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学666 » 《汉书》 » 白话文 > 卷六十二 司马迁传第三十二 > 第2节

卷六十二 司马迁传第三十二 第2节

武帝元封元年(公元前110年),天子开始举行汉家的封禅典礼,太史公司马谈因为有病滞留在周南,没有跟随皇帝前去封禅,心中非常难过。儿子司马迁恰好返回,到了黄河、洛河间,到父亲养病的地方来看望父亲。太史令司马谈紧握着儿子的手,泣不成声地说:“我们祖先,是周王室的太史令。再往上曾经在虞舜帝、夏代名声显赫,负责天文工作。到了后世才逐渐衰落,难道要在我的手中,让家族事业最终结束吗?你要重新担任太史令,要继承先祖的事业!现在天子继承千年前周成王的壮举,封禅泰山,而我却没有跟着一起去,这是我的命吗?是我的命啊!我死之后,你一定会再做太史令;做了太史令后,不要忘记完成我的著作。要谨记孝顺,在家中侍奉双亲,在朝廷忠于国君,人生只有以忠孝立身,才能够扬名于后世,为父母亲争光,这是最大的孝。天下人称颂周公,说周公制作诗歌,歌颂文王、武王的圣德,人们宣扬周公、召公的德政,颂扬太王、王季的深谋远虑,一直追述至周代的先祖公刘,周王室是后稷的后裔。周幽王、周厉王之后,王道缺失,礼乐衰微,孔子编撰、整理周代的文献典籍,修订《诗经》、《尚书》,编撰《春秋》,学者至今将这些文献、思想作为行为准则。从鲁哀公获取麒麟起,至今已经有四百余年,自从那以后诸侯兼并,对于历史的记述已经变得残缺不全。现在汉朝复兴,海内一统,明君贤臣,有无数的忠臣义士,我作为太史令,却没有能够将这些完整地记述下来,给予评价,作为重要文献,留存于后世,我心中感觉惭愧啊!你一定要把我的话牢牢记在心里!”司马迁跪在父亲面前,流着眼泪说:“儿子虽然不聪明,但一定会牢记住父亲的教诲,收集整理历史资料,加以编辑,把父亲的计划全部完成,不敢懈怠。”司马谈去世后第三年,武帝元封三年(公元前108年),司马迁继任为太史令,详细阅读收藏在皇家书库中的藏书。五年后,在太初元年(公元前104年),十一月甲子初一凌晨冬至,武帝诏命,开始使用太初历,在明堂上正式颁布,祭拜诸神。

太史公司马迁说:“先人有言:‘自周公去世后五百年后而有孔子,孔子距今已经有五百年,到了继承孔子的事业,昭显先贤思想的时候了,整理《易经》,续作《春秋》,根据《诗经》、《尚书》、《礼记》、《乐礼》的修订原则,对历史加以修撰。‘准备好了吗!准备好了吗!’晚辈司马迁,我要当仁不让!”

