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学666 » 《汉书》 » 白话文 > 卷七十一 隽疏于薛平彭传第四十一 > 第2节

卷七十一 隽疏于薛平彭传第四十一 第2节

东海郡有一位孝妇,年轻时即守寡,没有生下孩子,对待自己的婆婆非常孝敬,婆婆想让媳妇嫁人,这位孝妇始终不肯嫁。婆婆对邻居们讲:“儿媳对我很孝顺,可怜她没有生下孩子即守寡。我年纪老了,对年轻人是个累赘,怎么办?”后来婆婆上吊自杀了,婆婆的女儿竟然为此事状告寡妇:“嫂子杀了我母亲。”官吏逮捕了孝妇,孝妇招供,自己没有害死婆婆。官吏严刑逼供,孝妇终于承认,是自己害死了婆婆。官司后来上报到郡一级定案,于公认为这位寡妇侍奉婆婆十余年,以孝在当地闻名,一定不会再害死婆婆。郡太守不听,于公据理力争,还是没有结果,于是于公抱着案卷,在郡府庭上大哭,以有病辞职。郡太守最终还是将这位孝妇杀了。郡中从此大旱三年。后边的太守来接任,占卜问其原因,于公说:“孝妇不应该被处以死刑,此前那位郡太守强断为死刑,应该是这个原因?”于是新任郡太守杀牛,亲自到这位孝妇的坟前祭奠,并且为孝妇树碑立传,天随即下大雨,当年丰收。郡中因此而更加敬重于公。

于定国从少年起,即向父亲学习法律,父亲去世后,于定国也担任了狱史,后来担任郡中的决曹,再后来补任为朝中的廷尉史,通过选拔,与御史中丞一起处理谋反案件,由于能力强,被举荐为侍御史,又升任为御史中丞。昭帝驾崩,昌邑王来到长安继承皇位,因为行为淫乱,于定国上书劝谏。昌邑王最终被废黜,宣帝继位后,大将军霍光兼领宫中尚书事务,凡是此前对昌邑王有过劝谏的大臣,均得到越级提拔。于定国因此而被任命为光禄大夫,在宫中负责尚书事务,在朝中受到特别重用。几年后,转任为水衡都尉,又越级被提拔为廷尉。

于定国把老师请到家中学习《春秋》,身边常带着经书,北面而立,对老师执弟子礼。于定国为人谦逊、谨慎,特别礼遇那些钻研经学的儒生,即使身份卑微,步行前来探望于定国的读书人,于定国一定会以礼相待,毕恭毕敬,读书人因此而交口称赞。在处理疑难案件时,于定国务求持法公平,特别哀怜鳏寡孤独的穷人,罪案有疑问,则从轻处理,处理案情细心谨慎。朝廷称赞于定国:“当年张释之担任廷尉,天下没有受冤的百姓;于定国担任廷尉,受到法律惩处的百姓不会鸣冤叫屈。”于定国饮酒可达数石,脑子仍然清醒,冬天受理冤案申诉,边饮酒,边审案,判案结果一清二楚。担任廷尉十八年,于定国升任为御史大夫。

宣帝甘露年间(公元前53-前50年),于定国代替黄霸担任丞相,受封为西平侯。三年后。宣帝驾崩,元帝继位,因为于定国是前朝老臣,格外受到元帝敬重。当时陈万年担任御史大夫,与于定国同朝共事八年,二人在朝中讨论问题,没有发生过矛盾。后来贡禹继任为御史大夫,二人在朝中常意见不和,于定国熟悉朝中政务,元帝对于于定国的奏议,一般都能认可。但由于元帝刚继位,崤山以东即连年遭遇灾荒,百姓流离失所,涌入函谷关,流入关中,上书言事的人将责任归咎于朝中大臣。于是在上朝日,元帝多次召见丞相、御史大夫,于定国在宫中接受元帝诏问,诏书中逐项责问承办官吏的责任,诏书说:“下边恶吏放任盗贼,漠视百姓疾苦,致使无辜百姓冤死。有些地方盗贼猖獗,官吏不予以追捕,反而将受害的人抓捕,受害的人家为此不敢告状,以至于盗案长期得不到处理。百姓蒙受冤屈,州郡不予理会,致使百姓不得不上书,求助于朝廷干预。二千石官员举荐的人,不能够实事求是,举荐上来的人,身居其位,却有很多人不称职。百姓的庄稼遭受灾害,官吏不闻不问,只管到时间催交赋税,百姓陷入困境。崤山以东的流民饥寒,加上疾疫,生活困苦,已经诏令官吏转输漕粮,打开国库粮仓,赈济受困的百姓,赐予贫苦百姓寒衣,到了明年春天,仍然担心会接济不上。丞相、御史大夫,你们是否能够拿出措施,以补救官吏不负责任,所造成的损失?把措施分条奏报上来,朕还要看,有那些过失。”于定国上书谢罪。

