卷五十六 董仲舒传第二十六 第2节
臣仔细研究了《春秋》中的要义。一元的意思是什么,“一”即是万物的初始,元即是事物中的“大”。说“一”即是“元”,是显示大是从初始发端的,以此来正本清源。《春秋》中探究本源,是从尊贵者开始。作为君王,端正君王即是端正朝廷,端正朝廷即是端正百官,端正百官即是端正万民,端正万民即是端正四方。四方得以端正,远近就不敢不统一于正道,这样做就不会再有邪气从中作祟。阴阳和谐,而后风调雨顺,百姓祥和,则会生育旺盛,此时即可以看到五谷丰登,草木茂盛,天地万物均享受到润泽,一切表现出美好,四海之内传颂盛德,远方蛮夷也会前来归附,各种祥瑞,纷至沓来,王道自然就形成了。
孔子说:“凤鸟不至,河不出图,我该完了吧!”这是孔子认为自己的德行可以引来祥瑞,但是由于身份卑微,还不能引来祥瑞。现在陛下贵为天子,富有四海,所处的尊位可以引来祥瑞,有引来祥瑞的身份,还有引来祥瑞的资本,行高而恩厚,智明而意美,爱民而好士,是一位有道的君王。可是天地还没有感应,祥瑞还没有显现,这是为什么?是因为还没有确立教化,百姓还没有走上正途。民众追求利益,如同水一样,由高处向低处流动,不用教化来作为堤防,就不能遏制住民众趋利的欲望,只有确立教化,才能够制止住奸邪贪婪,这就如同是修筑堤坝,挡住水害,是必须要做的事情;废弃教化,则会产生奸邪,此时再使用刑罚,也难以制止,这就如同是用堤坝阻拦洪水。上古时的圣王懂得这些道理,他们一旦南面称王,在治理天下时,首先想到的,就是要实施教化,把教化当作国家的首要任务。在国都内设立太学,在乡邑设置庠序,所做的一切,均是为了教化,引导百姓向往仁厚,崇尚礼仪,谋求利益时要有所节制,上古时的刑罚很轻,犯禁的百姓也很少,就是因为教化在其中发挥了作用,是风俗醇美导致的结果。
继承乱世的君王,要想清除上代留下来的恶行,同样需要教化。教化发挥了作用,百姓就会有好的民风民俗,子孙后代因循继承,经历五六百年,王朝仍然不会衰落。周代的末年,是因为君王无道,最终失去天下。秦在衰周的后面,不思悔改,反而变本加厉,严禁文学,禁止私人挟书,抛弃礼仪,甚至厌恶讨论礼仪制度,妄图抛弃先王的治世之道,专注于恣肆妄为的法家治理,立国十四年,即国破家亡。自古以来,没有像秦朝这样,以乱治乱,使得民众遭受刑罚的荼毒。秦政的危害,至今还没有消除,秦政使得风俗浇薄,人民顽劣,摒弃礼仪,道德败坏,已经达到无以复加的程度。孔子说:“腐朽之木不可雕,粪土之墙不可圬(wū)。”汉朝继承秦朝建国,继承的社会,如同朽木粪墙一样,要想用善来治理,难以凑效。法出而奸生,令行而诈起,如同扬汤止沸,抱薪救火,越治理问题越多,难以达到好的效果。这就如同是琴瑟已经不能调音,不如将其拆开,再重新装配,才能够重新演奏;制度已经败坏到极点,只有重新制定制度,彻底地改弦更张,才能够治理好国家。现在应该改弦而不改弦,即使有最好的乐师,也难以将音调好;应该改变的制度,不加以改变,即使有大圣大贤,也难以治理好国家。汉在得到天下之后,常想很好地治理国家,至今达不到目的,就是没有彻底地改变制度,很多应该修改的没有修改。古人常讲:“临渊羡鱼,不如退而结网。”汉朝建国已经七十余年,想要把国家治理好,效果不佳,不如来一个彻底改革;从改革中求得大治,在大治中消除祸患,迎来福瑞。《诗经》中讲:“贤君安民,天降福禄。”为政能够为百姓带来利益,自然会得到上天降下来的福瑞。仁义礼智信是不变的道理,作为君王,应该时时修养;能够五者同时修养,自然会得到上天的帮助,享受鬼神的护佑,仁德也会影响至域外,为百姓带来福祉。
武帝看了董仲舒的对策,感到很新奇,于是再次策问:
皇帝制策书:人们都说虞舜帝的时代,君王在游廊上散步,无为而治,天下即可以享受太平。周文王时代,忙碌到夕阳西下,还顾不上吃饭,国家才能够享有治理。帝王治国理政的方式,难道没有一定之规?怎么劳碌、安逸,情况会相差如此之大?
