卷三十六 楚元王传第六 第2节
刘德,字路叔,钻研黄老学说,聪明有智慧。刘德在年少时,多次向朝廷提出谏言,被武帝在甘泉宫召见,武帝称刘德为“千里驹”。昭帝继位初,刘德被任命为宗正府丞,与其他官员共同审理刘泽(齐孝王的孙子)的谋反案件。刘德的父亲在担任宗正时,刘德改任为大鸿胪丞,又改任为太中大夫,再后来,刘德也担任了宗正,与其他官员一起审理上官氏、盖主的谋反案。刘德常坚持《老子》知足不辱的观点。刘德的妻子去世后,大将军霍光想把女儿嫁予刘德,刘德不敢娶,害怕权势太盛。盖长公主的孙子盖长谭曾经拦住刘德,解释盖长公主的谋反案,刘德严厉斥责盖长公主的行为无礼,不符合皇室的道德规范。侍御史误认为霍光怨恨刘德不愿意娶女儿,弹劾刘德,说刘德诽谤皇帝指定的案件,刘德遭到免职,被贬为庶人,搬到一处荒僻的山野间种地。霍光知道此事后,很生气侍御史误解了自己的意思,遂召回刘德,任命刘德为代理青州刺史。一年后,再次任命刘德为宗正,与刘德一起商议拥立宣帝,刘德以拥立宣帝有功,受赐关内侯爵。宣帝地节年间(公元前69-前66年),宣帝因为要亲近皇室宗亲,加上刘德本人行为敦厚,宣帝封刘德为阳城侯。刘德的儿子刘安民被任命为郎中右曹。在刘氏宗亲里,像刘德这样获得官职或者宿卫皇宫的,有二十余人。
刘德性情宽厚,乐善好施,愿意帮助他人,在审理京兆尹此前处理过的案件中,刘德平反了许多犯人。刘德家中的财产超过百万,全部用来帮助昆弟或者招待宾客吃饭。刘德常说:“钱太多,会招来百姓怨恨。”受封为列侯第十一年,刘德的儿子刘向因为伪铸造黄金案,被判罪服刑,刘德上书为儿子的犯罪辩护,在此期间刘德去世。大鸿胪上奏朝廷,弹劾刘德为儿子犯罪辩护,有失大臣的道德规范,不应该享有谥号,安排祭祀。宣帝制诏书,说:“赐刘德谥号为缪侯,还是要安排祭祀。”刘德的侯位传至孙子刘庆忌,刘庆忌担任宗正,兼任太常。去世后,儿子刘岑继承爵位,担任诸曹中郎将,位列校尉,后来刘岑官至太常。刘岑去世后,爵位传予儿子,直到王莽新朝败亡,才断了封爵。
刘向,字子政,本名更生。在十二岁时,因为父亲的职务,刘更生被任命为辇郎。刘更生长大成人后,举行加冠礼,因为刘更生注重品行休养,在朝中被任命为谏议大夫。在当时,宣帝想按照武帝朝的行事方式,在身边安排一些儒生士人。刘更生善于写文章,与王褒、张子侨等人一起,同时受到宣帝召见,应对皇帝策问,刘向献上赋、颂、文章数十篇。宣帝对神仙方术很有兴趣,淮南国有《枕中鸿宝苑秘书》,书中说神仙可以将普通物体变为黄金,以及邹衍重视道学,延长寿命等故事,世上很少有人读过,而刘更生的父亲刘德在武帝朝,负责审理淮南国谋反案时读过此书。刘更生在少年时也读过,感到很神奇,即将这部书献予宣帝,说这部书可以指导如何冶炼黄金,宣帝诏令主管冶铸的尚方负责此事,花了很多钱,结果并不灵验。宣帝于是将刘更生交予有关官员查办,有关官员认为刘更生伪铸黄金,应该判处死罪。刘更生的哥哥阳城侯刘安民上书,愿意将封邑中的一半上交给国家,赎刘更生的罪。宣帝也很欣赏刘更生的才华,过了冬天后,赦免刘更生的死罪。此时《穀梁春秋》刚刚列于学官,宣帝征召刘更生学习《穀梁春秋》,在石渠阁研究《五经》。重新拜刘更生为郎中,在黄门当差,担任散骑侍郎、谏议大夫,兼任宫中给事。
