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学666 » 《汉书》 » 白话文 > 卷二十五上 郊祀志第五上

卷二十五上 郊祀志第五上

《尚书·洪范》中,有八项施政要务(《洪范》以食、货、祀、司空、司徒、司寇、宾、师为八政。),其中第三项,即是祭祀。祭祀的目的,是为了向先人表达孝心,敬祀祖宗。通过祭祀,求得与神灵间的沟通。包括四夷,均有着各种各样的祭祀活动;甚至包括禽兽,像豺、獭,也有着祭祀行为。圣明的君王为了祭祀,制定了专门的礼仪。在祭祀时,人们庄重肃穆,以表现出对神灵的虔诚,迎接神灵降临。在祭祀时,由男主持迎接神灵的,称为“觋(xí)”;由女主持迎接神灵的,称为“巫”。神灵降临之后,享用祭品的食器称为“牲器”。先圣的后人还要遥祭山川,祭祀的礼仪庄重。传达神灵旨意的官员,称为“祝”。一年四季内,祝掌管着牺牲祭祀的时间,负责祭祀坛场的设置,本姓氏的始祖神灵,称为本姓氏的“宗”。掌握神灵与生人间沟通的官员,按照祖宗灵位进行排序,祭祀时不能出现错乱。阳间生人与阴间神灵,从事的事务不同,以礼相待,敬而不黩,神灵护佑生人,保佑民众五谷丰登,生民以嘉禾奉祀祖先,规避灾祸,以求得吉祥如意。

少昊氏衰落后,九黎族出现乱德,生民与神灵之间的关系出现紊乱,不再按照礼仪进行祭祀。家族中有巫觋的,祭祀活动没有节制,祭祀的食物受到玷污,神灵不再享用。祥瑞不再降临,灾祸随之产生,祭祀已经失去原来的意义。颛顼帝接受天命后,诏命南正重负责司天,按照礼仪祭祀神灵;诏命火正黎负责司地,按照礼仪治理百姓,重新恢复秩序,神灵不再受到亵渎。

共工氏在九州称霸后,共工氏的儿子叫做句龙,负责治理水土,句龙去世后,被命名为土地神。此后烈山氏炎帝掌管天下,炎帝的儿子叫做柱,负责种植百谷,柱去世后,被命名为五谷神。再后来,人们就有了在郊外祭祀土地神和五谷神的礼仪,这即是郊祀社稷的来历。

《尚书·虞书》中讲,舜帝通过璇玑玉衡(观天仪),观察七种天象(日、月、金、木、水、火、土五星。)。通过祭祀,类祭上帝,禋祀六宗(六宗:指日、月、雷、风、山、泽六种神。),遥祭山川,遍祭群神。舜帝准备好象征身份的瑞玉,在一年中选择吉祥的日子,四方诸侯在朝廷聚会,舜帝向诸侯颁发瑞玉。每年二月,舜帝向东方巡狩,抵达岱宗。岱宗,就是泰山。堆起祭祀的薪柴,面对山川举行遥祭。而后舜帝会见东方诸侯。东方诸侯,即东方各诸侯国。统一确定一年的四季、月份、时日,统一各诸侯国间音律度量衡的标准,修订五礼五乐(五礼:吉“祭祀”、凶“丧葬”、宾“朝会”、军“军旅”、嘉“冠婚”;五乐:春“琴瑟”,夏“笙竽”,季夏“鼓”,秋“钟”,冬“磬”)。祭祀中用的祭礼,为三帛二牲(三帛:玄、纁、黄三色丝帛;二牲:羔、雁)。一雉鸡,以此作为祭物,向神灵贡献。每年五月,舜帝向南方巡狩,抵达南岳。南岳,就是衡山。每年八月,舜帝向西方巡狩,抵达西岳。西岳,就是华山。每年十一月,舜帝向北方巡狩,抵达北岳。北岳,就是恒山。巡狩其他山岳,贡献的祭物与在岱宗祭祀时一样。中岳,就是嵩山。每五年巡狩一次。

夏禹帝接受天命之后,也遵循这种祭祀礼仪。夏朝经历十三代,到了帝孔甲,孔甲对神灵亵渎,神灵受到侮辱,护佑夏代的二条神龙离去。又经过三代,商汤讨伐夏桀,而后建立商朝,要迁走夏朝的土地神,没有成功,写作《夏社》。继而贬黜烈山氏炎帝的儿子“柱”,以周代姬氏的祖先“弃”(后稷)代替“柱”,奉为稷神进行祭祀。此后商代又经历八代帝王,到了帝太戊,帝太戊的庭院中长有一棵桑数和一棵楮(chň)树,一天晚上两棵树突然长得有一抱粗,帝太戊惊恐万分。伊尹的儿子伊陟说:“妖不胜德。”太戊于是修德,桑树、楮树很快死去。伊陟向负责祭祀的巫咸谈起此事;又经过十三代帝王,商代的帝王武丁得到傅说,任命傅说为国相,殷商再次复兴,武丁被后世人称为高宗。在当时,有一只野雉飞到鼎耳上鸣叫,武丁异常惊恐。祖己说:“君王应该修德。”武丁听从了建议,在武丁这一代,国家安宁;又经过五代帝王,商代的帝乙侮辱神灵,被神灵震死;又经过三代到了殷纣王,殷纣王淫乱,周武王率领诸侯讨伐纣王,周取代商,接受天命。由此看来,开国的帝王均能够恭敬、谨慎地对待祭祀神灵,后世的帝王,对待神灵开始怠慢、亵渎。