上大夫壶遂问:“当初孔子为什么要撰写《春秋》?”太史公司马迁回答:“我听董仲舒先生讲:‘周的王道遭到毁弃,孔子担任鲁国司寇,诸侯国君害怕他,士大夫排挤他。孔子知道自己的主张,在当时已经很难实行,王道难以推行,于是将春秋二百四十二年间的历史进行评论,编撰在《春秋》中,认为天下的读书人,可以从中得到启示,通过褒贬诸侯,申斥大夫,以达到宣扬王道的目的。’孔子说:‘我与其空洞地说教,去劝说这些人,还不如付诸以行动,将史实载于典籍,典籍发挥的作用将会更大。’《春秋》中阐述了夏禹、商汤、文王、武王的王道,记载了纲常伦理,还有应该遵循的法则,辨明疑问,甄别是非,确定原则,崇善抑恶,尊贤斥不肖,存亡国,继绝世,抱残守缺,振兴颓废,这些均为王道要做的事情。《易经》中记述的是天地、阴阳、四季、五行,在变化中通过辩证而求得发展;《礼记》中阐述的是纲纪人伦,注重于行;《尚书》中记述的是先王经历的事情,着重于政;《诗经》中谈论的是山川、溪谷、鸟兽、草木、牝牡、雌雄,着重于风俗人情;《乐礼》可以作为一门经学,注重于社会和谐;《春秋》着重辩明是非,对治理国家有借鉴作用。因此说,《礼记》强调人的欲望需要节制,《乐礼》强调社会生活需要和谐,《尚书》阐述先王治国理政的经验,《诗经》中描述了人们情感的抒发,《易经》以事物的变化道理来引导人,《春秋》中阐述礼义的重要性。拨乱反正,没有比《春秋》更能说服人的。《春秋》中记述的文字,有数万之多,列举出来的事例有几千件。各种情况在《春秋》中交汇出现。在《春秋》的记述中,弑君的事件有三十六起,亡国的事件有五十二起,诸侯国君逃离封国,社稷得不到维护的事件,更是难以计数。考察这些事件发生的起因,均是因为摒弃礼义。因此《易经》中说‘差之毫厘,谬以千里。’所以发生‘臣弑君,子弑父,不是一朝一夕形成的,是日积月累的结果。’作为国君,不能不读《春秋》,否则会对谗言视而不见,身边有贼臣,也茫然不知。作为人臣,不能不读《春秋》,否则会对每天发生的事情,不知那些应该做,那些不应该做,遇到突发事件,也不知道该如何应对。作为君父,不能不了解《春秋》大义,否则会承担恶人的罪名。作为人臣、儿子,也不能不了解《春秋》大义,否则会犯下篡弑,大逆不道的罪行。他们以为是在做善事,如果不了解礼义的重要性,也会遭受谴责,难以解释清楚。不了解礼义的主旨,就会有君不君,臣不臣,父不父,子不子的事情发生。君不像君的样子,自然会被臣下冒犯,臣不像臣的样子,自然会犯下篡逆的罪行,父不像父的样子,不能够尽到做父亲的责任,儿子没有儿子的样子,自然会忤逆不孝。这四种行为,均为天下最大的恶。说它们是天下最大的恶,一点也不过分。因此说《春秋》,是集礼义之大成。礼是防止罪恶的发生,法只能在罪恶发生之后产生作用,法的作用容易被人认识,而礼的作用却容易被人忽视。”

壶遂继续问:“在孔子那个时代,上无明君,下面的忠臣得不到重用,因此才会编撰《春秋》,用空泛的论述,来确定礼义的是非标准,当作统一的法则。现在你这位夫子,上有贤明的天子,下担负着重要职务,万事皆备,人尽其能,夫子要论述的,究竟是想要说明什么?”太史公回答:“啊,是这样,也并非尽然。我听先人讲:‘伏羲氏时代,人们性情淳朴,演绎《易经》八卦。尧、舜时代,人们处于盛世,《尚书》中记载,在当时开始设置礼乐。商汤、武王创立的功业,受到诗人们赞颂。《春秋》中褒贬善恶,推崇三代的德政,维护周王室的权威,这些并不完全是为了讽谏。’汉兴已来,到今天的贤明天子,祥瑞多次显现,封禅泰山,确定正朔,改变服色,受命于天,普施恩德,海外异域通过多重翻译,前来朝廷进贡朝贺,献礼祝寿,其事迹难以胜数。臣下百官,均在竭力地颂扬圣德,仍然感觉不能完全表达心意。贤士们有能力,得不到重用,是国家的耻辱;君王圣明,不能宣扬君王的圣德,是臣子的过失。我负责这项工作,不能将皇上的圣德载入史册,对功臣、大夫们所创立下的功业,不能详细地记载、评述,辜负了先人的嘱托,这是我的罪过。我记述的这些事迹,全部是按照先后顺序,还原历史;是在整理史料,不是所谓的创作,君将它与《春秋》相比较,君理解错了。”