元帝即位后,太傅萧望之担任前将军,少傅周堪担任诸吏光禄大夫,二人同时负责尚书事务,受到皇帝信任。刘更生比萧望之、周堪年轻,但是二人很看重刘更生,认为刘更生作为宗室子弟,为人正直,有学问,品行端正,于是提拔刘更生为散骑宗正,兼任宫中给事,与侍中金敞一起,在皇帝左右充当拾遗。四人同心辅政,对外戚许氏家族和史氏家族在朝中的为所欲为,横行不法,多有怨言,中书省宦官弘恭、石显玩弄权术。萧望之、周堪、刘更生共同商议,要向皇帝上书斥退这些佞臣。还没有来得及实施,话被泄露出去,遂被许氏、史氏和弘恭、石显联合起来诬陷,周堪、刘更生被投入监狱,萧望之被免去官职(详情记载在《萧望之传》中)。当年春天地震,夏天,一颗忽隐忽现的客星在昂星、卷舌星之间出现。元帝也认为这件事情处理得过重,下诏赐萧望之关内侯爵,享受奉朝请的礼遇。秋天,元帝召见周堪、刘更生,打算任命他们为谏议大夫,弘恭、石显连忙阻挠,后来元帝任命他们为中郎。到了冬天,再次发生地震。此时弘恭、石显、许氏、史氏子弟和宫中侍从、诸曹,都愤恨地盯着萧望之等人,刘更生害怕,于是通过亲属向皇帝上书,解释灾变的原因,上书中讲:
臣认为原前将军萧望之等人,均为朝中忠正无私的大臣,他们希望国家得到大治,但是得罪了外戚与宫中尚书。现在连路人都盼望着萧望之等人能够重新恢复职务,但又担心他们会再次遭到谮毁,说犯有错误的大臣是否还能够得到启用,这种想法是不对的。臣听说《春秋》中记载,发生地震,是因为在位执政的大臣气焰太盛,现在再次发生地震,这可以证明,不是因为此前三位大臣的过错。在高皇帝时,季布得罪了高祖,高祖要判季布的灭族罪,后来季布被高祖赦免,担任汉朝将军。在高后、孝文帝朝,季布成为一代名臣。在孝武帝朝,倪宽因为犯有重罪而被关押,按道侯韩说曾经向武帝谏言:“前些时,吾丘寿王被杀,陛下为此事仍然在后悔不已;现在要杀倪宽,以后会更加后悔!”武帝受到触动,遂赦免倪宽,倪宽重新得到启用,再后来倪宽做了御史大夫,此后再担任御史大夫的官员,没有一个比得上倪宽。董仲舒因为写了有关灾异的书,主父偃上奏朝廷,董仲舒因为此事而被捕入狱,判处为不道罪,幸亏没有被杀头,再后来董仲舒在朝中担任太中大夫、胶西国相,因为年老有病而退休。朝廷需要制订新的政策时,还常要向董仲舒咨询。董仲舒成为有汉一代的名儒,董仲舒参与制订的政策,至今对国家有益。在孝宣帝朝,夏侯胜因为犯有诽谤罪,被关押在监狱里三年,被贬黜为庶人。宣帝后来再次启用夏侯胜,夏侯胜担任长信宫少府、太子太傅,以敢于直言而闻名天下,天下人均称颂夏侯胜的美德。至于其他大臣,还有很多这样的事例,不再逐一列举。犯了错误的大臣,仍然可以为国家效力,有益于天下,以上四个例子,颇能够说明问题。
前些时,弘恭奏言萧望之等人有罪,他们此后受到惩治,三个月后,再次发生地震。弘恭因为有病,搬出官府,病好后,重新在内朝处理政事,仍然有天阴下雨、下雪。这样看来,地震与弘恭有关。
臣愚以为应该斥退弘恭、以表明对诬陷忠臣的惩罚,重新启用萧望之等人,为朝廷疏通纳贤的道路。如此,才能够打开国中的太平之门,堵塞灾异之路。
奏书递上后,弘恭、石显怀疑是刘更生写的,禀告皇上要严查奸臣。调查结果出来后,刘更生被逮捕入狱,由太傅韦玄成、谏议大夫贡禹,还有廷尉一起共同审理此案。大臣们指责刘更生曾经担任过九卿,却与萧望之、周堪等人,共同谋划排挤车骑将军史高、侍中许氏、史氏,挑拨离间皇帝与外戚的关系,想要排挤他们,独揽大权。刘更生等人为臣不忠,侥幸没有被杀,重新得到朝廷启用,不思悔改,继续挑唆他人,扰乱朝政,诬蔑大臣。为此刘更生再次被贬为庶人。萧望之让儿子上书,为自己申冤,弘恭、石显暗示皇上,让萧望之到廷尉署当面对质。萧望之愤而自杀。至此,元帝才幡然省悟,但是为时已晚,元帝非常悔恨,于是提拔周堪为光禄勋,周勘的学生张猛,被任命为光禄大夫,兼任宫中给事,二人均得到元帝信任。弘恭、石显更加惶恐,多次诋毁他们。刘更生看到周堪、张猛已经在位,希望能够再次得到元帝启用,但也担心事情还会有反复,于是刘更生向元帝密封上书:
本篇未完,请继续下一节的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