卷六十二 司马迁传第三十二
上古时,在颛顼帝统治时期,颛顼帝任命南正重负责天文,火正黎负责地理。唐尧、虞舜时期,继续重用重氏、黎氏的后裔,让他们负责天文、地理,一直延续至夏代、商代,因此重氏、黎氏的后裔均为掌管天文、地理的官员。到了周代,程国的伯爵休甫是他们的后裔。周宣王(公元前827-前782年)时,他们失去了原来的职务,担负的工作转移至司马氏手中。此后司马氏家族世代掌管着周王室的史册典籍。在周惠王和周襄王时(公元前676-前619年),司马氏来到晋国,再后来,晋国的中军将领随会逃亡至魏国,司马氏也跟随着随会来到少梁。
自从司马氏离开周王室的都城来到晋国,家族中的人即分散开来,有的人在卫国,有的人在赵国,有的人在秦国。在卫国的,后来做了中山国的丞相。在赵国的,以传授剑术而闻名,蒯聩即是其后人。在秦国的有司马错,司马错曾经与张仪辩论,认为秦国应该首先征伐蜀国,秦惠王(公元前676-前652年)采纳了司马错的建议,而后司马错率领秦军征伐蜀国,蜀国平定后,秦廷将蜀国故地改设为蜀郡,司马错担任蜀郡首任太守。司马错的孙子是司马蕲,在秦将武安君白起手下任职。少梁后来更名为夏阳。司马蕲与武安君在长平坑杀赵军四十万,率领秦军返回后,与白起一起在杜邮被秦王赐死,葬在华池。司马蕲的孙子司马昌,是秦王的铁官。秦始皇统一天下后,蒯聩的玄孙司马卬,在秦末投奔农民义军领袖武信君武臣,司马卬率领义军攻占朝歌。秦朝灭亡后,在秦的首都咸阳,义军在分封诸侯王时,项羽封司马卬为殷王。汉军讨伐楚军,司马卬投降汉军,司马卬的殷国故地改设为汉的河内郡。司马昌生司马毋怿,司马毋怿担任过长安四市的一位市长。司马毋怿生司马喜,司马喜受封为五大夫爵,去世之后,司马喜葬在高门。司马喜生司马谈,司马谈在武帝朝担任太史令。
太史令司马谈向唐都学习天文学,向杨何学习《易经》,向黄子学习道家学说。武帝建元、元封年间(公元前140-前105年),司马谈在朝廷担任太史令,司马谈叹息,学者对先秦诸子百家的学说,领会中有歧义,以讹传讹,在谈论阴阳、儒、墨、名、法、道六家学说时,司马谈有自己的看法:
《易经·系辞》中说:“天下学说纷纭,目的终归统一,殊途而同归。”阴阳、儒、墨、名、法、道诸家,它们谈论的要旨,最终归纳起来,仍然是如何治理国家,只是从不同的侧面来论述,有些讲的明白,有些讲的含蓄。我(司马谈)仔细研究了阴阳家学说,阴阳家极力夸大祥瑞、灾异,有很多忌讳,使人做事情拘谨,常有敬畏之感,但在四季运行的阐释上,有其独到之处,不可忽视。儒家学说,论述面广泛,但缺乏要点,费力大而收效少,儒学倡导的义理难以施行,但儒家学说强调君臣父子之礼,夫妇长幼之序,这些是不变的道理。墨家倡导节俭,人很难做到,墨家所提倡的,不能照搬照用,但墨家强调务实,提倡节俭,不能忽视。法家严酷,缺少恩德,但是法家提倡君臣上下有别,这是不变的原则。名家过于拘泥于形式,失去对事物的全面认识,但名家强调名与实之间的关系,这一点值得重视。道家令人精神专一,动静符合自然规律,充分利用物资条件,这是道家学说的特点。道家强调阴阳,博采儒家、墨家学说的长处,吸取名家、法家的优点,与时俱变,随着事物的变化而变化,立足于世俗,开展活动包罗万象,要点简约,易于操作,费力少而收效多。儒家的作法则不然,认为君主是天下人的表率,君唱臣和,主先臣后。如此一来,君主劳顿而臣下安逸。道的精神,是去除刚毅,制止贪欲,舍弃聪明,以这些来实施道术。儒家学说,则过度耗费精力,会使得身体劳累,过于疲惫不堪;身体过度劳累、精神倦怠,而想长生,与天地长寿,没有听说过。
