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学666 » 《汉书》 » 白话文 > 卷五十一 贾邹枚路传第二十一

卷五十一 贾邹枚路传第二十一

贾山,颍川郡人,贾山的祖父贾袪,在战国时期,是魏王的博士弟子。贾山在祖父指导下接受教育,所学的东西很多,但还不是一位真正的儒生。贾山曾经担任过颍阴侯灌婴的骑吏。

孝文帝朝,讨论治乱之道,以秦朝覆亡为教训,贾山向文帝呈上一篇奏章,名字叫做《至言》。内容如下:

臣听说作为人臣,应该竭尽忠诚、智慧,向君主提出谏言,还应该不怕因为谏言犯上,会有杀头的危险,臣贾山即是这样的人。臣不敢引用太远的事例作为借鉴,希望借秦朝的覆亡为教训,愿陛下稍加留意。

布衣百姓,一介寒士,对内修身养性,对外搏取功名,在家族中,后代繁衍兴旺,这是百姓最大的愿望。秦在取得天下后,却不这样想。秦皇帝贵为天子,富有天下,对百姓仍然是横征暴敛,使得天下百姓困苦不堪,逼良为寇,达到半数,犯罪的民众,流窜在山野间。百姓举目仰望,侧耳倾听,他们等待着有一天,会出现一位英雄,振臂高呼,率领他们反抗暴秦,陈胜就成了这样的英雄。不仅如此,秦皇帝用搜刮来的民脂民膏,从咸阳向西直达雍县,修筑三百余座离宫,钟鼓帷帐,遍设其中。始皇帝建造的阿房宫,殿高数十丈,东西五里,南北千步,侍从、骑士,四匹马拉的乘舆,迎风招展的旌旗,无不彰显着皇室的威严。宫殿建造得如此华丽,秦朝灭亡时,皇室子孙竟然无容身之地。秦始皇修筑通向天下的驰道,向东抵达燕国、齐国,向南抵达吴国、楚国,始皇帝泛舟江湖,东至海滨,巡游天下,遍赏美景。秦始皇修筑的驰道宽五十步,三丈一株树木,边坡培上厚土,土坡外用铁椎夯实,行道旁栽上青松。驰道修筑得如此壮观,秦朝灭亡时,皇室子孙竟然无立足之地。始皇帝驾崩后埋葬在骊山,征发数十万刑徒,耗费十年时间。向下挖至三泉,触及矿岩,还要用铜水浇固墓穴,棺椁涂上厚漆,再披上金珠宝玉,以翡翠装饰,在庞大的封土外,腰间修筑宫殿,墓顶栽植树木。如此奢侈的丧葬,秦朝在灭亡时,皇室子孙竟然无葬身之地。秦国以熊罴之力,虎狼之心,蚕食诸侯,吞并海内,抛弃先王制定的礼仪制度。最终遭到天遣。臣冒死谈起这些,是希望陛下能够稍加留意,以供参考。

臣听说忠臣效忠君主,话说得太恳切,得不到采用,还会招来杀身之祸,话说得模棱两可,又难以讲得清楚,恳切的谏言,有助于君主审视问题,忠臣应该不避斧钺,献上聪明才智。土地瘠薄,有好的种子,也难以长出好苗;江边的滩涂,种子不好,却能长得茁壮。在上古时,夏朝、商朝衰亡时,虽然有关龙逢、箕子、比干,他们是当时的贤士,最终却遭到杀害,他们提出的谏言,得不到君主采用。而文王在治理国家时,很多的俊杰贤士,却愿意献出聪明才智,连打柴割草的农夫,也愿意为国效力,这是周为什么兴旺的原因。有了肥沃的土壤,庄稼才能长得茁壮,有了君主的圣德,士人才愿意献出忠诚。雷霆的威力,无坚不摧;万钧重压之下,任何物体均会化为齑粉。君主一旦发威,其威势超过雷霆,超过万钧。只有君主广开言路,和颜悦色地对待士人,才能获得士人诚恳的谏言。谏言得到采用,还要褒奖士人,有了这些,士人还是会存有戒心,不敢畅所欲言,假若对谏言滥施淫威,听不得忠言逆耳!只是滥施威风,恣意迫害,那么即使有尧舜的智慧,孟贲的勇猛,君主能保证不受到伤害吗?君主假若听不到逆耳之言,长此以往,社稷就会出现危险。上古时的圣王,有史官在前记录下君王犯下的错误,还有专职官员诵读规劝的箴言,盲瞽官员诵读劝谏的诗篇;君王还要鼓励公卿,提出谏言,士人们将社会上听到的声音传达给朝廷,无论是百姓的议论,还是商人的言论,君王都要了解。了解这些,君王择其善者而行。说的对的就采纳,符合道义的就采用,只有这样,君王才能长久地拥有天下。君王享有尊严,四海之内,君王有着无数的忠实臣民。在太学里,君王设置三老,端着肉酱送予三老,端着盛满清酒的爵奉上三老;君王闻过则喜,闻过即改,公卿在旁边为三老拎杖,大夫在旁边为三老穿鞋,以谦恭的态度对待贤士,让三老辅佐君王,让有德的敢言之士,向君王提出谏言。以君王的尊贵,奉养三老,向三老表示尊崇;设置辅弼大臣,提醒君王不敢骄奢;安排直谏士人,唯恐听不到逆耳忠言;向砍柴割草的平民请教,不厌其烦;连商人庶人的诽谤,都愿意倾听,为的是及时修正错误,从善如流。

