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八十四章 朱燮元巧击吕公车
却说张皇后本是祥符人张国纪的女儿,因为女儿嫁给了天子,张国纪被封为太康伯。客氏和魏忠贤将张皇后的孩子打掉后,还嫌不足,想要继续陷害张皇后,却一直抓不到什么把柄,后来经过左思右想,他们竟然想到制造流言蜚语,说张皇后并不是张国纪的女儿,而是被关押的海寇孙官儿的女儿。两人还扬言要修筑安乐堂,让张皇后到那里居住。
安乐堂在金海桥的西面,孝宗的生母纪氏被万贵妃陷害后,就是被贬居到那里。两人想让张皇后入住,明明是劝熹宗废后,无奈熹宗不愿答应,还算对得起张皇后。客氏不肯罢休,正好回乡省亲的时候,客氏的母亲也极力劝阻,客氏方才将这件事搁到一边。
说来也奇怪,客氏和魏忠贤那么多次假传圣旨,难道熹宗真的是不知道或者没看见吗?
原来熹宗颇有些小爱好,尤其喜欢木工,喜欢用刀、锯、斧、凿,自己做些东西。
熹宗曾在庭院中造了一座小宫殿,样子模仿的乾清宫,高不过三四尺,曲折微妙,的确称得上巧夺天工。宫里原来还有个蹴圆亭,熹宗就又亲手做了五间蹴圆堂,除此之外,熹宗做了种种玩具,每件都特别玲珑,特别精致。但这样一来,熹宗就只有把国家要政抛到脑后了,根本没时间去理会。
魏忠贤经常趁着熹宗引绳削墨的时候上奏,熹宗未免心里厌烦,就随口答应说:“朕知道了,你去照章办理就是。”本来朝中大臣的奏折都必须由御笔亲批,那些例行公事的奏折才由司礼监代批,如果奉旨更改,就用朱笔加批,也就是所谓的批红。如今熹宗将批阅奏折之事一概委任了魏忠贤,所以魏忠贤才得以为所欲为,一雪前耻。
魏忠贤的住所在乾清宫南面,客氏的住所在乾清宫北面,两屋相隔没有多远,中间架了一道回廊,以方便来往交通。两人除了每晚私通之外,便是忙着设计排除异己。
另外客氏在凤彩门还置办了一间屋子,有人说那是因为客氏不满足于只和魏忠贤通奸,所以将面首安置在那里,据说,就是大学士沈纮,也曾和客氏做过露水夫妻,不知是真是假。
客氏白天住在宫里,晚上就前往私宅寻欢作乐。出行的时候身边侍从如云,丝毫不比御驾要少,灯炬簇拥,远远超过明星。衣服华丽如天仙,周身香雾氤氲如月宫。等她来到私宅后,仆人和老媪等人照例要依次叩头请安,有的叫老太太,有的喊千岁,喧闹声响彻殿堂,不绝于耳。每天客氏五更入宫,铺排照例兴师动众,丝毫不输于晚上回来。
客氏早上要梳洗化妆,每次梳洗,身后必然有很多侍女伺候,有的递手巾,有的整理发髻,有的添香,有的簪花,各司其职,没人敢偷懒不来。客氏如果要洗头发,就会选三五个美人的津液当作润发露,每天一换。她说这个方子传自岭南老人,名叫群仙液,可以让人老了以后不生白发。
客氏尤其喜欢化江南妆,广袖低髻,妖冶至极,宫中的人相继模仿,已经成风。张皇后尤其讨厌客氏的这种装束,下令让坤宁宫的侍女不许效仿,客氏居然以此为笑柄取笑张皇后。张皇后虽然有所耳闻,但依然我行我素,不改古风。
客氏还有一种绝技,那就是精通烹饪,熹宗每次进膳,菜肴一定要经过客氏的调配才肯入口,所以客氏得到熹宗的专宠,并且长久不衰是因为熹宗离不开客氏的厨艺,而不是喜好她的女色。
客氏的生平就此告一段落。
话说辽东经略熊廷弼防守辽东三年,守备完善,城池固若金汤,但熊廷弼为人刚正,不肯趋附权贵,免不了招来别人的嫉妒。魏忠贤当然也恨他,就派吏科给事中姚宗文赶赴辽东阅兵。姚宗文是个白面书生,哪里懂军务,魏忠贤只是派他去收贿赂罢了。
谁知熊廷弼不但没有馈赠银两,而且薄待姚宗文,姚宗文失望地回到京城,随即上奏诬陷熊廷弼。熊廷弼当即被免官,改任袁应泰为经略。袁应泰文韬有余,武略不足,把熊廷弼定下的规矩改了大半,还招降满洲的饥民杂居在辽阳、沈阳。
