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学666 » 《汉书》 » 白话文 > 卷二十四上 食货志第四上

卷二十四上 食货志第四上

《尚书·洪范》中,有八项施政要务,第一是食,第二是货。食即是粮食生产,生产可供人们食用的粮食;货指的是像人们所穿的布帛,用五金(黄金、白银、赤铜、青铅、黑铁)龟贝制成的货币。有了货币,人们即可以在市场上进行货物交易,互通有无,从而生财牟利。这二者关系着国计民生,从上古时神农氏时代,即在人们的生活中发挥着重要作用。《易经·系辞下》中有:“斫木为耜,煣木为耒,耒耨耕种,指导百姓使用。”有了先进农具,即可以生产出更多的粮食,满足人们生活中的需求。《易经·系辞下》中还有:“日中为市,百姓聚集,汇聚各地来的货物,交易完毕归去,互通有无,各取所需。”通过货币进行交换,货物才会有流通。有了充足的粮食,还有流通顺畅的货物,国家才能够富强,百姓的生活才能够富足,礼仪教化的作用也才能够体现出效果。黄帝以后,“货物交易更加方便,人们通过交换,获取巨大的利益,乐此不疲。”《尚书·尧典》中记载,尧帝诏命自己的四个儿子:“指导人们按照时令转换,掌握农业生产中的播种与收获。”舜帝诏命后稷:“解决农业歉收,粮食不足的问题。”把这些当作施政中的要务。禹率领民众平息洪水后,将全国划分为九州,按照土地肥瘠,距离京畿远近,交纳贡赋,进贡土畜特产。商业贸易促进了货物流通,人们通过互通有无,诸侯间的联系更加紧密。在殷商和周代,商业活动更为频繁,这些在《诗经》和《尚书》中均有记载,通过商业流通,人们的生活富足,安其居,乐其业,有了富裕的生活,再施以教化和引导,辅之以文化教育。因此《易经》中讲:“天地的功德,在于使万物茁壮成长,圣人所重视的,是享有尊贵的地位;如何巩固王权,在于实施仁政,团结民众,让民众拥有财产。”人们拥有了财产,帝王才能够更好地团结民众,巩固王权。治理好属下的百姓,顺应天地时令的变化,这是帝王治国理政的根本要务。古人还说:“不患寡而患不均,不患贫而患不安;平均财富,减少贫困,百姓和睦,不拘众寡,就没有国家危亡的忧患。”圣王为了治理百姓,修建城郭,百姓在城郭中安居乐业,在城郭外修建井田、庐舍,圣王还要安排集市贸易,通过货物流通,让百姓互通有无;圣王还要建立庠序学校,通过学校教育,让百姓接受教化;士农工商,各行各业均有着归属。以读书从政做官为主的,称为士;以种田生产粮食为主的,称为农;以技艺制作器物为主的,称为工;以流通货物贸易为主的,称为商。按照主业不同,即有了职业上的分工,各行各业均有着本行业的杰出人才,凭借能力从事本业,政府中没有无能的官员,城邑中没有无业的游民,农村中没有闲置的土地。

君王治理百姓,要重视土地对于百姓的重要性。因此要精确地丈量土地,确定井田边界。六尺为一步,百步为一亩,百亩为一夫,三夫为一屋,三屋为一井,一井有方圆一里,共有九夫。由八家百姓共同拥有,每家耕种私田百亩,公田十亩,八家共耕种八百八十亩田地,剩余二十亩用来建造房屋和庐舍。八家农户,出入为邻,相互帮助,如果家中有病人,则相互救助,团结在一起,和睦共处,共同接受教育,共同生产劳动,共同负担国家的赋税徭役。

百姓从国家接受农田,上等农田为每家一百亩,中等农田为每家二百亩,下等农田为每家三百亩。每年耕种的上等农田,不必休耕;中等农田需要耕种一年,休耕一年;下等农田则需要耕种一年,休耕两年。三年中如何轮换耕种,由农民自行掌握。每户农家,由一位户主接受农田,家中的其他男丁,以劳动力人口接受农田。士工商也接受国家授予的农田,只是五户接受的农田,相当于一户农家接受的农田。平均分配国家资产,用法律形式固定下来。如果是山林、湖沼、土塬、丘陵、盐碱地,则按照土地的肥廋程度,划分出等级。按照规定,农民耕种国家的土地,需要缴纳赋、税。公田要缴纳十分之一的赋税,手工业,商业,经纪人,按照授田的亩数,同样要缴纳赋税。收缴上来的赋作为供养军队中的车马,训练士兵,还有一部分作为政府、国库的物质储备,以及赏赐的需要。税收则作为祭祀天地、宗庙、百神的费用,以及天子的花费和百官俸禄的开支,官府诸项事务的开支,等等。年满二十岁的百姓开始接受国家授予的农田,年满六十岁则交还农田。七十岁以上,由国家供养;十岁以下的儿童,由国家抚养;十一岁以上,开始参加劳动生产。在粮食种植的过程中,五谷杂粮要交替播种,以预防农作物发生病虫害。农田中不得栽植树木,以免妨害作物生长。农田要精耕细作,收获时要快收、快打、快藏。在庐舍的周围,要栽种桑树;菜园的管理,要畦垄整齐;瓜果蔬菜的种植,要精心打理。鸡犬猪羊的繁殖,要按照时令,妇女养蚕织布,五十岁可以穿丝织的衣服,七十岁的老人可以享受肉食。