于是太史公制定计划,着手编撰文章。在他写作的第十年遭遇李陵之祸,太史公被关押在狱中。在狱中,太史公喟然长叹,说:“我应该遭受这样的大罪吗!身体已经残缺,还能够写下去吗。”冷静之后,经过思考,太史公说:“《诗经》、《尚书》意深而言简,是作者思想的陈述,是潜心思考的结果。”于是下定决心继续发奋,将唐尧以来的事迹,直到武帝获麟时为止,详细记述,从黄帝开始。《五帝本纪》为第一篇,《夏本纪》为第二,《殷本纪》为第三,《周本纪》为第四,《秦本纪》为第五,《始皇本纪》为第六,《项羽本纪》为第七,《高祖本纪》为第八,《吕后本纪》为第九,《孝文本纪》为第十,《孝景本纪》为第十一,《今上本纪》为第十二,共十二本纪。《三代世表》为第一表,《十二诸侯年表》为第二表,《六国年表》为第三表,《秦楚之际月表》为第四表,《汉诸侯年表》为第五表,《高祖功臣年表》为第六表,《惠景间功臣年表》为第七表,《建元以来侯者年表》为第八表,《王子侯者年表》为第九表,《汉兴以来将相名臣年表》为第十表,一共十表。《礼书》为第一书,《乐书》为第二,《律书》为第三,《历书》为第四,《天官书》为第五,《封禅书》为第六,《河渠书》为第七,《平准书》为第八,一共八书。《吴太伯世家》为第一世家,《齐太公世家》为第二,《鲁周公世家》第三,《燕召公世家》第四,《管蔡世家》第五,《陈杞世家》第六,《卫康叔世家》第七,《宋微子世家》第八,《晋世家》第九,《楚世家》第十,《越世家》第十一,《郑世家》第十二,《赵世家》第十三,《魏世家》第十四,《韩世家》第十五,《田完世家》第十六,《孔子世家》第十七,《陈涉世家》第十八,《外戚世家》第十九,《楚元王世家》第二十,《荆燕王世家》第二十一,《齐悼惠王世家》第二十二,《萧相国世家》第二十三,《曹相国世家》第二十四,《留侯世家》第二十五,《陈丞相世家》第二十六,《绛侯世家》第二十七,《梁孝王世家》第二十八,《五宗世家》第二十九,《三王世家》第三十,共有三十世家。《伯夷列传》为第一列传,《管晏列传》为第二,《老子韩非列传》为第三,《司马穰苴列传》第四,《孙子吴起列传》第五,《伍子胥列传》第六,《仲尼弟子列传》第七,《商君列传》第八,《苏秦列传》第九,《张仪列传》第十,《樗里甘茂列传》第十一,《穰侯列传》第十二,《白起王翦列传》第十三,《孟子荀卿列传》第十四,《平原虞卿列传》第十五,《孟尝君列传》第十六,《魏公子列传》第十七,《春申君列传》第十八,《范睢蔡泽列传》第十九,《乐毅列传》第二十,《廉颇蔺相如列传》第二十一,《田单列传》第二十二,《鲁仲连列传》第二十三,《屈原贾生列传》第二十四,《吕不韦列传》第二十五,《刺客列传》第二十六,《李斯列传》第二十七,《蒙恬列传》第二十八,《张耳陈余列传》第二十九,《魏豹彭越列传》第三十,《黥布列传》第三十一,《淮阴侯韩信列传》第三十二,《韩王信卢绾列传》第三十三,《田儋列传》第三十四,《樊郦滕灌列传》第三十五,《张丞相仓列传》第三十六,《郦生陆贾列传》第三十七,《傅靳蒯成侯列传》第三十八,《刘敬叔孙通列传》第三十九,《季布栾布列传》第四十,《爰盎朝错列传》第四十一,《张释之冯唐列传》第四十二,《万石张叔列传》第四十三,《田叔列传》第四十四,《扁鹊仓公列传》第四十五,《吴王濞列传》第四十六,《魏其武安列传》第四十七,《韩长孺列传》第四十八,《李将军列传》第四十九,《卫将军骠骑列传》第五十,《平津侯主父列传》第五十一,《匈奴列传》第五十二,《南越列传》第五十三,《闽越列传》第五十四,《朝鲜列传》第五十五,《西南夷列传》第五十六,《司马相如列传》第五十七,《淮南衡山列传》第五十八,《循吏列传》第五十九,《汲郑列传》第六十,《儒林列传》第六十一,《酷吏列传》第六十二,《大宛列传》第六十三,《游侠列传》第六十四,《佞幸列传》第六十五,《滑稽列传》第六十六,《日者列传》第六十七,《龟策列传》第六十八,《货殖列传》第六十九,共有六十九列传。

本篇未完,请继续下一节的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