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学666 » 《汉书》 » 白话文 > 卷五十九 张汤传第二十九

卷五十九 张汤传第二十九

张汤,杜陵县人。张汤的父亲担任过长安县丞,张汤在少年时,父亲一天外出,让张汤在家中守家。父亲回家后,发现老鼠偷走了家中的肉,很生气,用鞭子抽打张汤。张汤气得用烟将老鼠从洞中熏出来,抓住老鼠,同时挖出被鼠盗的肉。张汤怒斥老鼠,用棍子敲打,边打边记下审讯记录,而后判处死刑,将老鼠和被盗的肉,扔到台下,用工具肢解。张汤的父亲在旁边观看,读了张汤写的审讯记录,像一位狱中熟悉审案的狱吏写的,很惊讶,遂鼓励张汤学习法律。

父亲去世后,张汤担任长安县吏。周阳侯田胜(田蚡的弟弟)在朝中担任九卿,因为犯罪,被关押在长安监狱,在狱中,田胜受到张汤的悉心照料,出狱后,田胜被武帝封为周阳侯,从此,田胜与张汤结为好友,田胜介绍张汤认识一些权贵。继而张汤在内史府担任给事,是宁成的属官,宁成认为张汤很能干,向丞相府推荐张汤,张汤担任了茂陵县尉,主持茂陵县武帝陵寝的土建工程。

武安侯田蚡担任丞相后,调张汤担任丞相府长史。又举荐张汤担任侍御史,在审理陈皇后的巫蛊案中,张汤严厉追查陈皇后的党羽,得到武帝赏识。张汤被提拔为太中大夫。在任上,张汤与赵禹共同制定法律条令,将法律细化,目的是严厉管束在职官员。不久,赵禹调任为少府,张汤担任廷尉,二人的关系很好,张汤视赵禹为哥哥。赵禹为人孤傲,而张汤则较为圆滑,善于以权术驾御下属。最初在担任小吏时,张汤因为利益,与长安富商田甲、鱼翁叔等商人有过交往。等到张汤担任了朝中九卿,交往的人中多为士大夫,与做生意的商人,已经为不同阶层,日常交往张汤仍然会虚意应酬。

在当时,武帝重视儒学,张汤在判决大案时,会在判词中引用古籍中的儒家思想,为此廷尉署吸收很多的博士弟子,帮助处理要案,让那些钻研《春秋》、《尚书》的学者,在廷尉署担任廷尉史,在办案时,帮助斟酌法律用语。遇到疑难案件,张汤会先呈报给武帝,与武帝一起分析案由。武帝对判决结果做出决定,张汤则记下来补充法令,此后作为判案依据,同时彰显武帝英明。张汤如果提出意见遭到武帝否决,为此而受到武帝责备,张汤则一定会谢罪,自我批评,以武帝的意见为准。还要引用属下的意见为证:“臣的属吏原来也有此想法,正如皇上所责备的,但是臣没有采用,实在是愚不可及。”类似情况常会得到武帝原谅。有时上奏,武帝对张汤的奏意很满意,张汤会说:“这次上奏所谈到的不仅是臣的想法,也是臣的属下某位掾史想到的。”张汤以这样的方式举荐属下,赞扬他人,遮掩过失。廷尉署要惩治的罪犯,如果是武帝想要治罪的,张汤即交予严酷的狱吏办理,如果是武帝有意放过的,张汤即交予执法平和的狱吏办理。如果罪犯是当地豪强,张汤一定会罗织罪名,让这位罪犯伏法。如果是羸弱百姓犯罪,张汤则会讲,“这个罪犯虽然触犯法律,还是要交给皇上裁断。”裁断的结果自然是按照张汤的建议处理。张汤虽然是朝中大臣,但生活上却能够严于律己,平时接待宾客,招待饮食,对待担任官吏的故旧朋友子弟、以及穷亲戚朋友特别厚待。张汤要去拜问有名望的公卿时,常会不避寒暑。因此张汤虽然罗织罪网,用心刻薄,在断案上也有差池,但在生活细节上,却时常会受到众人好评。张汤在办案时,多使用狠毒的酷吏为爪牙,同时依靠儒生学者,帮助处理案牍文书。由于这些,丞相公孙弘多次称赞张汤。

在惩治淮南王、衡山王、江都王谋反案时,张汤追根究底。严助和伍被也被牵连在谋反案中,武帝有意开释二人,张汤却认为:“伍被原来即有谋反的想法,严助出入禁闼,作为皇帝的心腹大臣,却在私底下勾结诸侯王,如此悖逆的人,不受到严惩,后来者必然会有人效仿。”武帝采纳了张汤的建议。张汤判案,惩治犯罪,罗织罪网,很多大臣受到打击,在办案中,张汤显示了能力。因为这些,张汤越来越受到武帝信任,此后武帝任命张汤为御史大夫。

