卷二十七上 五行志第七上
《易经》中记载:“上天垂象,有吉有凶,圣人取其象。黄河出图,圣人模仿之,绘出八卦;洛水出书,圣人取法之,著述《洪范》。”刘歆研究《易经》后认为,伏羲氏接受天命,成为帝王,上天赐予《河图》,伏羲氏受到《河图》启发,继而绘出八卦,八卦此后再演绎出六十四爻;大禹治理洪水,上天赐予《洛书》,大禹受到《洛书》启发,继而著述《洪范》。圣人按照《洪范》主旨,治理国家。及至殷商,箕子在朝中担任太师,根据《洪范》,进一步制定礼仪制度。周武王伐纣克殷,箕子臣服于周室,武王向箕子虚心求教。《尚书》中有所记载:“武王十三年,武王亲自拜访箕子,武王对箕子说:‘呜呼,箕子!上天降福祉于下民,欲使他们生活的安康,治理国家的方法,我仍有许多不明白的地方。’箕子回答道:‘在上古时,据说,鲧治理洪水,方法不得当,以堙塞治理洪水,致使五行紊乱,上天震怒,没有将《洪范》中的九章大法传授予鲧,最终鲧治理洪水失败,结果被处以死刑。大禹继承父志,继续治理洪水,采取疏导的方法,上天赞誉大禹的方法,赐予大禹《洛书》,继而演绎出《洪范》九章大法,通过大法,大禹治水获得成功。’”这是武王向箕子求教《洛书》,箕子与武王之间的一番对话,在对话中,谈到了大禹如何得到《洛书》,以及《洛书》与《洪范》九章大法之间的关系。
在《尚书·洪范》记载中,有这样的表述:“第一叫做五行(金、木、水、火、土);第二叫做慎用五事(貌、言、视、听、思);第三叫做重视八政(《洪范》中以粮食、财货、祭祀、司空、司徒、司寇、礼宾、军队为八政);第四叫做协调五纪(岁、月、日、星辰、历数,用以纪录天象,叫作五纪);第五叫做建用皇极;第六叫做修养三德(正直、刚克、柔克);第七叫做占卜吉凶;第八叫做关心黎民;第九叫做珍惜五福(寿、富、康宁;好德、善终),还要敬畏六极(夭折、疾病、忧患、贫困、凶恶、孱弱)。”用六十五个字加以表述,这些内容均来自于《洛书》原文,这是上天赐予大禹的九章大法,也是后来执政者需要重视的执政理念,以及须重视的先后顺序。一般认为,《河图》、《洛书》以经纬来解释,《易经》八卦、《洪范》九章以表里来解释。在殷商时代,纣王执政,道义废弛,文王被囚于羑里。在羑里,文王演绎《易经》,得出《周易》(由卦、爻两种符号组成,有说明卦的卦辞、说明爻的爻辞。共六十四卦和三百八十四爻);周王室衰落后,孔子著述《春秋》。继续解释《周易》中的《乾》、《坤》以及阴阳关系,仿效《尚书·洪范》主旨,理出祸福关系,用来阐释天人之道。
汉朝建国,继承的是秦朝灭绝经学后的学术荒芜,在景帝、武帝朝,董仲舒研究《公羊春秋》,推演阴阳八卦,是有汉一代的儒学宗师。到了宣帝、元帝朝,刘向研究《榖梁春秋》,总结春秋二百四十二年间出现的祸福灾异,对比《洪范五行传》中的义理,发现有些旨意与董仲舒的解释有些出入。刘向的儿子刘歆在研究《左传》中,发现与《春秋》中的论述,有些地方存在矛盾;再对照《洪范五行传》,发现的问题更多。总结董仲舒,刘向、刘歆的研究,再接合眭(suī)孟、夏侯胜、京房、谷永、李寻的学术观点,其中还包括他们的学生,直到王莽篡汉,前后共有十二位皇帝(西汉高帝、惠帝、高后、文帝、景帝、武帝、昭帝、宣帝、元帝、成帝、哀帝、平帝),按照《春秋》著述的方法,著作成此篇。
《尚书·洪范》中讲:“第一叫做五行。五行:一是水,二是火,三是木,四是金,五是土。水往低处流,火焰向上走,木可曲可直,金可以熔铸,土可以在上面稼穑。”
《洪范五行传》中讲:“打猎不按照时辰,饮食不行祭祀之礼,出入无节,夺民农时,这即为奸邪之人。夺民农时,怀有奸邪,在此时,木不能曲直。”
还有一种说法:木,位于东方。在《易经》中,地上之木为《观卦》。对应着君王治理,象征着仪容威严。君王在行路时,身上配戴有玉饰,登车行进,有车铃鸣响,以表示和谐,狩猎有三驱之制(一为祭祀,二为宾客,三为庖厨),饮食有献祭之礼,出入有名,役使百姓,遵守时令,执政的要务在于劝谕农桑,治理的目的在于安抚百姓;有了这些,木即可以回归本性。假若狩猎驰骋在外,忘记返回宫中,沉湎于美酒佳酿,不能遵循法度,征发徭役不顾农时,以巧取豪夺,压榨百姓,木即会失去本性。工匠在制作车轮、箭矢时,就难以把握住木的曲直,这是木出现怪异,不能曲直。
