卷二十五上 郊祀志第五上 第2节
这一年,秦穆公帮助晋君夷吾回到国内继位。此后三次为晋国安排国君,平定晋国内乱。秦穆公在位三十九年后去世。
又经过五十年,周灵王(公元前571-前545年)即位。当时各诸侯国不再到京师来朝见周王,周王室大夫苌弘在祭祀鬼神时泄愤,对那些不来朝见的诸侯,画出图像,用箭射他们的脑袋。那些不来的,只是不来朝见周王,周大夫却以这样恶劣的方式企图制服诸侯,诸侯国更加不服从周王室,周王室也变得更加衰微。又经历了两代帝王,到了周敬王(公元前519-前477年),晋人干脆杀了周大夫苌弘。
在当时,鲁国的季氏在鲁国专权,在泰山上祭祀,孔子为此而讥讽季氏。
自从秦宣公(公元前675-前665年)修筑了青神祭坛,又过去二百五十年,秦灵公(公元前424-前415年)在吴阳修筑上畤(祭坛),祭祀黄帝;修筑下畤,祭祀炎帝。
又经过四十八年,周太史儋来见秦献公(公元前384-前362年),周太史说:“周王室原来与秦国的领地重合,之后分开,分开五百年后还会合在一起,合在一起七十年后,霸王出世。”又过了七年,在栎阳,天上落下金雨,秦献公认为金雨是一种祥瑞,于是在栎阳修筑畦畤(祭坛),祭祀白帝。
又经过一百一十年,周赧王(公元前314-前256年)去世,周王室的九座宝鼎,被秦人夺去。有人说,周显王(公元前368-前321年)四十二年(公元前327年),宋国的大丘社毁弃时,有一尊宝鼎沉没在彭城边的泗水中。
周赧王去世后第七年,秦庄襄王(公元前249-前247年)灭亡东周,周王室的祭祀断绝。又经过二十八年,秦国兼并天下,秦王(公元前246-前210年)开始将王位改称为皇帝(公元前220年)。
秦始皇登基后,有人说:“黄帝得到的是土德,在当时,有黄龙和大蚯蚓出现。夏代得到的是木德,有青龙在郊外栖息,草木茂盛。殷代得到的是金德,有银子从山中溢出。周代得到的是火德,有赤乌从天上降落。现在秦继承周,应该是水德。在过去,秦文公狩猎,获取黑龙,这是水德的祥瑞。”于是秦将黄河改称为“德水”,以冬天的十月作为一年的岁首,主色调崇尚黑色,法度以六为准,音乐崇尚大吕,政事统一于法律。
始皇帝即位第三年(公元前218年),向东巡幸郡县,在驺县祭祀峄山,为秦政歌功颂德。而后从齐鲁中挑选儒生博士七十余人,来到泰山脚下。这些儒生们在讨论封禅的礼仪时说:“上古时封禅坐的车子,要用蒲草包裹住车轮,以免伤害到泰山上的土石草木;祭祀的时候,要虔诚地打扫地面,坐的席子要用苴(jū)秸编织,其实这些很容易做到。”始皇帝听了这些建议,认为是荒诞不经,不愿意采用,遂搁置儒生们的建议。而后清理车道,从泰山的南面上山。一直抵达山巅,在山顶上勒石刻碑,为自己歌功颂德,明确此次来到泰山封禅的目的。而后从泰山背面下山,继续禅梁父山。封禅的礼仪仿照太祝在雍地祭祀上帝的礼仪,这些礼仪收藏起来,非常秘密,世人难以知道详情。
始皇帝在上泰山途中,遇到天上下暴雨,在一棵大树下休息。齐鲁的儒生们遭到冷遇,不能参与到泰山上的封禅,又听说始皇帝在途中遇上了暴雨,遂借此嘲讽始皇帝。
接下来始皇帝东游海上,沿途祭祀名山大川,还有各路神仙,访求上古时的仙人羡门及其他神仙。所谓的八神自古以来就有说法;有人说是姜太公封的。齐的谐音是脐,是上天的肚脐。对这些神仙的祭祀早就已经中断,不知道是从什么时候中断的。这八位神仙,一是天主,在天齐祭祀;天齐有泉水,在临甾南郊的山下面。二是地主,在泰山梁父山祭祀;人们说天喜欢阴,为此一定要在高山下面设立祭坛,祭坛的名称叫做“畤”;地喜欢阳,在湖水中修筑一个圜丘祭祀。三是兵主,设立祭坛祭祀蚩尤;蚩尤葬在东平县陆监乡,在齐的西部边界。四是阴主,在参山祭祀;五是阳主,在芝罘山祭祀;六是月主,在莱山祭祀。这些山均在齐地的北边,靠近勃海。七是日主,在盛山祭祀;盛山陡峭,深入大海,在齐地的东北阳面,每天迎接太阳的升起。八是四季主,在琅琊山祭祀;琅琊在齐地的东北,据说在一年的开始祭祀。全部要设置太牢礼具,修筑坛场祭祀,由巫祝根据情况增减贡物,其中夹杂有玉圭、钱币。
从齐威王(公元前356-前320年)、齐宣王(公元前319-前301年)以后,邹子的学生中著书论述五德轮回终始之运,到了始皇帝,齐人将论著献予秦廷,始皇帝采信这种说法。而宋毋忌、正伯侨、元尚、羡门高是后来人,他们是燕人,模仿仙家的道术,相信人能够脱离凡体,成为神仙,燕人穿凿附会与鬼神的关系。驺衍以阴阳学说解释时运转换,在诸侯国间享有盛名,燕国、齐国的海上术士传播驺衍的学说,大多并不灵验,但是那些阿谀逢迎苟合取巧之徒,却从中找到了进身的途径,这样的人在燕、齐,一时间不可胜数。
