卷二十二 礼乐志第二
六经殊途同归,《礼经》、《乐经》应用的最为广泛。修身的人片刻忘记了礼,即会待人桀骜不逊;治国的君王,一朝失去了礼,即会荒废朝政。人世间蕴含着天地阴阳之气,人皆有喜怒哀乐之性情。上天赋予人们这些禀性,一般的人不容易控制情绪,圣人能够控制情绪,但同样不能摒弃喜怒哀乐,为此圣人摹仿天地,制作礼、乐,用以贯通神明,帮助人们矫正性情,确定人伦关系,在处理复杂问题时,指导人们如何把握住情绪。
人们的性情中包含有男女情爱,会有相互妒忌,为此圣人制定出婚姻礼仪;人们在交往中,会有长幼位序的区分,为此圣人制定出乡间饮酒、应酬的礼仪;面对着生老病死,人们会有着哀伤的情感诉求,对亲人会有慎终追远的表述,为此圣人制定出丧葬、祭祀的礼仪;对于尊者、长上,人们须有尊敬的态度,为此圣人制定出朝会、觐见的礼仪。在悲哀时,人们会双脚跳跃,表示哀伤;在高兴时,人们会载歌载舞,表示欢乐。正直的人,表情上即可以判断,他的情感是否真诚;邪恶的人,表现上即可以查觉,他的用心是否真实。没有婚姻礼仪的约束,夫妇间的关系则会受到伤害,荒淫邪恶的事情,会变得习以为常;乡间饮酒、应酬的礼仪遭到废弃,长幼间的关系,即会出现紊乱,为此而产生争斗,甚至会造成伤害;丧葬、祭祀的礼仪遭到废弃,骨肉间的亲情,即会遭到遗忘,疏远亲情,背弃祖宗的恶行,会因此而产生;朝觐、聘问的礼仪遭到摒弃,君臣间的关系,会被人置若罔闻,僭越叛逆的事情会层出不穷。孔子说:“治理国家,教化百姓,最有效的方式即是制定礼仪;移风易俗,让民众遵循礼仪,最有效的措施,即是用音乐来加以引导。”有了礼仪教化百姓,百姓就会循规蹈矩;有了音乐引导民众,民众就会上下齐心,国家的治理也就能够政令畅通,用于惩治犯人的刑罚也就会相应地减少。礼乐政刑四项措施并行不悖,用王道来治理国家,就可以看出成效。
音乐可以用来修身养性,可以用来陶冶情操,通过音乐,可以达到社会和谐的目的;礼仪表现在外,可以涵养人们的行为举止,做到尊卑有序;和谐能够增进人们相互间的亲情,尊卑有序则会产生敬畏;懂得亲情的道理,就不会为了细枝末节而产生怨恨;有了敬畏的心情,就不会因为僭越而产生争斗。躬身礼让即可以达到天下大治,这即是礼、乐所起的作用。二者相辅相成,互为表里。敬畏之意难以表达,还可以通过献享辞受,登降跪拜来表现;亲情和谐难以表达,还可以借用诗辞歌赋,钟石管弦来完成。所有这些既能够表达敬意,还不用花费太多的钱财,欢欣鼓舞,不必直抒其言。孔子说:“礼啊、礼啊,只有玉帛才能做到吗?乐啊、乐啊,只有钟鼓才能体现吗?”这即是对于实施礼、乐的概括。因此说:“懂得礼、乐的作用,通过礼乐同样可以用来表达情感,认识礼、乐的作用,通过文章同样可以用来阐释思想;以情表达者谓之圣,以文阐释者谓之明。既明且圣,人的情感即可以得到抒发。”
后代君王继承前代君王制定的礼、乐制度,顺应世代的变化,会因时制宜,有所增减和变化,以符合世代,达到治理民众的效果,适应时代的需求,不断地制作更新,为太平盛世做好准备。周代鉴于夏、商二代的经验,对礼、乐均有所增减,无论大事、小事,均有着详细的礼、乐规定,因此自诩为礼经三百,威仪三千。而周代初期的治理也的确达到了教化斐然,民众和谐,灾害不生,祸乱不作,囹圄空虚的效果,前后时间长达四十余年之久。孔子为此而赞美道:“郁郁乎文哉!吾从周。”等到周王室衰落之后,王室下面的诸侯,开始僭越制度,讨厌这些繁文缛节礼仪制度的约束,抛弃那些认为不适宜自己的礼仪。等到秦朝禁止了各种学派,周代制定的礼仪制度,也随之宣告灭亡。
汉朝建国之后,拨乱反正,日不暇给,高祖仍然诏命叔孙通制定汉朝的礼仪制度,以此来确定君臣间的位序关系。高祖看了叔孙通制定的礼仪后,欣然感叹道:“我今天才知道,做天子竟然如此尊贵!”随后高祖任命叔孙通为奉常,进一步制定汉朝的礼仪制度,还没有最终完备,叔孙通去世。