《春秋》中记载,鲁成公十六年(公元前575年)“正月,雨,木冰”。刘歆认为这是上面的阳气不能向下,下面的阴气不能上达,才会下雨,树木上出现冰挂,这是雾气寒冷所致,木在此时不能曲直。刘向认为,阴在极盛时,水就会凝结成冰,木为少阳,是权贵大臣卿大夫们的象征。预示着人们将会有祸患,阴气胁迫木,木受寒,雨水降落后,形成冰挂。历史上有记载,在春秋时,叔孙乔如出奔,公子偃被杀。还有一种说法,在当时,晋国羁押季孙行父,又扣留鲁成公,这些羞辱,带来此后的怪异现象。还有人说,现在的老年人将木上的冰挂叫做“木介”。介者,是盔甲的称谓。盔甲,是战士的披挂。在当时,晋、楚之间有鄢陵之战,在此战中楚国惨败,楚王伤了眼睛。尽管是平时的下雨。
《洪范五行传》中讲:“废弃法律,驱逐功臣,杀害太子,以妾代妻,则火焰在燃烧时,不能向上。”
还有人说:火,在卦位上属于南方,发出光辉,代表光明。对于君王,即是南面而治,向往光明。《尚书》中讲:“知人则哲,知人善任,就能发挥人的作用。”在尧帝、舜帝时,君王能够举贤任能,让贤者辅佐执掌朝政,驱逐四佞,将四佞流放至蛮荒之地。孔子说:“有人不断地向君王灌输谮言,可是君王始终坚持正义,这就是明君。”区别贤佞,君王要心中有数,遵循制度,敬重有功之臣,在家中安排位置时,区别適庶,这样,火就会回归本性。假若不能坚守信义,被虚伪谗佞所迷惑,谗人扬眉吐气,邪臣压制忠臣,火就会失去本性。火焰垂下,而且邪火肆虐。焚烧宗庙,焚毁宫馆,即使兴师动众,也难以扑灭,这是火焰不能向上。
《春秋》中记载,鲁桓公十四年(公元前698年),“八月壬申,鲁国宫中的仓库发生火灾。”董仲舒认为,此前四个诸侯国共同讨伐鲁国,在龙门一战,鲁军大败。受伤的百姓,尚未痊愈,心中的怨恨还未抚平,鲁国君臣就已经开始懈怠,对内荒废政事,对外得罪四邻,这样做怎么能保得住宗庙,国君怎么能终其天年,因此天降火灾,烧毁宫中的仓库,以此来告诫鲁国君臣。刘向认为,宫中的仓库,是储藏国君夫人、八妾所舂出的米,用以奉祀宗庙,夫人有淫行,有邪心,天降大火告诫,夫人不能奉祀宗庙。鲁桓公不觉悟,与夫人一起到齐国去,夫人在齐侯面前谮毁鲁桓公,齐侯杀了鲁桓公。刘歆认为宫中的仓库,是鲁桓公亲自在籍田里耕种,收获上来的粮食,用来奉祀社稷,这是对鲁桓公废弛法度,蔑视礼仪的惩罚。
鲁严公二十年(公元前674年),“夏季,齐国大灾”。刘向认为,齐桓公好色,听信女人的话,以妾代替正妻,適庶不分,因此上天降下大灾。齐桓公不觉悟,一直到死,適庶还在争执,九个月不能下葬。《公羊传》中记载,大灾,是疫病。董仲舒认为,鲁国夫人在齐国有淫行,齐桓公的姊妹,有七人不能出嫁。国君,是百姓的父母;夫妇,是生育繁衍的根本。本受伤则末端夭折,因此上天降临大灾,予以警告。
鲁釐公二十年(公元前640年),“五月乙巳,鲁国西宫发生火灾。”《穀梁传》中记载,认为这是鲁愍公居住的宫殿,从谥号上看,关系已经疏远,因此叫做西宫。刘向认为鲁釐公追立母亲,以妾的身份作为国君夫人送入宗庙,上天降下大火,烧毁愍宫,有人说,应该将卑贱者请出宗庙,否则会损害宗庙祭祀的正礼。董仲舒认为鲁釐公让楚国女人作为夫人,让齐国女人作为媵妾,齐国胁迫鲁釐公将齐女改立为夫人。西宫,是一个小寝宫,是夫人居住的地方。有人说,妾怎么能居住这样的宫殿!意思是要将她驱赶出去。以天降火灾将她驱逐出去,因此夸大其名,叫做西宫。左丘明认为:西宫,是国君居住的宫殿,说它是西宫,是因为还有东宫。东宫,是太子居住的宫殿。如果只说宫,不加特指,那么就成了所有宫殿均遭受火灾。
本篇未完,请继续下一节的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