在当时,匈奴浑邪王投降汉朝,武帝乘胜大肆举兵,连续征伐匈奴伊稚斜单于,崤山以东多次遭遇水灾、旱灾,穷苦百姓流离失所,所有这些,均需要政府拿出钱来安排。政府的财政已经很紧张。张汤按照武帝旨意,奏请铸造银币和五铢钱,由国家垄断盐、铁专营,限制富商巨贾,颁发告缗令,鼓励百姓揭发偷漏赋税者,抑制豪强贵族兼并,为此,张汤使用各种方法,巧言解释法律条令,按照法律条文罗织罪网。每次上朝奏事,张汤都会与武帝讨论国库的收入与支出,有时讨论一整天,在讨论中,武帝竟然时常忘记吃饭。丞相庄青翟在朝中已经不起很大作用,天下大事,均要有张汤参与意见才能做出决定。百姓苦于法律严苛,民间骚动,政府的一些经济政策没有收到效果,不法官吏乘此机会鱼肉百姓,张汤以更加严酷的手段,惩治那些触犯法律的人。从王公大臣,到平民百姓,大家纷纷指责张汤残酷。然而,张汤始终受到武帝信任。一次张汤有病,武帝竟然亲自到家中来探视,武帝对张汤的重视,由此可见一斑。

匈奴向汉朝请求和亲,武帝让大臣们在朝中廷议,博士狄山说:“应该和亲。”武帝让狄山讲出理由,狄山说,“战争是凶器,不可以轻易启动。高祖当年讨伐匈奴,最终受困于平城,后来也只好采取和亲的政策。在惠帝朝、高后(吕雉)执政时期,天下安宁。在文帝朝,文帝曾想通过使用武力,处理与匈奴的矛盾,当时北部边郡苦于兵灾。在景帝朝,吴、楚七国叛乱,景帝奔走于两宫(未央宫、长信宫)之间商讨平叛,在平叛的几个月中,天下百姓蒙受战祸。吴、楚叛乱平定后,景帝再也不谈用兵的事情,天下因此而富足。今天陛下起兵攻打匈奴,可是国库空虚,边郡百姓生活困苦,从以上比较来看,臣认为还是和亲好。”武帝问张汤,张汤说,“这只是腐儒之见。”狄山说,“我是愚蠢、粗鲁。御史大夫张汤,貌似忠贞,其实奸诈。张汤此前处理淮南王、江都王的谋反案,用法严酷,伤害了诸侯王,离间了皇室骨肉,使封国的诸侯王惊恐不安,我早就知道张汤是一位貌似忠良、心怀奸诈的人。”听到这里,武帝变了脸色,问狄山:“让你担任一个郡的太守,你能保证匈奴不再侵犯边郡吗?”狄山回答:“不能。”担任一个县的县令呢?”狄山答道,“不能。”武帝再问:“担任一个要塞长?”狄山知道再拒绝下去恐怕要治罪,只好说:“可以。”于是武帝派狄山在边郡的一个要塞驻守,只过了一个月,匈奴将狄山斩首而去,从此后,群臣每当谈起此事,都震恐不已。

张汤有位朋友,名字叫做田甲,是一位商人,很有节操,在张汤还是小吏时,与张汤有很多来往,等到张汤官职显赫,田甲指责张汤做事的方法,但夸奖张汤有烈士之风。

张汤做了七年御史大夫,最终因事获咎,负罪自杀。

河东郡人李文,曾经与张汤有过矛盾,后来李文做了御史中丞,凭借能够阅读宫中文书档案的便利,李文从文档中找出可以伤害张汤的材料,揭发攻击张汤,毫不留情。张汤手下有一位极为信任的小吏,名字叫做鲁谒居,为张汤鸣不平,此后安排人上书揭发李文所做的不法之事。李文被捕入狱,张汤依法处死了李文,也知道此事是鲁谒居干的。武帝询问此事,“告发信是怎么回事?”张汤故作惊讶地说,“这件事可能是李文的仇敌干的。”鲁谒居卧病在家休息,在长安的闾里赁了一套房子,张汤前往探视,还为鲁谒居按摩脚掌。赵国人很多以冶炼、铸铁为职业,赵王刘彭祖(武帝的兄弟)为冶炼、铸铁的事情,常与朝廷的官员有摩擦,张汤则常常依法指斥赵王。因此而产生矛盾,赵王暗中搜集张汤的违法证据。鲁谒居曾经受命审理过赵王的案件,赵王非常恼恨,上书告发张汤:“张汤是国家大臣,下属鲁谒居有病,张汤竟然为鲁谒居按摩脚掌,此事令人怀疑,他们之间是否有着不可告人的秘密。”武帝将此事交予廷尉审理,鲁谒居在此期间病逝,事情牵连到他的弟弟,鲁谒居的弟弟被关押在导官署。张汤在导官署也关有其他罪犯,看到鲁谒居的弟弟也关押在里面,就暗地里为他解脱,但是表面上不漏声色。鲁谒居的弟弟不知道张汤在帮助自己,而怨恨张汤,让人上书告发张汤,说张汤与鲁谒居共谋,陷害李文。武帝将此事转交予减宣审理,减宣与张汤平时即有矛盾,在这件事上大肆发挥,追根究底,案情有了进展也不向武帝奏报。碰巧,有人盗窃孝文帝陵寝地埋葬的殉葬钱,丞相庄青翟上朝,与张汤二人约好在武帝面前一起检讨,到了武帝那里,张汤却认为,丞相负责皇帝陵寝地的四季护卫,出了问题,应该由丞相来负责,自己与此事无关,不应该分担责任,拒绝检讨。丞相检讨后,武帝让御史大夫调查此事。张汤要按照法令处理丞相,丞相顿时惶恐不安,丞相府的三位长史非常痛恨张汤,就想陷害张汤。

本篇未完,请继续下一节的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