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学666 » 《汉书》 » 白话文 > 卷五十八 公孙弘卜式倪宽传第二十八

卷五十八 公孙弘卜式倪宽传第二十八

公孙弘,菑川国薛县人。在年轻时,公孙弘做过狱吏,因为工作失误,遭到免职。家中贫困,公孙弘在海边牧猪。四十几岁时,公孙弘开始学习《春秋》和杂家学说。

武帝继位初,诏令郡、诸侯国举荐贤良文学士人,这一年公孙弘已经六十岁,以贤良被朝廷征召为博士。公孙弘出使匈奴,返回后向朝廷汇报出使经过,不合皇帝的心意,武帝发了脾气,认为公孙弘无能,公孙弘于是称自己有病,被免职回家。

武帝元光五年(公元前130年),武帝再次诏令郡、诸侯国举荐贤良文学士人,菑川国又一次举荐公孙弘。公孙弘推辞道:“上一次被征召,赴长安任职,因为工作无能,遭到免职,这次换一个人吧。”淄川国负责举荐的官员坚持要举荐公孙弘,公孙弘只好再次来到太常寺。武帝制策书,向各位儒生策问:

皇帝制策书:人们常说,在上古尧帝、舜帝时,是国家治理最好的时期,只要在衣帽上画上图像,再穿上异样的服饰,民众即不敢犯罪;在当时,阴阳和谐,五谷丰登,六畜兴亡,风调雨顺,天降甘霖,嘉禾出穗,灵芝丛生,山川秀美,湖沼水盈;麒麟、凤凰在渊薮游弋,龟龙在湖沼潜游,河书、洛图相继出现;父不丧子,兄不哭弟;北至渠搜,南至交趾,凡是舟车能抵达的地方,朝廷的政令畅通,一切生灵,都能够各得其所。朕太羡慕那个时代了,现在怎样做才能重现当时的辉煌?士大夫们钻研先圣治国理政的经验,懂得君臣须遵循的道理,对处理事务有着独到见解,均为当今名人,请问士大夫:天与人之间的相互感应,是从何时开始?吉凶祸福,怎样做才能预知?大禹、商汤时的大水、大旱,其原因究竟是为什么?仁义礼智四种品德,应该如何修养?朝代更替,人事更迭,是根据天命符瑞,还是兴衰有常?天文地理各种法则,均是士大夫们所熟悉的。请畅所欲言,详细陈述,写成篇章,朕要亲自阅览,不要隐瞒。

公孙弘对策道:

臣听说在上古尧舜时,不重视赏赐爵位,百姓依然崇尚德、善,没有那么多刑罚,百姓也很少会犯罪,那时的君王,率先垂范,对百姓坚持信义;等到朝代走到末世,君王重视赏赐爵位,百姓却变得难以治理,施以重刑惩罚,仍然不能制止奸邪,这是因为上不正,对民众不再坚持信义。因此说,用重赏、刑罚来实施治理,难以让百姓向善,要想制止奸邪,首先君王要坚持信义,只有这样做,才能够推行教化,看到效果。除此以外,在朝中还要选贤任能,按照能力大小,考核官员;减少无谓的空话,做事情讲求实际;不制作无用的器具,减轻百姓赋敛;不违农时,不滥用民力,努力帮助百姓致富;选拔有德能的人,斥退尸位素餐的人,朝廷的威信才能树立起来;提拔做出成绩的人,罢免无德无能的人,朝中的大臣才能尽职守责;对错误的处罚,要有根有据,奸邪才能够得到制止;对贤臣施以重赏,群臣才会发奋努力:这八点,是国家治国理政的要点。黎民百姓,能够安居乐业,自然不会产生纠纷;官员以理服人,百姓自然会减少怨忿;人们相互间以礼相待,就不会暴戾相向;君王以爱心对待民众,民众自然会服从教化,所有这些,君王须重视考虑。制定法律,要考虑是否符合义,民众即使受到惩罚,也会心悦诚服;君王倡导的,要合乎礼,民众自然会和谐相处,远离暴虐。法律要惩罚的,即是义要抛弃的;君王提倡的,即是礼要肯定的。用礼义引导民众,民众受到教化,再施以赏、罚,民众就会有所趋、避,不会轻易触犯法律。因此说,在衣、帽上绘画,穿异样的服饰,民众不敢违法,应该是有根据的。

臣还听说,志趣同则会相随,声音合则会呼应。君主以德治理百姓,百姓自然会以德回报君主,上下同心协力,即能够达到和谐统一,和谐统一,上下行动则能够步调一致,行动一致,上下思想即能协调,思想协调,天地即会相互应答。阴阳和谐,迎来风调雨顺,甘露降临,到那时五谷丰登,六畜兴旺,嘉禾出穗,灵芝显现,山峦染翠,河水长流,这些均表现出社会已经达到了和谐。有了这样的结果,疾病就会减少,疾病减少了,人民也就不会再过早地夭折,父亲不会过早地失去儿子,哥哥不会过早地失去弟弟。太平盛世也就到来了,君主德配天地,光耀日月,麒麟、凤凰相继出现,神龟、祥龙在郊外游弋,这即是河出图,洛出书的盛世,域外的君主,感受到德义,也会携带着贡品前来朝贺,这是天下和谐统一的标志。

