卷二十四下 食货志第四下 第2节
武帝基于文帝、景帝朝积累的大量财富,加之痛恨匈奴、南粤国对中国的侵害,继位几年后,重用严助、朱买臣等大臣,招降东瓯国,平定浙江、福建、广东、广西、长江、淮河流域的骚乱,花费巨大。唐蒙、司马相如为朝廷修筑通往西南夷的通道,凿山开路达千余里,开辟巴山、蜀水地区,巴郡、蜀郡民众为此而疲惫不堪。彭吴开拓东北民族地区(秽貊),以及朝鲜地区,朝廷在新开拓的地域设置沧海郡,邻近的燕国、齐国为此耗费大量的民力物力。王恢策划马邑设伏之战,汉朝与匈奴随后断绝和亲,匈奴频繁地入侵北部边郡,此后战事连年不断,百姓饱受战争带来的痛苦。战争频繁,出征的将士要做好准备,居家的亲人要为远征的子弟送行,内忧外患使得百姓不堪重负,百姓只好以舞弊来规避法律,国家财政此时也开始入不敷出。武帝只好制定政策,以捐献财物,向百姓出售官职,犯罪的人可以交纳赎金抵罪,以此来为国库筹措资金。选官任职出现了变化,有些官吏寡廉鲜耻,有些官吏因为武功而得到升迁,有些官吏用严刑峻法来治理民众,只要能为国家带来利益,均能受到朝廷的重用,开源节流的商贾也能成为九卿。
再以后,卫青率领数万骑兵出击匈奴,为汉朝夺取了黄河以南地区,遂在此地筑起朔方城。当时西南夷通道仍然在修筑,参加筑路的士卒、民工达数万人之多,千里运送粮饷,沿途要耗费六十四石粮食,抵达目的地后,只剩下一石,于是朝廷改在邛人、僰人居住的地域购买粮食。道路修筑几年,仍然不能全线贯通,加上当地蛮夷不断地袭扰筑路民工和汉军,朝廷又征调大军征剿。用尽巴蜀地区所有的田赋租税,仍然不足以弥补在当地的巨额花费,于是朝廷招募富豪在南夷地区种粮,将收获的粮食交予官府征用,在京师接受粮款。东部设置沧海郡,所耗费的人力物力,与经营南夷大致相同。征调十余万人修筑朔方城,因为转运粮饷路途遥远,崤山以东的郡、诸侯国均要负担,花费的数字达数十亿,国家和地方上的财力几乎耗尽。武帝又在想办法,让百姓释放奴婢移民实边,可以免除终身徭役,郎官释放奴婢,可以加官进爵,牧羊人因为将财产交予国家,也能够晋升为郎官,就是从此时开始。
又过了四年(元朔五年,公元前124年),卫青率领十几万汉军进攻匈奴,斩杀、捕获匈奴的汉军将士要给予奖赏,赏赐的黄金达二十余万斤,出征的汉军将士,战死在沙场上的军人和马匹有十几万,武器装备,输送粮饷的费用无计其数。此时大司农上奏皇帝:国库所储备的钱和常年收上来的赋税,已经全部用尽,不能再负担战争所需要的费用。有关官员奏请,民众可以向官府交纳金钱买爵,用赎金来抵免罪刑,并且奏请具体的实施措施,买爵的名称叫做武功爵。每一级十七万钱,总价值三十余万金。那些买到武功爵位第五级的“官首”,愿意做官,可以优先补为官吏;“千夫”相当于原来的五大夫爵;如果有罪可以抵罪,获得减罪二等的优待;用钱可以买到第八级爵,叫做“乐卿”,九至十一级是最高爵位,留予获得军功的将士。军功显著的可以越级封爵,最高爵位可以相当于列侯、卿大夫,军功小的,也可以相当于郎官。官吏得到的封赏多而且繁杂,很多官职混乱,有其名而无其实。
公孙弘用《春秋》大义在朝中激励群臣,被武帝任命为丞相;张汤断案严酷,被任命为廷尉;张汤协助武帝,制定了官吏知情不报罪,不奉诏令罪,妨碍公事罪,诽谤朝廷罪等罪刑,一旦发现,即逮捕入狱。第二年(元狩元年,公元前122年),淮南王、衡山王、江都王谋反案被揭发,朝廷大臣奉诏查办,牵连进谋反案的人,因谋反罪而被判处死刑的达几万人,官吏执法严酷,穷纠严办。在当时,武帝诏令郡、诸侯国举荐贤良、方正、文学士人,应诏上来的士人,有的破格被任命为朝中的公卿大夫,公孙弘即是其中一例。公孙弘担任丞相,生活俭朴,食不求美味,穿用仅为布衣、布被,堪为官员中的表率,但对于世风民俗,并没有起到引领作用,只是搏取名誉而已。
