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学666 » 《汉书》 » 白话文 > 卷五十六 董仲舒传第二十六

卷五十六 董仲舒传第二十六

董仲舒,广川县(今河北省枣强县)人。从年轻时,董仲舒即钻研《公羊春秋》,在景帝朝,董仲舒做了博士。董仲舒广授学生,在教室里挂上帘幕,教授经学。跟随董仲舒受业的弟子有许多人,按照受业先后,再转相传授,有些学生甚至很少见到老师。据说董仲舒在钻研学问期间,三年内没有进出过住宅后的花园,其治学精神可谓刻苦。董仲舒是当时的大儒,进退有据,非礼不行,学生们对老师很尊敬。

武帝继位后,诏令郡、诸侯国举荐贤良文学士人,有一百余人受到举荐,董仲舒以贤良受到举荐,回答皇帝策问。

皇帝制策书:朕继承先帝传下来的尊位、美德,希望能够将尊位传至于无穷,将美德施惠于海内,虽然肩负重任,然而知道守成至难,为此朕日夜思虑,难以安宁,政务千头万绪,唯恐有所缺失。因此招揽四方俊杰,有识之士,诏令郡太守、诸侯国相、列侯,须加以留意,举荐贤良,举荐品行高尚,又博学多才的士人,希望能与他们一起探讨大道精神,以及治国理政的方略。今天看到举荐上来的士大夫,个个意气风发,举止不凡,朕甚为欣喜。恳请士大夫们要尽心竭力,朕希望得到你们中肯的回答。

人们常说三皇五帝,治国理政之道,首先在于制作礼乐,而后才能够天下和谐,后世百王莫不遵循这些道理。虞舜帝制乐,以《韶》乐为尊,周公制乐,以《勺》乐为美。圣王已逝,钟鼓管弦之声长存,可是大道却在衰微,直到夏桀、商纣暴虐恣肆,致使王道受损。前后五百年时间,坚持道义的国君,手握权柄的士人,都希望能够继续先王的成法,补正缺失,校正时弊,这种想法世代不绝,仍然感到力不从心,而且王道日复一日,仍然在衰微下去,直至后世圣王,经过努力,这才遏制住颓势。难道后世君王与先王倡导的不一样?上天使其难以恢复原来的样子,一定要让他们反复地遭受挫折,有所反思,而后才能达到目的?呜呼!君王终日操劳,夙兴夜寐,希望从古人的智慧中,受到启发,可为什么仍然达不到理想的效果?三代获得的天命,秘诀究竟在那里?上天降下的灾异,原因究竟在何处?生命长短,或夭折或长寿,人们具有的品德,或仁爱或鄙陋,常常会听到这样的议论,不明白其中的道理。多么希望风俗淳朴,政令畅通,刑罚减少,奸邪绝踪,百姓和谐,政治开明,要做出怎样的努力,才能够甘露普降,五谷丰登,德润四海,草木向荣,三光照耀,寒暑承平,天地护佑,鬼神显灵,惠施恩泽,域外兼容,天下共同享有一个太平世界。

士大夫们通晓先圣治国理政的方法,熟悉风俗教化的道理,了解时代转换的因果关系。治学授徒,讲授这些有很长时间了,请你们把治学的心得告诉朕。分出条目,切忌含糊,引用何术,指明出处。不必担心不正直,不忠厚,拘泥于事务的官员们会为难你们,你们的上书,不会泄漏出去,会直接送到朕的手中,不必担心。士大夫们要袒露胸臆,不要隐瞒,朕会仔细地阅读你们的对策。

董仲舒对策,回答皇帝策问:

陛下发出德音,颁下明诏,询问天命与治国理政间的关系,这些不是愚臣所能回答的。从《春秋》中记载的内容,臣审慎地加以对比研究,从中可以看出,前代有很多事情,都是上天与君王治国理政相互作用的结果,其引发的结果,令人敬畏。国家一旦出现危亡迹象,上天即会降临灾异,以此来发出警示,如果还不能自省,就会以更加严厉的灾害来警告,还不知道改变,则最终会以败亡来惩罚。从这一点来看,可以看出上天是仁爱的,君王需要敬畏天命,发现乱源,就要及时地加以修正。只要不是无道的末世君王,上天都会尽力地加以扶持,使其转危为安,事在人为而已。努力做学问,则会学识渊博,变得聪明;崇尚道义,德即能够显现出来,事业也会获得成功;这些努力,均有着立竿见影的效果。《诗经》中说:“朝夕不懈。”《尚书》中说:“勉哉勉哉!”都是在勉励君王要不断地做出努力。

