卷四十八 贾谊传第十八
贾谊,洛阳人,十八岁时,贾谊即已经以熟读诗书,善写文章在郡中享有盛名。河南郡守吴公,听说了贾谊,爱惜贾谊是一位饱读经书的士人,将贾谊召至门下,吴公很喜欢贾谊。文帝即位后,考查地方官吏,河南郡守吴公的考绩为天下第一,文帝听说吴公还是秦朝宰相李斯的同乡,曾经做过李斯的学生,遂征召吴公,任命吴公为廷尉。吴公与文帝谈起贾谊,说贾谊虽然年轻,但对于诸子百家,却颇有研究,向文帝推荐贾谊。文帝于是将贾谊召至长安,拜为博士。
贾谊到长安时,年仅二十余岁,在博士中年纪最轻。皇帝每次在颁发诏书前,会让博士们对诏书发表意见,年纪大的博士还未讲话,贾谊已经侃侃而谈,尽情阐释自己的观点,大家的想法与贾谊最终一致。博士们均认为贾谊有见解。文帝也很欣赏贾谊,将贾谊破格提拔,一年之内,贾谊升任为太中大夫。
贾谊认为,汉朝建国已经二十几年,现在国泰民安,当务之急,应该修订历法,改换服饰颜色,还要修订礼仪制度,确定官员名称,大兴礼乐。贾谊草拟了相关的礼仪制度,服饰色调改为黄色,以五作为官印数字,还有汉朝官员名称的更改,向文帝呈上奏议。文帝谦逊,认为时机尚未成熟。然而各项法令的修订,以及列侯按照制度回到封国,这些奏议均为贾谊首先提出,而后陆续执行的。文帝有让贾谊在朝中担任公卿的想法。绛侯周勃、颖阴侯灌婴、东阳侯张相如、御史大夫冯敬等大臣却有不同看法,他们诋毁贾谊:“那位洛阳来的年轻人,年少学浅,却喜欢擅权,随意改动汉家制度。”文帝也因此疏远了贾谊,搁置了贾谊提出的一些想法,后来将贾谊改任为长沙王太傅。
贾谊遭贬谪离开长安,心中顿时感觉委屈,在渡过湘水时,贾谊写下一篇赋,吊唁屈原。屈原,在战国后期,是楚国的贤臣,因为遭遇谮毁而被贬黜,曾经写过《离骚》赋,在赋中最后写道:“算了吧!国中无人,谁能赏识我啊。”遂投江而死。贾谊追思先贤,心中哀伤,在江边触景生情,借屈原以自喻,写下一篇《吊屈原赋》:
恭奉诏命兮,待罪长沙。传闻屈原兮,汨罗沉沙。寄托湘流兮,敬吊先生。时世罔极兮,乃殒性命。呜呼哀哉兮,逢时不遇!鸾凤窜逃兮,鸱鸮振翼。阘茸显贵兮,谗谀得志;圣贤颠倒兮,方正倒置。随、夷混淆兮,跖、蹻廉洁;莫邪为钝兮,铅刀为铦。失意哀叹,生不如死兮!周鼎毁弃,康瓠宝兮。疲牛为驾,蹇驴骖兮;骐骥垂耳,盐车牵兮。高冠为屦,行不能远兮;哀叹先生,遭谗言谮毁兮!
叹曰:算了吧!谁还能了解我啊,先生抑郁向谁袒露胸臆?凤翱翔乎高天兮,任我遨游东西。似九渊之神龙兮,潜渊底暂且休息;水獭筑巢于隐处兮,效河虾蚂蟥与蚯蚓?仰慕先贤之圣德兮,远离浊世而自珍。麒麟俯首遭羁兮,堪比圈饲之牛羊?纷纷扰扰处乱世兮,夫子遂遭此下场!游九州再逢明君兮,何以痴心不改?凤凰翱翔乎天外兮,择贤枝仍可栖息;观虚伪之显现兮,扶摇振翅乎远翔。藏垢纳污之沟渎兮,岂容鲸鲵之腾跃!惜江海之巨鲸兮,终为蝼蚁吞噬。
贾谊担任长沙王太傅三年,有鵩袅飞入贾谊的宿舍,停留在座位旁。鵩袅长得像猫头鹰,百姓认为这是不祥之鸟。贾谊被贬谪至长沙,长沙终年潮湿,对人的身体健康不利,贾谊哀叹自己处境不好,担心寿命不长,于是写下一篇赋来激励自己。这篇赋写道:
丁卯之年,四月孟夏,庚子日斜,鵩袅翔至,止于坐隅,貌甚幽闲。异物来栖,但生疑惑,取书占筮,谶其吉祥。曰:“野鸟入室,主人将去。”敢问鵩袅:“我将何归?告我吉祥,何以禳灾。请言我寿,使我安宁。”
鵩袅叹息,昂首举翼,口不能言,目悟其意。万物变幻,无止无息。斡流急旋,或推或移。形气转圜,在与嬗变。细微之间,谁可胜言!祸兮福所伏,福兮祸所倚;忧喜聚门,吉凶同域。往昔吴强,夫差命丧;越败会稽,勾践称王。李斯善辩,残遭五刑;傅说为奴,终相武丁。祸福转换,何必纠缠!命运难测,谁能确言?水激则湍,矢激则远。万物递嬗,震荡相传。云蒸雨降,错谬相联。昊天罔极,苍茫无垠。天难与恳谈,道岂能谋算,命运在天,安可有期?
