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学666 » 《汉书》 » 白话文 > 卷五十八 公孙弘卜式倪宽传第二十八 > 第2节

卷五十八 公孙弘卜式倪宽传第二十八 第2节

公孙弘为人善于谈笑,又博闻多识,常说作为君主最担心的,是不能了解下情,作为人臣最难做到的,是不能节俭自律。公孙弘奉养后母,非常孝顺、谨慎,后母去世后,公孙弘为后母服丧三年。

担任内史数年后,公孙弘升任为御史大夫。当时武帝刚在东部设置苍海郡,在北部修筑朔方城。公孙弘几次谏言,认为这是在疲弊中国,经营无用之地,希望撤出这些新开拓的领地。武帝让朱买臣等人代替皇上诘难公孙弘,强调设置朔方郡的重要性。朱买臣接连提出十个问题,公孙弘一个也答不上来。公孙弘只好谢罪,说:“臣是崤山以东鄙薄浅陋之人,不了解设置朔方郡有这么多的好处,奏请暂缓西南夷、苍海郡,专心经营朔方郡。”武帝批准了这个奏议。

汲黯说:“公孙弘位居三公,朝廷给予的俸禄很多,可家中使用的卧具仍然是布被,这是公孙弘喜欢欺诈的表现。”武帝诏问公孙弘,公孙弘说:“是有这回事。九卿中了解臣的,超不过汲黯,今天能够在朝堂上当面诘难公孙弘的,也只有汲黯,汲黯正好言中公孙弘的毛病。以三公这样的高位,还使用布被,确实是在矫饰,沽名钓誉。但臣听说在春秋时,管仲任齐国宰相,娶了姓氏不同的三位女子,其奢侈程度可以与国君相比,齐桓公因此而成霸,只是管仲的行为,向上已经僭越了国君。晏婴在齐景公时担任宰相,生活俭朴,吃的没有肉也行,妻、妾不穿丝织的衣服,齐国治理得也很好,这是宰相在向下与平民看齐。今天臣公孙弘位居御史大夫,使用布被,从九卿以下的官吏到一般小吏,与他们的生活用度并没有差别,这一点与汲黯所说的一样。没有汲黯的诘难,陛下怎么能够听到这样的议论?”武帝认为公孙弘懂得礼让,不与他人争辩,更加敬重公孙弘。

武帝元朔年间(公元前128-前123年),公孙弘代替薛泽担任丞相。在此前,朝廷从列侯中选拔丞相,可是公孙弘没有爵位,武帝下诏,说:“朕赞赏先圣的治国之道,广开门路,招揽四方贤士。上古时任用贤者,按照德才排列位序,按照能力授予官职,功劳大的俸禄也优厚,德才显著的爵位也尊崇,因此武将在战场上以杀敌彰显功劳,文官在朝中以德行获得奖励。将高成县平津乡的六百五十户封予丞相公孙弘,为平津侯。”从此以后,以此为依据,官至丞相,即可以受封为列侯,从公孙弘开始。

当时武帝正在建功立业,在全国各地多次举荐贤良。公孙弘就是从举荐贤良中走出来,以对策受到武帝欣赏,从布衣百姓起步,数年间,官至宰相,得到封爵和食邑。于是公孙弘在丞相府修建客馆,打开东阁,招揽天下的贤者士大夫,与他们一起共商国是。公孙弘每次吃饭,一个肉菜足够,米饭脱皮即可,公孙弘过去的朋友和宾客还要靠他供给衣食,所得到的俸禄基本上都用在这上面,家中没有多余资产。但公孙弘性情猜忌,外宽而内苛。与公孙弘有过矛盾的人,无论远近,表面上,公孙弘待人仍然和善,遇到机会即会施以报复。像力主杀掉主父偃,将董仲舒调任为胶西国相,就是公孙弘出的主意。