在文帝朝,贾谊认为:“汉朝继承的是秦朝的天下,而秦朝的恶政,导致民众伤风败俗,抛弃礼义,寡廉鲜耻,这种情况发展下去,竟然会导致:在家里可以杀死父兄,盗贼敢于窃取宗庙中的神器。大臣们对于这些熟视无睹,整天忙碌的,均是一些繁杂的事务,关心的是计簿是否能够按时汇总上来,对于风俗的教化,置若罔闻,见怪而不怪,麻木不仁。至于移风易俗,令天下归心,崇尚道义,这些事情不是那些俗吏,所能够完成的。天下之所以有君、臣,有上下等级之别,为的是纲纪有序,六亲和睦,这些不仅是上天的要求,也是人世间的需要,因此才需要设置。人为什么要设置这些,也不是为设而设,不设置就会道德沦亡,不维护就会纲纪沦丧。汉朝建国至今已经有二十余年,应该适时地制定制度,大兴礼、乐,只有这样做,受封的诸侯才能够走上正道,百姓也才能够行为俭朴,监狱诉讼的案件也才会相应地减少。”贾谊不仅谏言,而且草拟了具体的礼仪、法规,文帝看了之后,大为赞赏。但是当时朝中的大臣周勃,灌婴等人,对此均不以为然,并且有着很强的抵触情绪,文帝在此情况下,也只能将贾谊的奏议,暂且搁置不用。
到了武帝即位,鼓励各类人才为朝廷出谋献策,当时提出来的奏议,就有设立明堂,制作礼服,通过这些来达到天下和谐的目的。恰逢窦太后在当时崇尚的是黄老学说,不喜欢儒术,大臣们提出来的奏议,不得不暂时搁置下来。后来董仲舒在对策中说:“君王如果想要有所作为,就要设法求得上天的帮助。天最大的德行,即是阴阳。阳就是德,阴就是刑。天把阳放置在夏天,用阳来抚育万物成长,繁衍生息,把阴放置在冬天,用阴储存收藏暂时不用的东西,通过这些可以看出,天强调阳德的作用,而不放任阴刑来滥施刑罚。阳的出现,位于上而主导一年的收获;阴的出现,位于下而储存收藏不用的东西,用来辅助阳的不足。阳没有阴的辅助,不能完成一年四季的收获与储藏。作为君王,应该秉承上天的旨意,施恩惠于民众,所以说君王的治理,应该重视阳德的教化,而不能一味地滥施酷刑。刑罚不能作为治世的主要手段,就如同阴不能单独完成一年的收获储藏。而今先王的德政,还没有得到体现,朝廷只是重用执法的官吏,以滥施酷刑来治理百姓,想要德政化被四海,其实是南辕而北辙。在上古时,君王莫不是以教化作为治民的手段,为此而设立太学,通过士人来教化民众,在乡间建立庠序学校,通过乡间教育来实施教化。教化得以成功,民众中就会产生良好的社会风气,甚至可以达到刑狱弃而不用的效果。周王室衰落之后,礼仪道德缺失,同时也就失去了天下。秦在此后获得天下,将礼仪弃之如敝屣。自古以来,没有听说过用刑罚来治理乱世的,在如此短的时间内,秦朝就土崩瓦解,不是没有原因。在当时,民风败坏,风俗浇薄,民众寡廉鲜耻。而今汉朝建国,继承了秦朝的弊政,虽然也在力图挽救时弊,常有无可奈何之感。法令出而奸贼生,政令下而诈谋起,一年之中,刑狱中关押的犯人成千上万,滥施刑罚,只能是扬汤止沸,火势会越烧越旺。这就如同琴瑟已经不能调音,要解决问题只能是改弦更张,才能够重新弹奏音乐。作为国家的治理,更应该如此,只有彻底地改变现状,重新制定礼仪制度,才能够最终达到政通人和的目的。汉得到天下之后,也常想施以仁政,但至今不能减少刑罚,原因就在于没有从根本上解决问题,而今迟迟不能下定决心。古人常说:‘临渊羡鱼,不如退而结网。’汉朝建国至今已经有七十余年,不如早下决心,彻底地改弦更张,改弦更张以后,再通过施以仁政,灾祸自然就会减少,福祉自然就会到来。”在当时,武帝正在倾全国之力,讨伐四夷,锐意于武功,还无暇顾及礼仪修文的事情。
本篇未完,请继续下一节的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