齐威王、齐宣王、燕昭王(公元前311-前279年)派人入海访求蓬莱、方丈、瀛洲。据说这是海中的三座仙山,位于勃海中,离开人间世界不远。听说有人到过那里,岛上的仙人和不死之药还在。那里的禽兽颜色是白色,用黄金白银建造宫阙。没有到过仙山的人,眺望仙山,云雾缭绕;接近仙山后,三座仙山会隐没在水下,海水涌来,即有灾祸降临,海风于是将船引开,最终难以抵达仙山。世上的君王听到这样的描绘,无不神往。
秦始皇来到海边,这些方士们争先恐后地献上谏言。始皇帝应接不暇,于是派人带着童男童女入海访求仙山。访求的海船来到海中,又都以风浪太大作为托辞,说难以抵达,只能在远处眺望。第二年,始皇帝又来到海边,到了琅琊,经过恒山,从上党郡返回。第三年,又巡游了碣石山,选拔入海的方士,从上郡返回。第五年,始皇帝向南巡游,来到洞庭君山,而后来到会稽山,屡次来到海边,希望能够遇上海中的三座仙山和灵丹妙药。终于没有得到,在返回的途中经过沙丘时驾崩。
到了二世元年(公元前209年),二世皇帝向东巡游碣石山,再次来到海边,又向南巡游至泰山,抵达会稽山。一路上按照礼仪祭祀,在始皇帝立的碑刻旁,勒石刻碑,以彰显始皇帝的丰功伟绩。当年秋天,诸侯叛秦,天下大乱。第三年,二世皇帝在望夷宫被谋杀。
始皇帝在泰山封禅后的第十二年,秦朝灭亡。儒生痛恨秦朝焚烧《诗经》、《尚书》,毁灭儒家典籍,百姓怨恨秦朝的严刑峻法,天下叛秦,儒生们都说:“始皇帝当年登上泰山,被暴雨袭击,不能顺利地封禅。”这岂不是缺少德还要做崇尚德的事情?
在上古时,三代的帝王居住在黄河、洛河之间,以嵩山作为中岳,四岳均有其方位,四水均在崤山以东。秦国兼并天下后,帝王改称为皇帝,在咸阳设立国都,五岳和四水均在崤山以东。从五帝(黄帝、颛顼、帝喾、尧、舜)到始皇帝,朝代从兴起到衰落,名山大川有些在诸侯国,有些在天子的辖区,其礼仪制度有增有减,各个朝代不同,不可胜记。秦兼并天下后,始皇帝诏令祭祀官员将经常祭祀的天地、名山大川、鬼神,派出位序。
崤山以东,有五座名山,二条大河需要祭祀。它们是太室山。太室山,即是嵩山。恒山,泰山,会稽山,还有洞庭湖中的君山。二条大河是济水,淮水。春天以干肉、美酒作为祭品,春天大地回暖,万物复苏,是河水开冻时;秋天的河水开始上冻时;冬天须向神灵献祭祷告。祭祀的牲畜用大牛、牛犊各一头,祭祀的太牢具中夹杂有玉圭、钱币。华山以西,有七座名山,四条大川需要祭祀。它们是华山,薄山。薄山,即是襄山(雷首山,在山西省永济县南)。岳山(在陕西省武功县境),岐山(在陕西省岐山县北),吴山(在陕西省陇县南),鸿冢山(在陕西省凤翔县东),渎山。渎山,在蜀郡又叫做岷山。大川即是黄河,在临晋县祭祀;沔水(汉水上游),在汉中祭祀;湫(jiǎo)渊水,在朝那祭祀(位于宁夏固原的东南);长江,在蜀郡的成都祭祀。每当春季开冻、秋季结冰时进行祭祀,与祭祀崤山以东的山川一样;祭祀的牲畜是一头大牛和一头牛犊,准备祭祀的太牢具中夹有玉圭、钱币。四座山岳,鸿山、岐山、吴山、岳山,在秋天新谷上场时祭祀。陈宝节也要祭祀,祭祀黄河时要奉上美酒。这是雍州的祭祀,靠近天子居住的京畿,贡品中要有一辆乘舆,四匹马驹。祭祀霸水、浐水、丰水、涝水、泾水、渭水、长水,这些河流不包括在大山、大川的祭祀中,因为靠近咸阳,也是按照祭祀山川的礼仪来祭祀,只是没有乘舆和马匹。还有汧河、洛河、鸣泽水、蒲山、岳壻山,这是一些小山川,通过祈祷赛神进行祭祀,祭祀的礼仪稍有不同。在雍州,还要祭祀日、月、参、辰、南北斗、荧惑、太白、岁星、填星、辰星、二十八宿、风伯、雨师、四海、九臣、十四臣、诸布、诸严、诸逐(道路神)等星宿神灵,祭祀这些神灵,共设立有一百余座祭庙。西部还设立有几十个祠堂。湖县有周天子祠。下邽县有天神庙。丰县、镐县有火星、天子的辟池(辟雍)。杜县、亳县有五座杜主祠堂、寿星祠堂;雍县、菅(jiān)地也有杜主的祠堂。杜主,是古代周宣王时的右将军,他在秦中是最小的神。一年四季受到祭祀。
本篇未完,请继续下一节的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