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八十九章 半途而废的谋逆
却说天启六年三月,辽阳人武长春来到京城,寄住在一个妓女家,因为他喜欢说大话,东厂的探子以为他是后金的间谍,把他抓了起来。
许显纯竟因而堂而皇之地上奏说:“陛下英明,东厂的人才得以抓住后金探子,立下奇功。”
武长春并非间谍,就算他真的是间谍,试问东厂是干什么的?难道抓间谍不是你们的本职工作?还敢称为奇功,真是笑死人。
熹宗不明所以,立即下旨褒奖,并封魏忠贤的侄子魏良卿为肃宁伯,准许世袭,并赐田地七百顷。当时蓟、辽督师孙承宗因为魏忠贤陷害忠良,打算入朝面圣。魏忠贤从探子那里得知消息后,立即跑到熹宗面前哭诉,熹宗竟当即下旨命兵部阻止孙承宗前来。
孙承宗本来已经抵达通州,现在也只好返回去。太监们接着痛骂孙承宗,将他视为晋王敦、李怀光一类的人物。孙承宗实在看不下去,只有上奏辞官,朝廷立马准奏,并下旨让兵部尚书高第继任。可是高第怯懦无能,一到关外就下令将孙承宗苦心建造的碉堡全部撤去,宁远前参师袁崇焕誓死不从。后来清兵来攻宁远,声势大得吓人,高第拥兵自守,幸好袁崇焕早先预备好了西洋的大炮,方才击退了清兵。
朝廷知道后,下旨将高第削职,任命王之臣为经略,命袁崇焕巡抚辽东,驻扎宁远。熹宗本正忧心着辽东事务,现在听说魏忠贤抓到了敌人的探子,高兴得厚赏魏忠贤,认为这是与消灭清兵一样的功绩。
其实武长春并不是后金派来的,只是有些多嘴多舌而已,居然平白无故被凌迟处死,连尸骸都无法安葬回乡,白白倒成全了魏忠贤。
这一年,清太祖努尔哈赤病逝,传位给第八个儿子皇太极,以第二年为天聪元年,皇太极就是《清史》所称的清太宗。
清太宗一面与袁崇焕议和,一面发兵攻打朝鲜,以报旧仇。朝鲜派使者来向明朝廷告急,明朝廷下旨责备袁崇焕,要他发兵支援。袁崇焕正打算派兵东去的时候,这时候东江总兵毛文龙也告急说清兵入境了,请求调兵增守。袁崇焕这才知道清太宗用了缓兵、疑兵两计前来试探自己,但是缓兵之计就是议和,不便答应,疑兵之计又不能不防。足智多谋的袁崇焕只好派水师支援毛文龙,另外又派总兵赵率教等人出兵三岔河,这不过是为了牵制清兵,使他有后顾之忧。但是朝鲜的兵马实在是没用,清兵一路势如破竹,朝鲜国王李倧放弃了王城逃到江华岛,眼看着弹尽粮绝,只好派人向后金求和,表示愿意朝贡。清太宗与朝鲜订了盟约后就调兵回国了。
后来袁崇焕和王之臣因为意见不合,朝廷召回了王之臣,令袁崇焕统辖关内外各军。袁崇焕命赵率教驻守锦州,自己驻守宁远。后来突然听说清太宗率领大军前来进攻锦州,袁崇焕知道赵率教可以支撑,一时不至于失守,就派遣总兵祖大寿带领四千精兵绕到清兵后面,截断他们的退路。袁崇焕自己则率领将士们疏通战壕、加固堡垒,专等着清兵的到来。果然,清兵攻不下锦州来转攻宁远,结果被袁崇焕一举击退。
清太宗想折回去再攻锦州,却听说有明军截断了自己的后路,不得已只好整队回去。祖大寿见清兵回国纪律森严,也知难而退,不做过多纠缠。袁崇焕上奏报捷,满心以为朝廷会论功行赏,哪知圣旨下来,反而斥责他不救锦州,有罪无功。
袁崇焕顿时气得目瞪口呆,立即上奏辞官回乡,朝廷准奏,命王之臣继任。不用猜,这肯定是那嫉妒贤能的魏忠贤弄出来的把戏,除了他还会有谁?原来,每个地方的镇帅都安排了一个太监监军,太监只知道收贿,所得贿赂一半中饱私囊,一半献给魏忠贤。熊廷弼获罪,孙承宗遭到忌恨,无非都是因为不肯奉送这份厚礼的缘故。
现在袁崇焕忙着在关外督军,虽然有太监监军,但袁崇焕只知道防敌,怎么肯将好不容易收集来的军饷分给什么事都不做的太监纪用?纪用没有军饷,魏忠贤就没有油水,当然不会理袁崇焕的军功了,反而安给他一个不救锦州的罪名。