臣还听说,仁即是爱,义即是适宜,礼即是履行,智即是措施。趋利避害,兼爱无私,这叫做仁;明辨是非,确定正误,这叫做义;进退有度,尊卑有序,这叫做礼;专擅生杀,疏通壅塞,权衡事物,明晰治国,对于真诚、虚伪能做到明察秋毫,这叫做术:这四项本领,是治国理政的君主要随时掌握的要旨,在施政中须重视,全面实施,不能偏废。君主掌握了这些,天下就会和谐安宁,即使有刑罚,也会很少采用;君主不能掌握这些,就会受到蒙蔽,下面的官员,就会为非作歹。掌握好这四项施政的原则,就能够延续祖业,治理好国家。

臣还听说,尧的世代,遭遇大洪水,尧诏命大禹治水,而禹的世代,没有听说过有大洪水。商汤世代,有大旱灾,这个灾祸是由夏桀引起的,继而延续至商代。夏桀、商纣实施恶政,受到上天惩罚;夏禹、商汤实施德政,天下和谐。从这些来看,天对于人,没有亲疏远近。顺应天理,天就会风调雨顺,悖逆天理,天就会降临灾祸。这些是天文、地理、人事间,相互作用的结果。臣公孙弘愚蠢,说话不知高低,所谈内容不知是否符合皇上的策问。

当时参加对策的士人,有一百余人,太常将公孙弘的对策排在下等。向武帝奏报,武帝将公孙弘的对策排在第一。召公孙弘进宫觐见,武帝看到公孙弘相貌不凡,拜公孙弘为博士,在金马门任待诏。

公孙弘再次上疏,说:“陛下有先圣的位置,还没有先圣的名声,要想有先圣的名声,还要像先圣一样,有贤能的官员前来辅佐。治理国家,形式相同,治理的效果,与上古时相比较,仍然会存在差异。上古时的官员品行端正,民众的行为诚实;现在的官员奸邪,百姓的行为狡猾。政令不能推行,治理的效果不佳。官员奸邪,不能推行朝廷政令,政令不到位,就难以治理好民众,也难以教化好民众,这是治国理政效果不佳的原因。臣听说,周公旦治理天下,一年发生变化,三年达到目的,五年天下大治,希望能提供给陛下作为参考。”上书递上后,武帝以册书形式,问公孙弘:“皇帝问:公孙弘赞颂周公的治理,公孙弘认为自己的才能,与周公相比,谁更加贤能?”公孙弘回答:“臣愚蠢、浅薄,不敢与周公相比!尽管如此,臣内心清楚,治国理政须遵循的道理。比如虎豹马牛,这些野兽在野外时,不能为人们所役使,但经过调教驯服后,即可以为人驾车、服役,听从人们的使唤。臣听说将木材揉曲成型,几天时间就可以,将金石熔化,几个月就可以,人们对于利害关系的认识,难道比起调理禽兽木石,还难以掌握吗?一年可以改变,臣公孙弘认为时间还慢了些。”武帝对于公孙弘的见解不敢苟同。

当时正在修筑通往西南夷的通道,巴郡、蜀郡百姓怨声载道,武帝诏令公孙弘前往视察。回来后公孙弘向武帝奏报,大肆诋毁,认为修筑通往西南夷的通道得不偿失,武帝没有理睬他。以后每次上朝议事,公孙弘只是把意见讲个大略,接下来让皇帝做出选择,再也不肯与皇帝在朝堂上当面争辩。武帝认为公孙弘做事情谨慎、敦厚,对于不同意见,讲话总是会留有余地,又熟悉朝廷法规,通晓官员行事的方式,还能够以儒家经典阐释政事,武帝很欣赏,一年内将公孙弘提拔为左内史。

公孙弘奏事,如果皇帝不同意,从来不与皇帝当廷争辩。有几次与主爵都尉汲黯商议,要到武帝那里谏言,汲黯首先阐明观点,公孙弘随声附和,武帝听了他们的谏言,很高兴,所提的意见也能够接受,公孙弘因此而受到武帝重用。一次与公卿们商议好一件事情,等到在武帝面前谏言时,公孙弘却察言观色,违背约定,按照武帝的意思附会。汲黯为此当场斥责公孙弘:“齐国人做事,狡诈,缺乏信用,刚才与大家商量好的,到了皇帝面前,却违背原来的意见,这是对皇帝不忠。”武帝质问公孙弘,公孙弘谢罪,说:“了解臣的,认为臣对皇帝忠诚,不了解臣的,认为臣对皇帝不忠。”武帝认可公孙弘的辩解。以后左右大臣再有诋毁公孙弘的,武帝不以为然,更加信任公孙弘。

本篇未完,请继续下一节的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