卷二十七下之上 五行志第七下之上
《洪范五行传》中讲:“君主思维不睿智,难以成为圣贤,错误表现在思维懵懂,常会受到蒙蔽,反映在天气上,会持续刮风,惩罚达到极致,则会短命夭寿。会有脂妖、液妖出现,会有花孽出现,会有牛祸出现,人的胸、腹部会生出毛病,有黄眚黄祥,以五行来解释,须金木水火共同克土。”
“君主思维不睿智,难以成为圣贤。”思维,是用心在思虑问题,睿智的君主,须有包容的雅量。孔子说:“身居高位,不能遇事包容,怎样评价才好呢!”意思是君主没有雅量,不能包容臣下的谏言,难以在君主的尊位有所作为。貌言视听,以思维来主导,四者皆失,人就会昏昧懵懂,遇事情常举措失当。水旱寒暑,风在中间起着很大作用,水旱寒暑出现紊乱,这是凤在实施惩罚。持久刮风会伤害到物体,会有短命夭寿的危险。伤害人者叫做凶,伤害禽兽者叫做短,伤害草木者叫做折。还有一种说法,凶,即是夭寿;哥哥死在弟弟前边是短寿,父亲死在儿子前边是折寿。人的腹部,有一层油包裹着心脏,心中懵懂则会思维昏昧,俗话常讲:“被油蒙住了糊涂心”,这也叫做油脂妖。还有一种说法,油脂太多会有妖产生,如同油渍污染衣裳,表明油脂太多。一般来说,油脂太多,犹如风云在空中聚会,天色昏昧,此时会持续刮风。天气温暖起风,会出现螟虫,这是裸虫孽。刘向认为,在《易经》中,风与木为《巽卦》,卦象在三月四月,此时阳气为主导,暖风促使树木开花。风气旺盛,在秋冬则会枝繁叶茂,此时会有华孽。一般来说:地气旺盛秋冬会多次开花。还有一种说法,华孽是女色,土主管内事,因此会有女祸发生。在《易经》中,土与牛为《坤卦》,牛体型庞大,但心思懵懂,心思不缜密,心气受到损伤,会出现牛祸。还有一种说法,牛会大量死亡,这看起来很怪异,其实就是这个道理。对于人来说,胸、腹部出现疾病,也叫做心腹之患。土的颜色是黄色,这是黄眚黄祥。凡是思虑问题,心气受到损伤,就会伤害土气,土气生病则须金木水火共同克土,也叫做“有时须以金木水火共同克土”。不说“一直”,而说“有时”,是因为不是一鼓作气地损伤,表明这种怪异非同一般。达到极致会有凶险,短寿、夭折,顺应它,才能享受福寿,寿终正寝。刘歆在心的思虑书中说,有时会有裸虫孽,就是螟虫成灾。气象的徵兆,则是持续刮风,刘向认为,这些在《春秋》中没有记载。
鲁釐公十六年(公元前644年),“正月,六只鶂鸟退着飞行,飞过宋国的国都。”《左传》中记载,“这是因为风的原因。”刘歆认为风从其它地方吹来,吹到宋国后气流上升,鶂鸟在高空中飞翔,遇到气流抬升,则退着飞行。记载的人将这些记录在典籍中,记作退飞;典籍记载以实录为主,说的是风,是持续刮风造成的。暗示宋襄公懵懂无知,而且刚愎自用,不能包容臣下的谏言,拒绝司马子鱼的劝谏,与强楚争夺霸主地位,此后第六年被楚国俘虏,正好验证了六只鶂鸟的数字,京房在《易传》中说:“潜龙隐没,不能发挥作用,拒绝众人的意见,掩盖了德能,会出现怪异的风。这种风,风力不强,时间不久,会有小雨,会有妨害。政治与德行相悖逆称为乱,只刮风,不下雨,大风骤起,会吹毁房屋,折断树木。臣下坚守道义,得不到君主赏识,称为昏聩,大风与乌云同时显现,吹断五谷的茎杆。臣下干预君主的想法,称为不顺,狂风呼啸,吹毁屋瓦。赋敛没有节制,称为祸殃,狂风会造成蚕桑受损,风停后,气温上升,会生虫。诸侯专权,滥施赏罚,称为政出多门,疾风过后,树木没有摇动,粮食生产受到影响。君主没有惠民政策,叫做没有恩泽,疾风不摇动树木,天旱无云,称为干热风,对麦子灌浆有影响。公卿只为着私利着想,称为乱,风不大,气温上升,会有蝗虫出现,伤害五谷。摒弃正道,一味地淫邪,称为惑,风过后温度升高,会有螟虫出现,这些都会危害到人的利益。诸侯王不朝见皇帝,称为叛,刮风不按照常理,地面会龟裂,对人造成危害。”