什么是道,道是通向治国理政的正确道路,仁义礼乐均囊括在其中。上古时的圣王虽然离开人世,他们的子孙仍然能够享受国祚数百年,这其中,礼乐教化起了很大作用。后世君王如果没有制作礼乐,可以借用先王制作的礼乐,用以教化百姓。教化的效果不理想,只能说明雅颂的礼乐还没有普及,要想使得教化成功有效,一定要制作礼乐,礼乐,能够辅助君王树立道德。礼乐,可以帮助改变民风,优化民俗;用礼乐转化民风、民俗,最容易操作,劝人向善的效果也最为显著。柔和的乐声发乎于情,传入耳中,藏于骨髓。即使王道受到损伤,管弦之声也不会因此而衰微。虞舜帝当年怎样治理国家,后世人已经难以知晓,但虞舜帝倡导的雅颂礼乐遗风,却被后世人继承下来,这才有了孔子在齐国听到《韶》乐,三月不知肉香的故事。国君都希望国泰民安,没有人会希望国家走向败亡,可是国家败亡的事情仍然会发生,这是因为国君还不能重用贤者治国,施政的方法还有缺失,才会导致政衰国亡。道在周代幽王、厉王时期即已开始衰落,这并不是周代的道衰落,而是因为幽王、厉王没有坚持正道。到了周宣王时期,周宣王思考先王的德政,努力兴利除弊,恢复文王、武王的事业,周代的道又粲然复兴。为此,诗人以华美的乐章歌颂,上天护佑,贤士辅政,后世称诵,这些在诗歌中均有反映。这即是夙兴夜寐,积德行善的结果。孔子说:“人能够弘扬道,而非道来弘扬人。”治与乱,废与兴全在于人的掌握,遭遇衰世不是因为天命不可挽回,而是人君的行为荒谬,不符合先王的道而已。

臣听说上天将天下授予某人,使其成为帝王,一定是某人有着超乎寻常的能力,然后受命于天。天下百姓向心归附,如同儿女归顺父母一样,上天此时会显现出瑞兆。《尚书》中讲:“白鱼入于王舟,火焰覆盖王屋,变成白乌鸦。”这是受命于天的瑞兆。周公说:“应哉应哉。”孔子说:“德不孤,必有邻。”指的就是积德行善,而后产生了灵验。到了后世帝王,开始奢侈淫靡,帝王不能抚恤百姓,诸侯相继叛离,黎民遭到虐害,天下纷争,昏君抛弃先王的德政,一味地强调刑罚。刑罚达不到效果,邪气就会产生;邪气蕴积在下面,仇恨弥漫在上面。上下不和,阴阳错谬,妖孽丛生。此时灾祸即开始产生。

臣听说天命即是天的命令,人生下来就有性情,人的性情即是人的欲望。或夭折或长寿,或仁厚或鄙陋,经过陶冶,才能够完善,不会一开始就尽善尽美,有的在治世时显现,有的在乱世中出现,不完全一致。孔子说:“君子的德如风,小人的德如草,草被风吹,必偃倒。”尧、舜实行德政,百姓自然仁厚、长寿,桀、纣实行暴政,百姓自然夭折、鄙陋。君王从上到下实施教化,百姓接受教化,就如同用泥巴制作陶器,制造器皿,全在于陶工的修饰加工;又好像在镕炉中冶炼金属,而后铸成器物,全在于冶铸者的模形。《论语》中说:“安抚民众,民众则会向心归善,鼓舞民众,民众则会齐心协力。”就是这个道理。

臣仔细研究了《春秋》中的要义,探求王道的开端,是在正月。它的排序是正次于王,王次于春。春天,是一年的开端;正道,是王道追求的目的。它的意思是,君王要对上接受天命,对下端正行为,正道是君王所追求的。君王要想有所作为,就要向天寻问做事的目的。天道的根本在于阴阳。阳为德,阴为刑;刑主杀而德主生。因此阳常居于盛夏,孕育万物生长;阴常居于隆冬,收藏储存万物。以此来看,天重视德而不强调用刑。天使得阳处于上位,主导万物生长,让阴处于下位,辅佐阳来收藏;阳没有阴的辅佐,不能相辅相成,完成一年四季的更替。一年要以阳来成岁命名,这是天意。帝王做任何事情,均要秉承天意,因此要强调德政,而不能仅重视刑罚。不能用刑罚来治世,就如同不能用阴来为一年成岁命名。治国理政,以刑罚为主,会悖逆天德,先王不会这样去做。现在不用先王的德去引导百官治国理政,而是以执法的酷吏来治国理政,这就是过多地强调了刑罚的作用!孔子说:“不教而诛谓之虐。”以虐政治理天下,而想要让德政化被四海,是难以成功的。

本篇未完,请继续下一节的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