魏忠贤每天安坐京城与客氏调情享乐,并没有参与过筹边事务,商议过军情,朝廷反说他安攘有功,请熹宗下旨褒奖。后来王恭厂着了大火,魏忠贤居然又多了一大功劳。
王恭厂就是火药局,夏天打雷的时候火药自焚了,大地颤动,声音震耳欲聋,烟雾蔽空,白天也跟晚上似的,周围的百姓被炸死无数。
魏忠贤足未出户,太监薛贞偏偏说他扑灭了大火,又成功获得熹宗的褒奖。兵部尚书王永光以天象告警,请求减少牢狱之灾。给事中彭汝楠、御史高弘图也上奏申请,内容和王永光的大致相同。结果魏忠贤说他们讽刺自己,一并将他们罢官。
皇极殿筑成之后,熹宗在大殿接受朝贺。皇极殿是魏忠贤和崔呈秀两人督办,太监李永贞立即上奏说魏忠贤立了大功,吏部尚书周应秋也随即附和,又是一番大肆宣扬。熹宗很高兴,竟破例特封魏忠贤为上公,魏忠贤的侄子魏良卿之前已经晋封侯爵,现在又晋封为宁国公,加赐铁券;侄孙魏鹏翼只有两岁,被封为安平伯;侄子魏良栋只有三岁,被封为东安侯;此外崔呈秀被加封少傅,吏部尚书周应秋等十八人也都被加封了宫保衔,工部侍郎徐大化、孙杰升任尚书,傅应星被加封为太子太傅,魏士望等十四人都被升为都督佥事,各有赏赐。魏忠贤得到了特别的加赐,熹宗赏给他两千顷庄田。
朝野内外都称魏忠贤为厂臣,以后不得直呼姓名。后来山东上奏说发现了麒麟,大学士黄立极等人居然说是厂臣魏忠贤的恩德感动了上天,所以降下瑞兽。
正是因为这种无微不至的谄媚,吹嘘得魏忠贤自己都不知道自己是谁了。
魏忠贤铲除东林党以后,仍然有一件憾事未了,心存芥蒂。那件憾事就是关于张皇后的,张皇后极其厌恶魏忠贤和客氏,屡次都告诫熹宗要远离魏忠贤等人,但是熹宗谁的话都听不进去,反而对张皇后有了厌烦的心思,张皇后唯有以文史自娱。熹宗生平不好女色,对后宫的嫔妃也很冷淡,和张皇后也没什么不和,只不过不喜欢她的絮叨。所以客氏、魏忠贤等人虽然进献了谗言,熹宗却始终都不理不睬。
正巧这时,厚载门外出现了匿名奏折,将魏忠贤和他七十多个同党的罪状写得一清二楚。魏忠贤看到奏折后想诬陷张皇后的父亲,就召来邵辅忠、孙杰二人商议。他们听了魏忠贤的计划后陡然一呆,彼此面面相觑。
魏忠贤猛然发笑说:“这有什么难的?只要你们两人合奏一本,说张皇后的父亲张国纪私自张贴匿名帖,与张皇后勾结,企图谋害厂臣。我想皇上看到这种奏折肯定会查办的。张皇后要是因此被废了,我侄儿魏良卿生有一女,刚好成年,不就可以立为皇后了?”
邵辅忠、孙杰两人唯唯领命,可写好草奏后还是觉得有些怕,不敢呈上去。猛然想到顺天府丞刘志选,虽然年纪大了,却还是唯利是图,可以让他出头。
邵辅忠、孙杰两人于是立即去见刘志选,说明了自己的来意,并将草奏给他看。
刘志选心里暗想:“反正我已经老了,大不了一死。他日魏忠贤失势我还不知道会怎么死呢,今天就趁他专权帮他个忙,将来一定会受到重赏,我先享几年荣华富贵再做打算吧。”于是当下欣然领命,抄好奏折就呈了上去,奏折里极力斥责了张国纪的罪状,可过了好几天也不见熹宗的回复。
御史梁梦环再次上奏,熹宗还是没有表态,只让张国纪静思己过,张国纪知道自己被魏忠贤忌恨上了,干脆辞去官职,一身轻松地回乡了。
魏忠贤见一计不成,又想出了一计,他暗中招募了几名壮士,让他们怀里藏着利刃埋伏在殿中,自己却赶去报告熹宗。
熹宗来到大殿,派锦衣卫去搜查,果然抓住了带刀的壮士,当下绑住交给东厂,让魏忠贤发落。魏忠贤想让壮士诬陷张皇后的父亲,说他意图不轨,谋立藩王。
本篇未完,请继续下一节的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