在此前,秦国吞并万国,兼并天下,最终打败六国,将全国土地改设为郡县,在北部边郡修筑长城,建立关塞。秦廷自以为,从此后天下固若金汤。天下之势,可以由秦廷来主宰,以一姓之富,雄冠天下,谁敢与之争锋!然而秦廷虽然有虎狼之师,却最终败于陈涉,天下归刘氏所有,这是为什么?因为秦王如同虎狼般地暴虐,荼毒天下,为了满足一姓的私欲,却使得万家百姓穷困。在古时,周朝有一千八百个诸侯,以华夏九州供养着一千八百个诸侯国君,百姓一年的劳役也不过才三天,所获得的粮食只须上缴十分之一的赋税,这些即可以保证君王有余财,百姓有余力,歌颂之声不绝于耳。秦皇帝以一千八百个诸侯的财富,用来供养一姓,却使得百姓穷困不堪,难以完成秦廷的徭役、赋税,所有的财富上缴,仍然不能满足秦廷的贪欲。为了满足一姓皇帝的骄奢淫逸,打猎游玩,竟使得天下百姓,穷困到造反的地步。百姓疲惫,不能休息,百姓饥馁,缺衣少食,无罪判成死罪,有冤无处申诉。一时间,怨声载道,每家每户,均成为秦廷的仇敌,天下终于崩溃。始皇帝还活着时,天下就已经潜伏着危机,始皇帝竟还浑然不知。始皇帝向东巡游,到了会稽郡、琅琊郡,还要刻碑勒石,颂扬自己的功绩,自认为功劳已经超过尧舜;统一天下的度量衡,收缴了天下的兵器,用来铸造钟虡(jù),发誓以后天下不会再有战争。而后,征发大量民力,修筑阿房宫,以为秦廷拥有的天下,可以传至万世。在上古时,圣王死后,能够享受谥号的君王,也不过传位三四十世,即使尧舜禹汤文武,为了子孙,他们在生前积累下那么多的功德,又累计多少代,也不过才传位二三十世。秦始皇却说,自己死后的谥号,要以父子序号来代替,自己是始皇帝,要延续至一万世,一代代传下去,一世皇帝,二世皇帝,直到一万世。秦始皇夸耀功德,为身后都做了安排,世世代代可以享用,谁料想,死后仅几个月,天下就土崩瓦解,皇室宗庙转瞬间灰飞烟灭。

处在灭亡的危险中,秦始皇真的就不知道?天下没有人敢告诉他。为什么不敢?因为始皇帝没有尊贤养老的意识,身边没有真正的辅弼大臣,没有敢于直言进谏的士人。始皇帝可以随意杀人,斥退所有认为是诽谤的谏言者,对敢于直言的士人,一律杀无赦,身边只留下谄谀苟合的小人,始皇帝想到自己的功德,就认为已经超过了尧舜,想到自己的功绩,就认为已经超过了商汤、周武,天下即将崩溃,还浑然不知。《诗经》中讲:“非不能言,有所顾忌,贞言怨怼,谗言则喜。”讲的就是这些。还说:“济济多士,文王以宁。”天下不是没有敢言的士人,为什么文王可以安宁?文王崇尚仁义,仁义能够保证圣王兴旺,得到士人;以礼相待,士人才能发挥作用,关键是要以礼善待士人。

对待士人,不能以礼相待,他们就不会竭尽忠心;不愿意竭尽忠心,就难以发挥作用;难以发挥作用,君王的事业就难以获得成功。因此古时候的贤君对于大臣,一定要给予很高的爵位、俸禄,用以表达尊重;大臣有了病,君王要亲往探视,大臣不幸去世,君王要亲往吊唁,小殓和大殓,君王要亲自参加,入土下葬时,君王还要穿着缞绖丧服,三次前往哭吊;殡殓以前,君王不能饮酒食肉,没有下葬,君王不能享受舞乐,在宗庙祭祀时大臣去世,君王还要停止祭祀时的音乐。上古时候君王对于大臣,可谓是尽礼;在接见大臣时,君王要穿上礼仪规定的服装,面容端庄,不苟言笑,然后才能召见。臣下也愿意尽心竭力地报答君王,希望能够为君王建功立业,传于后世千秋万代,由于自己的辅佐,留下一个好的名声。

本篇未完,请继续下一节的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