勤俭的帝王连玄色、黄色的旌旗也不设置。而在周代,却修建了两座华美的宫阙,乘坐豪华的大辂车,朱红的盾牌,玉制的斧钺,享受着六十四人的大型舞蹈,但周代的德政,至今仍然在传诵。帝王治理的方式竟然有如此大的差异?有人说良玉不必琢磨,又有人说没有文采何以辅德,这两种说法为什么会截然相反。
殷代的君王治理,用五种刑罚惩戒邪恶,要让身体受到损伤,才能够达到惩治的效果。周代成康年间减少刑罚,四十几年,天下没有刑事案件,关押犯人的监狱形同虚设。秦国使用酷刑,死伤者很多,受刑的人道路相望,致使人口锐减!
呜呼!朕早起晚睡,思考着上古帝王治国理政的经验,经常想的,是如何不辜负至尊的地位,彰显祖宗的功业,首先要重视农业,为国家重用贤者。现在朕亲自耕种藉田,劝导百姓稼穑务农,奖励孝悌,崇尚德行,朝廷派出的使者,在通往郡国的路上,络绎不绝,冠盖相望,到民间访贫问苦,鼓励勤劳,抚恤鳏寡孤独,尽心竭力,但期望看到的效果,却仍然是遥不可及。朕现在看到的,是阴阳错缪,戾气充塞,百姓疾疫,黎民悲哀,困苦怨愁,得不到抚恤,寡廉鲜耻,却随处可见,贤人、不肖,难以区分,真假难辩。因此才想到不拘一格,广纳人才,或许从中可以见到成效!现在应召上来的士大夫,作为朝廷顾问,已经有一百余人,对时政要提出见解,对上古、当今的治理,有那些看法,有那些可以借鉴,不必拘泥于文字,要畅所欲言。谈出自己的真知灼见,有不同的意见和见解,均要提出来,写成文章,不用担心有关部门的干预。主题要鲜明,意见要中肯,这是朕所希望的。
董仲舒对策,说:
臣听说尧帝受命,是以天下为忧,而不是以权位为乐,因此首先惩治乱臣,或杀或逐。然后访求圣贤,得到虞舜、夏禹、后稷、商契、皋陶。尧帝重用这些圣人,帮助自己理政,让他们各尽所能,让教化充分地发挥作用,天下和谐,百姓安宁,崇尚礼仪、道义,各行各业,均能够以礼仪来规范,各种行为,均能够以遵循道义为要旨。孔子说:“圣王治理,要有三十年的仁政,才能够看到效果。”指的就是这些。尧帝在位七十年,以禅让的方式传位予虞舜帝。尧帝驾崩,天下百姓不依附尧帝的儿子丹朱,而归附舜帝。舜帝知道不能推卸责任,才继承了天子的位置,然后任命禹为国相,继续重用尧帝时的辅政大臣,开拓尧帝的事业,舜帝在位时无为而治,而天下大治。孔子说:“《韶》乐尽美,而且尽善。”指的就是舜帝治理国家的这段时间。到了殷纣王时,逆天行事,残酷暴虐,杀戮贤臣,荼毒百姓。伯夷、太公是当时的贤士,宁可隐居,也不愿意在朝中为臣。朝中勤谨守职的大臣,纷纷出走逃亡,逃到河滨、海上。天下混乱,百姓不安,天下抛弃了殷,而选择了周。文王顺天应人,以圣贤为师,招揽了闳夭、大颠、散宜生等贤臣,在朝中议事。对治下的百姓,广施仁爱,天下归心,此时的太公姜尚,也从海滨出发,来辅佐文王,成为朝廷的三公。商朝末年,商纣王居于帝位,朝中尊卑错位,百姓流离失所,文王痛感时弊,欲安抚天下,为此而废寝忘食,治理国家。孔子写作《春秋》,首先确定王道的正义,再阐述其它事情,指出文王虽然不在帝位上,却已经显示出帝王的素质。从这些来看,先圣追求的目标是一致的,无论是劳苦,还是安逸,尽管所处的世代不同。孔子说:“《武》王伐纣,尽美,还未尽善。”指的就是这些。
臣听说无论制度,还是文采服饰的颜色,都是为了表现尊卑,分出贵贱,引导民众有德。《春秋》中强调,得到天命的君王,首先要确立制度,改正朔,易服色,这是顺应天意。宫殿旌旗的制作,也同样有着制度规定。孔子说:“奢则不逊,俭则鄙陋。”俭朴并非圣人必须遵循的制度。臣听说良玉不琢磨,资质仍然润美,没有琢磨,无异于街巷里弄里的普通人,不通过上学,也能够获取知识。然而美玉不琢磨,不能表现出更美的形式;君子不通过学习,不能显现出更高尚的品行。
本篇未完,请继续下一节的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