阴阳学说,在谈到四季更替、八卦方位、十二度星位、二十四节气时,强调各有其法则,顺之者昌,逆之者亡,其实也未必,因此说阴阳家学说“使人拘谨,令人生畏”。春生夏长,秋收冬藏,重视天道运行的规律,应该加以肯定,不遵循天道运行的规律,还有什么法则可以遵循,因此说:“四季的变化不能改变,这是自然法则。”
儒家学说,以《诗经》、《尚书》、《易经》、《礼经》、《乐经》、《春秋》六艺为标准,六艺的学说典籍成千上万,几代人也难以全部看得懂,一个人穷其毕生精力,难以通晓礼仪的精髓,因此说“儒家学说驳杂,缺少要领,费力大而收效少”。但是儒家学说强调君臣父子之礼,夫妇长幼之序,这是其它各家学说无法否定的。
墨家也崇尚尧舜,称颂尧舜的圣德,墨家说:“堂高三尺,土阶三层,茅屋不翦,椽檩不斫;土碗吃饭,瓦盆饮水,糙米充饥,藜藿为羹;夏穿葛衣,冬披鹿裘。”人死送葬,桐木为棺,厚仅三寸,举乐致哀,悲伤有度。率先垂范,教导人民,举行殡葬仪式,尧、舜可谓是万民表率。天下均按照这样去做,即没有了尊卑区分。随着时间的推移,事情也会有所变化,因此说“勤俭难以持久”。但墨家强调务实,节省用度,也阐明了勤俭持家,节省开支,才能富家的道理。这是墨家的长处,其它诸家学说无法否定这一点。
法家六亲不认,无论贵贱,一切以法的标准来衡量,使得亲人之间、尊卑之间的恩义荡然无存,可以在非常时期使用,但不能长久应用,因此说法家“严而少恩”。如果强调要尊主卑臣,分清职责,不能僭越权位,那么其它诸家学说,也无法否认法家的合理成分。
名家过于烦琐,对于细节强调过分,结果让人难以抓住名家的要旨,只是专注于名词的概念解释,失去对事物本质的理解,所以说名家“让人受到约束,失去对事物的认识”。对于事物要求名实相符,对比细节要求严谨细致,认真考证,这一点是名家的长处。
道家提倡无为,但又说无不为,提出的主张容易实施,表述的含义却难以领会。其核心思想是以虚无为根本,还强调顺应自然。没有不变的势,也没有一成不变的形,用来解释世间万物的变化。不在乎事物的先后,因此能够把握住事物变化的主动。所谓法则,要看具体时间,具体情况;所谓尺度标准,要根据事物的变化与发展。因此说“圣人不投机取巧,重要的是要顺应时事变化。”以虚守道是道家的常理,以因果关系,发展辨正来看待问题,是道家的原则。群臣一起上朝,让他们各自阐述思想。名实相符的为正,名实不符的为空。不听空话,就不会产生奸邪,贤与不肖自然能分辩出来,黑与白,一清二楚。君主对待问题,能够做到这些,还有什么事情办不成!既合乎大道,又解释混沌。天下光明,返朴归真。人活着要靠着一股精神,形体仅仅是存在的形式。精神耗尽则会枯竭,形体过度劳累即会疲惫,形神分离就是死亡。死者不可以复生,分离将难以复合,圣人对于这一点很重视。由此看来,精神是生命的根本,形体只是外在形式。不先确定形、神之间的关系,而说“我可以治理天下”,根据在那里?
太史公的工作只是负责天文,不治理百姓。太史公有一位儿子,名字叫做司马迁。
司马迁在龙门(今陕西韩城市)出生,曾经在黄河以西、龙门山以南读书耕田。从十几岁起,即开始诵读古文。二十几岁时,开始南游长江、淮河流域,登临会稽山,探访大禹穴,遍游九疑山,在沅江、湘水间游览。司马迁向北抵达汶河、泗水地区,在齐鲁大地上受业、游学,详细考察了解孔子儒学的遗风,在邹县、峄山学习射礼;司马迁曾经在蕃县、薛县、彭城受困,而后从梁国、楚国返回。在朝中担任侍郎,奉皇帝诏命,司马迁向西出使巴郡,向南出使蜀郡,考察邛地、筰地、昆明,返回后向武帝复命。
本篇未完,请继续下一节的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