看见了也不敢作声,只有尚女失声大笑。
这一笑就惊醒了世宗,世宗张开惺忪的眼睛,正好看见尚女脸上半开的梨涡,脸上还带着笑意。世宗本想厉声呵斥,却忽然被尚女这种憨态打动了,不知不觉怒气也消了,就又默默低下头继续看经。
但是经过刚才一事,世宗心里忐忑不定了起来,眼睛也不由自主地去看尚女。尚女的脸上先是带着笑靥,后又变成羞怯,接着低下头拨弄自己的衣袋去了。这些在世宗看来是那么娇憨,不禁越看越喜欢,哪还有心思念经?
世宗索性把尚女叫到了面前,一面令侍女们退出。侍女们奉旨退下,多半都为尚女捏了一把冷汗。
世宗叫尚女过来后,先是问了问她的身世,接着就将手里击磬的槌一扔,顺手牵住尚女,将其拉入内室。世宗服了春药后,当下宠幸了尚女。尚女只有十三岁,遇上这种事既不敢哭,又不敢叫,只好咬着嘴唇默默忍受。
但她毕竟是个处子,世宗有些过意不去,完事后就让她穿好衣服退下了,接着宣召庄妃。
庄妃姓王,起初并不得宠,平时一个人住在深宫里难免有些寂寞伤怀。她自幼聪慧,平时就吟成了几首宫词来消遣,世宗知道后,十分怜惜,就召她侍寝。接着册封她为庄妃,后来又加封为贵妃,主管仁寿宫的事情。
方皇后驾崩后,正宫娘娘的位置一直空悬着,世宗有意让庄妃接替。但陶仲文暗中向庄妃索要贿赂,庄妃却又偏偏不肯,陶仲文因此怀恨在心,于是想方设法不让世宗再立后。世宗本就非常信任陶仲文,况且连立三个皇后都没有皇子,既然天意如此,世宗也不再强求,不过,世宗依旧非常宠爱庄妃。
等到庄妃应召而来,尚女已经起身离开了,世宗急不可待,不及和庄妃解释,立即让她侍寝,再赴巫山。
两天后,世宗再次召尚女侍寝,尚女依然感到心惊胆战,先是推脱不去,后终因无法违背圣旨,只好领旨而去,再去领赐世宗的恩宠。谁知这一次竟和前一次迥然不同,尚女这才不再惊惶,后来竟还觉得无比畅快,于是一宵欢爱,难以尽说。世宗一时高兴,封她为尚美人,后来又将她册封为寿妃。
可就在老夫少妻如胶似漆的时候,有一太监忽然慌慌张张地跑进来向世宗呈上一方罗巾。罗巾上遍布血迹,世宗模模糊糊地辨认了一下,方才发现是一首七言律诗:
闷倚雕栏强笑歌,
娇姿无力怯宫罗。
欲将旧恨题红叶,
只恐新愁上翠蛾。
雨过玉阶天色净,
风吹金锁夜凉多。
从来不识君王面,
弃置其如薄命何?
世宗看完后,不禁泪流满面,此诗究竟是谁所作,敬看下章。
明朝有两个汪直,一个是太监,一个是海盗。两人的名字里都带个“直”字,但他们不仅名不副实,而且都作恶多端。如果要我比较的话,我更欣赏海盗汪直。汪直在海上逃亡这么多年,一听说母亲和妻子受到了胡宗宪的优待以后,立刻就产生了归顺之心,可见,汪直是个很有孝义的人;后来他和蒋洲约定投降的日期,中途遇上风暴还是换船前来赴约,可见汪直也是个非常守信的人。胡宗宪为汪直保奏,朝廷却非要赶尽杀绝,不给他改过的机会,不仅导致汪直冤死,还让夏正也为汪直陪葬了,我不禁要为汪直呼冤,更要为夏正呼冤。世宗每天斋祭,手上却还是沾满鲜血;想要修仙,却又贪恋美色,这不自相矛盾吗?况且一个五十岁的老头子,竟然逼十三岁的女子侍寝,真是荒唐。
本篇未完,请继续下一节的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