百姓居住的房屋,靠近农田的叫做庐舍;住在城邑或者聚居地的叫做里巷。五家为一组,称为邻居;五邻二十五家组成一个里巷;四个里巷组成一个族群;五个族群组成一个乡党;五个乡党组成一个州;五个州就是一个乡。一个乡,有一万二千户人家。邻长的职务最低,由此往上推,一级高过一级,到了乡,就是乡卿。在每个里设置学校,叫做序;到了乡,学校的名字称为庠。序是基础教育,对礼进行启蒙,到了庠就要进行礼的训练。在春天里,百姓居住在田野旁边的庐舍,开始一年的耕作;到了冬天农事完毕,再一起返回城邑里的家中居住。《诗经》中有:“二月春耕到,我与妻儿,吃饱喝足,准备农耕。”《诗经》中还有:“十月蟋蟀,床下躲藏,迎来年关,我与妻儿,返回旧屋。”官府告诫百姓顺应时令的变化,平时预防盗贼,演习礼仪,学习文化。在春天的农忙时节,里巷中的小官吏,一大早就会坐在右边的小屋里,邻长坐在左边的小屋,等到人们下了农田,他们才能返回家中,晚上也是如此。收工回来的农民要带上柴禾,多少不等,头发花白的老人,可以不带。到了冬天,百姓回到城邑中的家中守冬,同一里巷的妇女,夜里聚集在一起纺线,加上晚上的时间,妇女在一个月中,等于做了四十五天工。大家聚集在一起,不仅节省了灯油,妇人们聚在一起,还可以相互间学习技艺,交流民风民俗。男女青年没有成家的,则会对唱情歌,相互挑逗。

从进入冬季的这个月起,儿童开始进入序室,接受教育。八岁进入小学,学习简单的算术、地理、方位、识字等基础知识,认识家庭中的成员,长幼等伦理关系。十五岁进入大学,学习先圣的礼仪音乐知识,了解朝廷君臣间的相关礼仪。优秀的学生,进入乡学的庠校;庠校学习优异的学生,再进入诸侯国中的少学。诸侯国每年要向天子举办的太学推荐优秀学生,然后在京畿的太学里继续深造,这时的学习叫做造士。培养德才兼备的学生,还要培养他们射箭的本领,完成学业后,由天子授予官职爵位。

在农历的正月,聚居的百姓分散在田间劳动,国君派出使者,摇动木铃,在路上巡视,采集民间百姓吟唱的诗歌,送交宫里掌握音律的官员,配上动听的乐曲,再上报给天子。因此说君王不必深入民间,也能够了解到民情。

这就是先王制定的土地政策,使得百姓富裕,再实施教育的大致情况。孔子讲:“治理千乘之国,官员恪尽职守,诚实守信,节省费用,爱护百姓,善用民力,不误农时。”百姓之间相互勉励,为国效力,先公而后私。《经诗》中有:“凉风习习,小雨绵绵,降落公田,润我私田。”百姓三年的耕作,可以有一年的积蓄。衣食足而知荣辱,谦让生而诉讼息,朝廷规定,三年考核一次官员的政绩。孔子说:“如果国君使用我,治理一年可以初见成效,治理三年可以大功告成。”孔子所说的成功,指的就是这个。三年考核,决定官员的去留,有了三年的粮食储备,叫做“登”;再次达到“登”,叫做“平”,这时候就有了六年的粮食储备;三次达到“登”,叫做“太平”;如此经过二十七年,可以有九年的粮食储备。帝王的恩德遍布于天下,礼仪、教化、礼乐制度遂大功告成。因此孔子说:“如果要想成为圣明的君王,一定要有三十年的仁政,才能够达到仁的治理效果。”其中的道理就在这里。

本篇未完,请继续下一节的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