武帝元狩二年(公元前121年),骠骑将军霍去病再次出击匈奴,大获全胜。浑邪王率领数万匈奴人来降,朝廷征调三万余辆车子迎接。投降的匈奴来到长安后,受到赏赐,加上朝廷赏赐给有功汉军将士的花费。这一年朝廷的支出达到上十亿。
武帝元光三年(公元前132年),黄河决口,大水淹没了梁国、楚国部分地区,武帝诏令堵塞黄河决口,反复多次,沿黄河的几个郡县,黄河河道壅塞,大堤多次被冲毁,修筑河堤的费用难以统计。再后来河东郡太守番系提出建议,取消通过黄河底柱漕运,在汾河、黄河上挖掘灌渠灌溉农田;郑当时认为利用渭河漕运,路途过于遥远,建议开凿一条运河从长安直达华阴县;朔方郡也在河套地区挖掘了黄河灌渠。挖掘河渠地的人工达到数万人,经过二、三期工程,工程还没有结束,所花出的费用已经达数亿。
武帝为了征伐匈奴,鼓励养马,在长安地区饲养马匹的数量达到数万。为战马修钉马掌的技工不够,还要从京师以外的郡县中征调。投降的数万匈奴人均得到厚赏,他们的衣食要依靠政府供给,政府不能解决全部问题。武帝减少了膳食标准,拿出宫中使用的乘舆和马匹,还拿出皇家御府收藏的珍宝以弥补经费不足。
武帝元狩四年(公元前119年),崤山以东的郡、诸侯国再次遭受水灾,民众中有很多人缺吃少穿,武帝派出使者,打开郡、诸侯国中的全部粮仓,以赈济受灾民众。仍然不够,又鼓励地方上的豪强、富人出钱赈济,以救济灾荒,还是不能根本解决问题。武帝于是诏令,将受灾的民众迁徙至函谷关以西,那些粮食生产没有受到影响的地方,或者迁徙至朔方郡以南,在河套地区就食,迁徙的地区有陇西郡、北地郡、西河郡、上郡和会稽郡(注:参阅《武帝纪》),前后迁徙多达七十二万五千人,他们所需的衣食,全部由官府来供给。在几年时间内,帮助这些新移民生产自救,安家定居,朝廷派出去的使者抵达各个安居点,检查督促,路上往来的官员络绎不绝,前后花费,又是多少亿,国库几乎耗尽。那些富有的商贾,此时却在囤积财货,役使贫民,或者雇人长途贩运,乘机牟利。就连有封国的列侯,也要向这些商贾胁肩俯首,仰其鼻息。还有冶铸,贩卖食盐的巨商,更是家财累积达万金,这些富人漠视国家的困难,漠视黎民百姓正生活在水深火热之中。
武帝与朝廷的大臣们商议,要重新铸造钱币,以解决当前遇到的财政困难,同时对于那些骄奢淫逸的有钱人,兼并土地的不法之徒实施打击。当时皇家禁苑里有白鹿,而内廷少府里还贮存有大量银锡。从孝文帝重新铸造四铢钱起,到武帝元狩六年已经过去四十几年,武帝建元以来,这些贮存的银锡很少使用,官府主要使用铜山开采出来的铜铸钱,加上民众盗铸钱币,数量不可胜数。钱币越来越多,事实上钱币已经在贬值,物资匮乏,物价昂贵。有关官员提出:“在上古时,曾经使用过皮币,诸侯往来,相互之间的送礼馈赠,以及向天子贡献时,均使用皮币。还有金可以分为三等,黄金为上等,白银为中等,赤铜为下等。现在的半两钱重量其实只有四铢,那些不法之徒或者盗铸钱币者,从光的一面还要磨去铜屑,钱变得轻薄,使得钱币贬值,致使物价昂贵,在边远地区,使用钱币的数量巨大,有诸多不便。”于是武帝诏令,把白鹿皮剪成方块,在边缘绘上图案,当作皮币来使用,一张皮币价值四十万。诸侯王、列侯、宗室来到长安朝觐皇帝,互相之间的送礼问候,必须使用皮币衬托在玉璧下面,才能使用。
朝廷又用贮存的银锡铸造合金币,称为白金币。民俗认为,天上飞的龙最为尊贵,地上跑的马,人们最为重视,龟被认为是最有灵验的动物。根据这些民俗,将白金币分为三等:上等重八两,圆型,上面刻有龙纹,叫做“白撰”,价值三千;次等的重量稍轻,方型,上面刻有马纹,价值五百;下等的再小些,椭圆型,上面刻有龟纹,价值三百。武帝诏令有关部门销毁半两钱,重新铸造三铢钱,重量与钱的名称一样。任何盗铸钱币的人犯,一经发现,一律处死,官吏百姓违反禁令的,仍然是大有人在。
本篇未完,请继续下一节的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