且夫天地为炉,造化为工;阴阳为炭,万物为铜,聚散消长,安能有常?千变万化,安有始终。偶然为人,何物掌控;化为异物,何必惊恐!小智自私,贱彼贵我;达人知命,物无不可。贪夫死财,烈士殒命;慕势死权,众庶贪生。谋生徒众,或奔西东;大人不屈,亿万趋同。愚氓因俗,困于拘束;达人洒脱,与道谋合。群氓困顿,好恶凝结;达人恬淡,独与道歇。脱神遗形,超然物外;寥廓荒莽,与道翱翔。乘流疾逝,遇坎则止;躯随自然,不惶顾盼。生兮若浮游,死兮若休咎?水澹澹兮临深渊静观,飘浩淼兮若不系轻舟。耻苟延性命以虚度,实乃浮游一纤尘尓。德人无累,知命不忧。芥蒂细故,何须烦扰!
又过了一年多,文帝思念贾谊,将贾谊从长沙召回来。贾谊回到长安后,到宫中谒见文帝,文帝正好举行完祭祀,坐在宣室。因为对鬼神的事情,还有些不明白的地方,于是向贾谊咨询。贾谊将自己所知道的,向文帝解释,两人畅谈,直至深夜,文帝为了听明白,将自己坐的座位一再向前移动。谈话结束后,文帝说:“我很久没有见到贾谊了,原以为自己的知识可以与贾先生相比,今天看来,还差得很远。”于是文帝拜贾谊为梁怀王刘揖的太傅。梁怀王,是文帝最小的儿子,文帝最喜爱,梁怀王喜欢读书,因此文帝让贾谊担任梁怀王的老师,也可以在长安就近向贾谊咨询朝政得失。
在当时,匈奴很强大,屡次入侵汉朝边郡。天下刚刚安定,制度还没有健全。诸侯王常做出僭越制度的事情,诸侯王的封国也远超出古代诸侯国的封土,淮南王、济北王更是叛逆,后来受到处罚而自杀。贾谊多次上书,指出政策上的失误,并提出补救措施,内容如下:
臣静观时势,深感可痛哭者有一,可流涕者有二,可叹息者有六,至于其它背理、伤德的事情,更是难以逐一列举。朝中进言的大臣们说,现在是国泰民安,天下大治,臣认为此话未必尽然。说天下大治,已经平安无事的大臣,不是愚蠢,即是谄谀,他们不顾事实,不懂得国家大治应该有那些依据。就像一个人睡在靠近火种的柴堆上面,火还没有燃起来,就认为是太平无事。现在的情况,其实比这些还要糟糕!已经是本末倒置,首尾脱节,国家的制度紊乱,上下的秩序颠倒,按照这种情况,怎么可以说是大治!启奏陛下,臣愿意将存在的问题详细列举出来,并提出应该采取的措施,为了国家的长治久安,谨供陛下参考!
打猎取乐,与国家安危,孰轻孰重?为国家安危,殚精竭虑,劳苦身体,缺少钟鼓享乐,没有也罢。像现在这样的娱乐,诸侯王遵循礼仪制度,奉职守法,没有动乱的忧患,百姓安居乐业,匈奴不来袭扰,四方邻国仰慕汉朝的礼仪。百姓风俗淳朴,不因为纷争,而引起诉讼。大政方针已定,天下大治,海内祥和,身为大治下的皇帝,身后受人奉祀,夸耀荣誉与圣德,其事迹流芳于后世。《礼记》中讲:祖有功而宗有德,陛下顾成庙号可以改称为太宗庙,上承太祖,与大汉朝一起受到后世人们的敬仰。建立制度,长治久安,继承祖庙的辉煌,使得六亲容光,达到至孝;为天下的百姓谋取福祉,百姓繁衍,生生不息,达到至仁;制定纲常论理,举措得当,为后世所效法,创立典范,即使后世皇帝不成器,也能在祖业的庇护下平安治理,达到至贤。而今陛下圣明通达,辅弼大臣们勤恳努力,其实要做到这些也并非难事。臣就此向陛下谏言,希望陛下能够悉心倾听。臣对照古往今来,成败利钝的教训,再对比当今事务,反复斟酌,有了一些成熟想法,即使夏禹、虞舜再世,为陛下考虑,也难以改变臣的这些想法。
本篇未完,请继续下一节的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