满洲太祖乘势袭击,饥民们纷纷变成内应,霸占了沈阳,直逼辽阳。袁应泰登城防御,谁知城中起了内讧,将校纷纷潜逃,满洲兵陆续登城,袁应泰自缢而死,辽阳失陷。辽东附近的五十个营寨,河东大大小小七十多座城池全部被满洲兵占去。朝廷决定再次起用熊廷弼,为他赐宴饯行。
有危难的时候才想到要抱佛脚。
熊廷弼来到山海关,与辽东巡抚王化贞商议军务。王化贞主战,熊廷弼主守,双方僵持不下,于是两人各持一说上奏朝廷。朝廷起初颇为赞成熊廷弼,后来因为辽阳都司毛文龙拿下了镇江城,报告给王化贞,王化贞竟然以此奏称大捷,请求立即进兵。兵部尚书张鹤鸣轻信了王化贞,一面让王化贞不必受熊廷弼牵制,一面催促熊廷弼出关,为王化贞做后援。
王化贞五次出师都没有见到敌人,熊廷弼请王化贞慎重行事,王化贞却大夸其词地说,只要六万大军就可以一举荡平满洲了。真是大言不惭。加上叶向高也袒护王化贞,张鹤鸣就更深信不疑。王化贞意气风发地来到广宁,刚打算大举进攻,谁知满洲兵已经渡过了辽河,打死了明副将罗一贯,现在正长驱入境,势如破竹。王化贞立即派遣爱将孙得功、参将祖大寿、总兵祁秉忠前往支援,和满洲兵在平阳桥交战。
可是孙得功还没战败就先行逃走了,导致明军队伍大乱,祁秉忠战死,祖大寿逃跑。其实孙得功投降了满洲军,还想抓住王化贞将他献上投诚,所以孙得功假装战败逃回广宁,准备等满洲兵一到就做内应。王化贞对此全然不知,关上署门整理文件。这时,参将江朝栋忽然来报:“敌兵来了!请您速速启程。”王化贞莫明其妙,还没来得及说话就被江朝栋一把拉住,出门上马,踉跄着出了城。
好好的一座广宁城就这样双手奉送给了满洲军,可笑的是人家还不会对你说一句谢谢。
此时,熊廷弼已经奉命出关,进军闾阳驿,听说广宁已经失守,熊廷弼料知救援已经来不及了,就退到大凌河驻守。碰巧王化贞这时正好狼狈归来,一见到熊廷弼,王化贞不禁大哭了起来。
熊廷弼微笑着问他:“六万大军就可以一举荡平满洲,现在什么情况?”
王化贞边哭边说:“还求经略速速发兵,截击满人!”
熊廷弼说:“已经迟了。我只有五千兵马,现在全部交给你,请你抵挡追兵,速速护送百姓入关!”
话音未落,探子来报,说孙得功投降了满洲,锦州以西四十多座城池统统已经失陷。熊廷弼急忙将手下五千人交给王化贞,让他断后,自己与副使高出、胡嘉栋等人烧毁关外的积蓄,护送十万难民入关。
战败的消息传到朝中,那些言官不分青红皂白就说熊廷弼、王化贞都有罪,请求立即逮问。熹宗也糊涂得很,当即照准,下令将两人逮来京城,交给刑部下狱。张鹤鸣因为害怕被牵连,不久就罢官回乡了。
御史左光斗看到边境的问题越来越棘手,特意举荐了老成练达的孙承宗接管军务。熹宗于是封孙承宗为兵部尚书,兼东阁大学士,另外任命王之晋为辽东经略。王之晋上任后,请求增筑重关,将守兵增设至四万人。佥事袁崇焕觉得不可,就和叶向高商议,叶向高也不能做出决定,孙承宗于是请求亲自前往边关,熹宗答应了。
孙承宗日夜兼程来到边关,审时度势后所得结论和王之晋的不和,孙承宗回去后说王之晋不足以胜任边关事务,自己自愿督师。熹宗很高兴,命他督师蓟辽,赐给尚方宝剑,还亲自送他启程,孙承宗拜别而去。
到了关外,孙承宗制定军法,明确职守,修筑城防,练兵十一万,打造了几百万件铠甲和兵器,并开垦田地五十顷,兵精粮足,俨然成为边关一座重镇,有一夫当关,万夫莫开的阵势。
本篇未完,请继续下一节的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