周公辅佐成王,致力于推行王道,在此期间,周公制定礼乐,天子举行礼仪的地方,称为明堂、辟雍,诸侯国称为泮(pàn)宫,在郊外郊祀后稷以配享上天,在明堂宗庙祭祀文王以配享上帝。四海之内各诸侯国按照位序来到京师助祭。天子祭祀天下的名山大川,祭祀百神,按照神灵的位序进行祭祀。五岳神以三公礼进行祭祀,四水以诸侯礼进行祭祀(长江、黄河、淮河、济水)。诸侯国在疆域内祭祀名山大川,大夫祭祀门、户、井、灶、宅神,士人、庶人祭祀祖先。各自按照规定的礼仪进行祭祀,不按照礼仪进行祭祀的,遭到禁止。

又经过十代帝王,周王室开始衰落,礼崩乐坏。周幽王(公元前781-前771年)无道,被犬戎杀害,周平王(公元前770-前720年)将国都向东迁徙至洛阳。秦襄公打败犬戎,挽救周王室有功,被封为诸侯,封地在黄河西边。秦人自认为是少昊氏的后裔,以少昊氏作为秦族的始祖神灵,在西边修筑坛场(畤),举行祭祀,祭祀白帝,祭祀的牺牲包括马驹、黄牛、羝(dī)羊各一。

又过了十四年,秦文公(公元前765-前716年)在东面的汧河、渭河边狩猎,以占来选择驻扎营地的地方。在睡梦中,秦文公梦到一条黄蛇从天上垂至地面,蛇头在鄜地的山边停留下来。秦文公询问史官敦,敦说:“这是上帝降临的徵兆,国君要在此地进行祭祀。”于是在鄜地修筑祭坛(畤,zhì),用三牲礼郊祀白帝。

在修筑鄜地祭坛前,雍地的吴阳原来有武畤(祭坛),雍地的东边有好畤(祭坛),均已经遭到废弃。有人说:“自古以来雍州的地势高,神灵在此地居住,因此设立畤(祭坛)祭祀上帝,诸神也在此地汇聚,享受祭祀。据说黄帝曾经来过这里祭祀,就是在周的末世,这里也有祭祀。”这些话在典籍中没有记载,士大夫们也不谈论这些。

修筑鄜地祭坛后九年,秦文公获得一块玉石,在陈仓以北的山边修筑祠庙祭祀。神灵有时一年不来一次,有时一年来几次。来的时间常常在夜间,神灵到来时,像流星一样发出光辉,从东方聚集在祭祀城,像一群雄野雉,鸣叫的声音殷殷,因此有野鸡夜鸣的说法。用一个太牢礼祭祀,神灵的名字叫做陈宝。

修建陈宝祠后第七十一年,秦德公(公元前677-前676年)即位,驻扎在雍地占卜。占卜结果是:此后,子孙将在黄河边饮马。遂在雍地设立国都。雍地的各种祭祀,从此兴起。在鄜畤用三百个太牢礼祭祀。在夏天的伏日祭祀。将狗宰杀后分裂尸体,挂在城邑四门,以抵御蛊灾。

又经过四年,秦宣公(公元前675-前664年)在渭水南边修筑青神祭坛,祭祀青帝。

又经过十二年,秦穆公(公元前659-前621年)即位,在床上病卧五日,昏迷不醒;醒来后,说自己梦见了上帝,上帝诏命秦穆公平定晋国内乱。史书中将此事记录下来,藏在宫室中。后世人说秦穆公上天了。

秦穆公在位第九年,齐桓公(公元前685-前643年)成为霸主,在葵丘与诸侯会盟,此后想到要在泰山封禅,管仲说:“古书中记载,封泰山,禅梁父山,共有七十二家帝王,在我的记忆中有十二家。上古时,无怀氏封泰山,禅云云山;伏羲封泰山,禅云云山;神农氏封泰山,禅云云山;炎帝封泰山,禅云云山;黄帝封泰山,禅亭亭山;颛顼封泰山,禅云云山;帝喾封泰山,禅云云山;尧封泰山,禅云云山;舜封泰山,禅云云山;禹封泰山,禅会稽山;商汤封泰山,禅云云山;周成王封泰山,禅社首山;他们都是接受天命的君王,而后才有资格封禅。”桓公说:寡人北伐山戎,途经孤竹国;西伐大夏,束马悬车,登上卑耳山;南伐大军抵达召陵,登上熊耳山,眺望长江、汉水。三次与诸侯会盟,讨伐不义,乘着战车与诸侯会盟有六次,与诸侯会盟先后有九次,一匡天下,诸侯国谁敢违抗我的命令?即使是在上古时,(夏商周)三代帝王接受天命,也不过如此吧?”管仲看到很难以道理说服桓公,于是向桓公摆出一系列事实,进一步说服桓公,管仲说:“在上古时,帝王封禅,要用鄗上的黍米,要用北里的禾,用容器盛满;要用长江、淮河间的一茅三脊,将一茅三脊铺在地上作为垫席。封禅时要用东海的比目鱼,要用西海的比翼鸟。没有要求来献礼的诸侯,有很多主动来贡献,这些主动来贡献的诸侯,贡献的祭物达到祭礼的一半。而今凤凰、麒麟没有来,嘉禾没有出现,倒是蓬蒿藜莠长得很茂盛,鸱枭到处飞翔,你想封禅,以这样的条件行吗?”桓公听了解释,只好作罢。

本篇未完,请继续下一节的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