文帝二年(公元前178年)六月,淮南王的国都寿春县刮大风,毁坏民屋,杀人。刘向认为这一年南海国叛乱,进攻淮南国的边境,淮南历王刘长击退南海国,文帝三年淮南历王刘长入长安来朝见文帝,杀了原汉丞相辟阳侯审食其,文帝赦免了刘长,刘长返回淮南国后,聚集奸人谋反叛逆,自称是汉东部的皇帝,看到怪异的警示,不思悔改,后来被流放至蜀郡,流放途中死在雍县。(注:此处原文有误,应该是南海国,而不是南越国。参考《严朱吾丘主父徐严终王贾传第三十四上》,《淮南衡山济北王传第十四》。)
文帝五年(公元前175年),吴国下暴雨,刮风,毁坏城中的官府民宅。在当时,吴王刘濞阴谋叛逆作乱,上天多次告诫,仍然执迷不悟,最终导致灭亡。
文帝五年(公元前175年)十月,楚王的都城彭城,有大风从东南方向吹来,吹毁市场的大门,杀人。这一个月,楚王刘戊即位,此后在为皇太后服丧期间淫乱,被削去国土,于是与吴王阴谋串联,妄图谋反,杀害劝谏的大臣。吴国在楚国的东南方,所以上天告诫,不要伙同吴国为恶,以毁坏楚国的市场来告诫。楚王刘戊执迷不悟,最终与吴国一起灭亡。
昭帝元凤元年(公元前80年),燕王的都城蓟县下大雨,刮大风,吹折宫中的大树十六棵,大树的树围有七人合抱那么粗,吹毁城楼。燕王刘旦执迷不悟,妄图谋反被发觉,最终伏罪自杀。
鲁釐公十五年(公元前645年),“九月己卯晦(九月三十日),雷电击毁夷伯的祭庙。”刘向认为,晦时,是晦暝的时间,如同晚上;雷震,就是大雷电。夷伯,家族世代为大夫,白天打雷,祭庙中昏暗无光。这是上天在告诫,不要让大夫世代掌权,他们会专擅朝政,使得朝政晦暗。第二年,公子季友去世,季氏在宫中世代为官,朝政掌握在季氏手中。鲁成公十六年(公元前575年),“六月甲午晦”(六月二十九日),白天昏暗无光,阴压制阳,臣下在君位之上。鲁成公执迷不悟,当年冬天,季氏杀害公子姬偃。季氏从鲁釐公起,就萌生野心,到了鲁成公,野心膨胀,这即是效应。董仲舒认为,夷伯,是季氏信任的臣下,陪臣不应该有祭庙。雷震,就是雷击,晦暗,是雷电击其祭庙,明确表示制止僭越的事情发生。刘向认为,这些都是液妖。刘歆认为,在《春秋》记载中,每月初一,记载发生的事情,每月月尾同样要记载,人在道义上有了问题,上天会发出雷震。以显示家族有外人不知道的恶行,上天用雷电击毁他的祖庙,也就是夷伯的祭庙,加以警告。
鲁成公十六年(公元前575年),“六月甲午晦,晋侯和楚子、郑伯在鄢陵大战。”这个月彤云密布。
鲁隐公五年(公元前718年),“秋天,出现螟灾。”董仲舒、刘向认为,在当时,鲁隐公在棠地观赏鱼,鲁隐公有了贪心,上天给予警告。刘歆认为鲁隐公不能听取臧釐伯的谏言,利令智昏,所以会出现裸虫孽。
鲁隐公八年(公元前715年),“九月,出现螟灾。”当时郑伯以邴邑交换许国的土地,有贪利的想法。京房在《易传》中讲:“大臣安于禄位,称为贪图食禄,会有虫灾,虫啃食植物的根。德失去常规,这叫做烦扰,虫啃食植物的叶子。不能罢黜无德之人,虫会啃食植物的主干。郑国与东方的许国争夺利益,这是不顾时辰,虫啃食植物的枝干。恶人蒙蔽君主,会有虫孽,虫啃食植物的心。”
鲁严公六年(公元前688年),“秋天,出现螟灾。”董仲舒、刘向认为,此前卫侯姬朔逃往齐国,齐侯与诸侯国会盟,接纳了姬朔,许诺诸侯将会给予贿赂。齐国人以讨伐卫国的宝物贿赂鲁国,鲁国接受贿赂,这是贪利的报应。
本篇未完,请继续下一节的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