卷二十四下 食货志第四下
何谓货币,货币即黄金、钱币,是商品交换中的媒介,用以购买像布帛一样的商品。夏代、商代之前,货币的使用,没有历史纪录留存下来。周代初期,姜太公吕尚设置了九个掌管货币的官府,还制定了使用货币的相关法令:黄金方寸一个,单位为一斤;钱币外圆内方,单位为铢;布帛宽二尺二寸为一幅,长四丈为一匹。币值最高的为黄金。货币的使用,要像刀一样,利于流通;像泉水一样,长流不息;像布一样,散布开来;像帛一样,能卷能收。
姜太公退位,回到封国,在齐地,太公继续推行货币法。后来,管仲在齐桓公(公元前685-前643年)时期,担任丞相,管仲精通商品理论,管仲讲:“年景不同,土地上的粮食收成会有丰有歉,粮价因此也会有贵有贱,国家法令须因时变通,以调整物价波动。假若国家不能及时地干预物价,流动的货币即会冲击市场,商人拥有大量资金,会乘着民困之时,从商品交换中获取成百倍的利润。万乘之国会有家财万金的巨贾,千乘之国会有家财千金的巨贾,商人在市场上利用手中的资金,操控物价,从中获取巨额暴利。土地产出与百姓需求之间,政府须有平衡供需的能力,在粮荒出现时,国家手中掌握有足够的粮食储备,以赈济饥困。在物资多余时,民众会轻视物质,而造成物价低落,此时,国家须以较高的价格收进;在物资匮乏时,民众会珍惜物质,而造成物价腾贵,此时,国家须以较低的价格售出。对于价格波动较大的物资,及时地收进与售出,这种做法叫做平衡物价(平准),掌握了物价的平衡,国家即掌控了物质供应的主动权。居住一万户的城邑,须有一万钟粮食的储备,还要有一千万贯钱的准备金;居住一千户的城邑,须有一千钟粮食的储备,还要有一百万贯钱的准备金。为春耕作足准备,为夏耘作足准备,为农业生产中使用的器械用具、种子、口粮做足准备。只有这样,那些豪强富商,才不能在百姓急困时,乘机巧取豪夺。”齐桓公采纳了管仲的建议,以一个东方诸侯国,联合其他诸侯国,在春秋时,首先称霸。
此后过了一百余年,在周景王(公元前544-前520年)时期,王室担心钱币过轻,会影响到货币流通,要将货币全部铸成大钱,大夫单穆公说:“不能这样做。上古时,天降灾害,要权衡投放钱币的数量,从而确定投放轻钱、重钱的数量,以此来解决百姓中遇到的实际问题。民众认为轻钱多了,就多投放些重币流通,因此而有了大钱、小钱同时流通,民众可以从中获取利益;民众认为重钱多了,就多投放些轻币流通,同时不废弃重钱,这样就有了小钱、大钱同时流通,小钱大钱均可以为民众带来利益。现在君王废止轻钱,而全部使用重钱,民众的利益将会受到损失,国家岂不也同样会受到损失吗?民众的财产匮乏,君王的税收则会减少;财政不足就要向民众索取,民众不能满足君王的需求,就会逃往下面的诸侯国,这是将民众向诸侯国驱赶。聚敛民众的财富来满足王室的需要,就好像是为了池塘有水而堵塞河川,池塘的水也会很快枯竭。愿君王慎重对待此事。”周景王不听,还是铸造了大钱,钱上的铭文是“宝货”,钱的质量很好,外缘有轮廓,用于鼓励生产,补充不足,百姓从中还是获取了利益。
秦国兼并天下后,将钱币分为二等:黄金以镒为单位,属于上币;铸造的铜钱质量、形状仿照周王室的货币,取名字叫做“半两”,重量与名字相符。而珠玉龟贝银锡等物资,只能作为装饰品来收藏,不能作为钱币来流通使用,但可以随时兑换钱币和进行买卖,价钱随行就市。
汉朝建国之后,认为秦钱太重,不宜流通,重新诏令民众铸造荚钱。黄金以斤为单位。不法商贩聚集到一定财富,就会窥伺市场上的物价,随着市场上的物价波动,而后囤积居奇,致使物价飞涨,米曾经卖到过每石一万钱,马匹卖到过每匹一百金。天下已经安定,高祖诏令商人不能穿着丝绸衣服,不能乘坐马车,政府对商人收取重税,有意让商人的社会地位低下。孝惠帝、高后执政时期,因为天下刚刚安定,放宽了限制商人的法令,然而还是不允许商人的子孙担任官吏。在孝文帝五年(公元前175年),因为钱币越来越多而且重量较轻,重新开始铸造四铢钱,铭文仍然称为“半两”。废除盗铸钱令,放开民间铸造钱币。贾谊为此而向文帝上书谏言:
法令允许百姓雇工开采铜锡铸造钱币,在铸造钱币时,又会做出规定,敢于掺杂铅铁的,判处黥刑。可是铸钱的利润,不掺杂取巧,就不能获取暴利;掺杂一部分铅铁,就可以获取更大的利润。有招来危害的事情,就会有阻止的法令,现在皇帝诏令百姓可以铸钱,让百姓有了铸钱的权利,就有了铸造假钱的可能,既使有法令,每天对犯法的人施以黥刑,仍然难以制止。在此前,百姓因为犯法抵罪,一个县最多有一百人左右,犯法的人中,还有些是因为官吏怀疑有罪的,包括用鞭子赶着、抽着的人。现在政府以法令诱使百姓犯罪,让他们陷入法网,出现这么多因为铸造假钱而犯罪的人!过去禁止铸钱,违法者可以判处死刑;现在公开铸钱,下面的百姓却要遭受黥刑。这样制定法律,皇上还怎么治理国家,管理百姓?
此外,百姓现在使用的钱币,各个郡县不同:有的使用的钱币轻,一百枚钱还要额外补上几枚;有的使用的钱币重,重钱则会有多余出来的价值,百姓不愿意接受。法律规定的货币,百姓竟然不愿意接受,政府希望市场上的钱币价值是统一的,为此还要采取严厉的措施,但仍然难以有效地解决问题,只好听之任之。市场上流通的钱币混乱,钱的质量与铭文不一致。采取的措施又不能解决问题,官吏百姓均不知如何是好!
一部分百姓放弃农业生产,去采矿炼铜,丢掉农具,学习冶炼铸造的技术,铸造的劣币很多,而生产的粮食却在减少。善良的百姓因为利益诱惑而怦然心动,敦厚的百姓因为铸造假币而招致酷刑,刑罚太滥又会招致不祥,这些事情却被政府所忽视!国家正在受到这些问题的困扰,官吏们均在讨论,要制止劣币流通。制止的措施不力,对国计民生即会造成危害。国家必须制定法令,严禁私人铸钱,钱的质量才能够统一,币值才能够稳定。流通的钱币值钱了,利润丰厚,盗铸假钱的人仍然难以制止,即使杀头,也难以制止不法百姓犯罪。盗铸假钱的人太多,又会造成法不责众,究其原因是国家还没有控制铜的开采。私人掌握的铜遍布天下,这是肇祸的元凶。
这个祸患可以消除,同时还可以带来七种好处。哪七种呢?国家控制了铜的储备,民众得不到铸钱的材料,因为铸钱犯罪而遭受黥刑的人数就会减少,这是一;劣币受到禁止,民众不会因为怀疑是假钱,而影响钱币在市场上的流通,这是二;采铜铸钱的民众回到土地上,专心稼穑务农,这是三;国家控制了铜,掌握了重要的铜资源,即可以决定铸钱的数量,钱币投放过多,造成钱币贬值,国家就回笼部分钱币,钱币投放的少,造成物价昂贵,国家就多投放些钱币,这样,市场上的物价即可以得到及时的调整,这是四;铜可以制作兵器,还可以赏赐功臣,赏赐多少,由国家来掌控,以此来区分贵贱,这是五;用铜来控制货物流通,用铜来调节物价涨落,百姓得到了实惠,国家获得了税利,国库得以充实,这是六;控制国家还没有掌握的重要物资,可以与匈奴争夺民众,迫使匈奴屈服,这是七;善于利用天下财富的,会因祸而得福,转败而为胜。由于长期没有重视铜带来的七福,致使铜的广泛散布招来了祸患,臣为此而感到忧心。
文帝并没有重视贾谊提出的建议。在当时,吴国在诸侯国内开采铜山,公开铸钱,财富可以与天子相埒,后来吴王果然造反。邓通,是文帝朝的大夫,因为得到皇帝恩准,可以铸钱,积累的财富超过诸侯王。在当时,吴国和邓通铸造的钱币在全国流通。
本篇未完,请继续下一节的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