再后来淮南国、衡山国谋反,朝廷严查参与谋反的同党,公孙弘病得很厉害,想到自己无功而得到封侯,位居宰相,本来应该帮助皇帝镇抚国家,以尽人臣应尽的责任。现在下面的诸侯国竟然有谋反的事情发生,这是做大臣的没有尽到责任。担心一旦病死,将无法对此事有所交待,于是向武帝上书,公孙弘说:“臣听说天下有五个通行的道理,有三种人们乐于实践的行为。君臣、父子、夫妇、长幼、朋友之交,是天下五个通行的道理;仁、智、勇三者,是人们乐于实践的三种行为。因此说:‘好问近乎智,力行近乎仁,知耻近乎勇:知道这三点,就知道如何自律;知道自律的人,才知道如何治人。’没有听说过不懂得自律的人,知道如何治人。陛下亲身实践孝悌,借鉴三皇治国理政的经验,以周代的仁政作为追求的目标,兼有文王、武王的圣德,招揽四方贤士,按照人们的贤德安排位置,按照官员的能力授予官职,劝勉百姓,鼓励贤材。臣深感自身愚蠢、驽钝,没有能力为陛下立下汗马功劳,陛下却将臣公孙弘在朝中破格提拔,担任朝廷的重要职务,封为列侯,位至三公。臣公孙弘的德、能不足以担此重任,加上臣年老体衰,身患有病,担心一旦去世,不能再报答陛下,承担应尽的责任,奏请陛下允许臣归还侯爵,退休回家,为贤者让路。”武帝回函道:“上古时赏有功,褒有德,治理国家要重用文官,遇到战事要重用武将,这种程式并没有改变。朕日夜操劳,有幸继承祖宗的基业,登上帝位,常诚惶诚恐,难以安宁,只希望与大臣们共同治理好国家,这些君都知道。人们常说君子做好事,要恩泽后世,至于封赏爵位,这是朕的权利。君不幸罹霜露,受风寒,患上疾病,这个病不必担心,现在上书要归还侯爵,请求退休,这是在彰显朕的不德。当下事情不多,请君保养好精神,不要过多地思虑,及时看病服药,愿早日恢复健康。”武帝赐公孙弘牛酒丝帛,准予休假。过了几个月,病情有所好转,公孙弘重新起来处理政务。

公孙弘担任御史大夫、丞相六年,享年八十岁,在丞相位上去世。在他身后有李蔡、严青翟、赵周、石庆、公孙贺、刘屈牦相继担任丞相。从李蔡到石庆,丞相府的客馆逐渐遭到废弃,到了公孙贺、刘屈牦担任丞相期间,这些客馆就变成了马厩、车库、奴婢住的房子。石庆在丞相位上,还能够以敦厚、勤谨为务,最终在任上去世,其余的人在丞相位上,其结果或者是自杀,或者是被杀。

公孙弘的儿子公孙度继承爵位,担任山阳郡太守十几年,皇帝诏命巨野县令史成到公车署待命,公孙度留住史成,不让史成去,因为此而被褫夺爵位,判为城旦罪。

平帝元始年间(公元1-5年),褒奖功臣的后代,朝廷下诏,说:“汉朝建国以来,股肱大臣在位,率先垂范,厉行节俭,轻财重义,没有超过公孙弘的。公孙弘身居宰相高位,受封为列侯,还能够使用布被,吃脱皮的米饭。用自己的俸禄接济故人宾客,以至于没有多余的家产,真可谓是朝中百官的表率,按照儒家规范来要求自己,为大众做出榜样,与那些家中阔绰,却外表矫饰,沽名钓誉之徒相比,完全不同。表彰圣德,彰显仁义,可以起到移风易俗的作用,这是圣王遵循的做法。赐公孙弘的嫡系子孙关内侯爵,享受食邑三百户。”

卜式,河南郡人。在家中以种田、畜牧为生。卜式有一个弟弟,弟弟长大成人后,卜式从家中搬出来居住,只带走家中饲养的一百余只羊,卜式将田地、住宅、财物留给弟弟。卜式进山牧羊,十几年时间,羊繁衍至一千余只,卜式用出售羊的钱来购买田地、住宅。而卜式的弟弟却由于经营不善,最后破产,卜式又将家产多次分予弟弟。

当时汉朝正在与匈奴进行战争,卜式上书,愿意向朝廷贡献出自己一半的家产,用于助边。武帝派使者询问卜式:“想当官吗?”卜式回答:“臣从小牧羊,不熟悉当官,不愿意。”使者问:“家里有冤屈的事,需要朝廷帮助解决吗?”卜式说:“臣一向不与他人争执,住在同邑的人,家中贫穷的,臣贷给他们钱,为人不善的,臣教导他们,凡是与臣比邻而居的,人们都向臣学习,臣卜式没有仇人!”使者说:“既然这样,你有什么要求吗?”卜式说:“天子要与匈奴打仗,臣认为,作为贤者应该为国家死节,家里有财产的,应该报效国家,大家都这样做,何愁匈奴不灭。”使者将卜式讲的话向武帝汇报。武帝把这些话告诉丞相公孙弘。公孙弘说:“这不是人之常情。不按照常理去做事的人,不能把他们树为榜样,以此来教化百姓,会乱了法度,奏请陛下不要答应他的请求。”武帝没有答复卜式,过了几年,卜式提出的请求不了了之。卜式又回到家乡,继续种田、放牧。

本篇未完,请继续下一节的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