元帝永光元年(公元前43年),春霜夏寒,太阳昏暗无光,元帝又以诏书形式责问于定国:“有从崤山以东来的郎官说,民间已经出现父子相弃。丞相、御史大夫、当地的官吏为何隐瞒不报?一定要等到崤山以东有人汇报上来才能够了解下情?政事处理的为何如此荒谬?朕要了解真实情况。今年岁末的收成,还难以预料,水旱灾荒,许多详情,担心朝廷掌握的还不够。朝中公卿,是否能拿出预案来,对已经出现的问题,是否有可行的办法?要认真地对待问题,不要隐瞒。”于定国已经手足无措,上书自责,请求归还侯印,乞骸骨,请求退休。元帝回信,说:“君为丞相,是朕的股肱大臣,一向兢兢业业,天下大事,均要汇总到丞相这里来。没有过错的人,只有圣人。现在我汉朝接续周、秦以来的弊端,风俗仍然有待改造,民众缺少礼义,阴阳不调,灾害频发,这也不是一个原因造成的,即使圣人再世,问题也要逐项解决,不能归结为一个原因,更何况我们还不是圣人!朕日夜都在思考这些问题,也没有找出解决问题的好方法。经书上讲:‘万方有罪,罪在朕躬。’君担任丞相,有自己的职权范围,何必将责任全部揽在自己身上?了解一下郡国中的郡太守、诸侯国相,地方官吏,是否所用非人,不要让他们继续残害百姓。记住掌握朝中的纲纪,明察在职的官员,看他们是否称职,君要多吃饭,要注意身体。”于定国还是坚持身体不好,一再要求辞职。元帝只得赐予安车驷马、黄金六十斤,批准于定国辞职回家。几年后,在七十多岁时,于定国去世,谥号为安侯。

儿子于永继承爵位。于永年少时,因为喝酒,经常闯祸,年纪三十岁时,才知道改过自新,因为父亲的职务,在朝中担任宫中侍从兼任中郎将、长水校尉。于定国去世后,于永在家中居丧,遵循礼仪,以孝行而在当时闻名。接着以列侯身份,担任散骑光禄勋,后来升任为御史大夫。娶了馆陶公主刘施。刘施,是宣帝的长女,成帝的姑妈,很贤惠,行为端庄。皇帝本来要任命于永为丞相,后来因为病重去世。儿子于恬继承爵位。于恬不肖,品行为世人所诟病。

当初,于定国的父亲于公居住的闾门坏了,闾中的父老们商议修理闾门。于公对他们说:“把闾门修得再高大些,让驷马高盖车能够走进来。我治理刑狱,留下了许多阴德,没有做过冤枉人的事情,我的子孙中一定会有人发迹。”到了于定国担任丞相,于永担任御史大夫,家中继承侯位的人传了几代。

薛广德,字长卿,沛郡相县人。薛广德在楚国教授《鲁诗》,龚胜、龚舍均为薛广德的学生。萧望之担任御史大夫,将薛广德安排为下属,多次与薛广德讨论学问,很赏识薛广德的才能,举荐薛广德,认为薛广德是本朝士人中的优秀人才。后来薛广德担任博士,在石渠阁与儒生们研讨经学,升任为谏议大夫,代替贡禹担任长信宫少府,再后来担任御史大夫。

薛广德为人温文尔雅,谈吐含蓄,有容人之量。等到位居三公,薛广德敢于在朝堂上直言谏诤。刚刚担任御史大夫十几天时间,元帝巡幸至甘泉宫,郊祀泰一祠庙,礼仪完毕后,留在甘泉宫狩猎。薛广德即上书,薛广德说:“现在崤山以东的民众饥困,百姓流离失所。陛下却每天在撞亡秦之钟,听郑卫之乐,臣为此而感到忧伤。而今士卒在外,身体暴露于猎场,随行官员疲惫不堪,希望陛下能够返回宫中,多考虑些与百姓同忧同乐的事情,天下会为此而感到庆幸。”元帝当天就返回了宫中。当年秋天,元帝要以醇酒祭祀宗庙,从便门出来,准备登上楼船前去宗庙,薛广德在路上拦住乘舆,脱下帽子,趴在地上叩头,说:“皇上应该从桥上走。”元帝下诏,说:“大夫把帽子戴上再说话。”薛广德说:“陛下不听臣的意见,臣就在陛下的面前自刎,让臣的鲜血污染车轮,让陛下进不得宗庙!”元帝听了这样恐怖的话,心中很不高兴。坐在前导车的光禄大夫张猛向元帝进言:“臣听说主上圣明,臣下才敢直言。乘船危险,从桥上走安全,圣主不做危险的事情。御史大夫说得对。”元帝说:“一定要这样做,才能劝谏人吗!”车子于是从桥上过去。

本篇未完,请继续下一节的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