卷七十二 王贡两龚鲍传第四十二
在古时,武王伐纣成功之后,将夏禹所铸造的九座宝鼎从殷商都城殷都迁徙至洛邑,伯夷、叔齐鄙视武王的这种做法,发誓不再食用周粟,最后竟然饿死在首阳山上,他们没有享受到周朝的粮食、俸禄、爵位,周代的贤者却仍然称颂他们的德行。孔子称赞这二位贤士,认为他们是:“不降其志,不辱其身。”《孟子》说:“知道伯夷的行为,贪夫会变得廉洁,懦夫也能够立志。”“他们在百世之前的行为,百世后仍然在激励着后人,不是贤士,能够做到这一点吗!”
汉朝建国初期,有园公、绮里季、夏黄公、角里,四位贤士,他们在秦末乱世,逃离社会,在商洛山中隐居下来,等待着天下安定。高祖听说他们的盛名后,派人召他们下山,却召而不至。后来吕后用了留侯的计策,让皇太子以谦卑的言辞,准备了丰厚的礼物,用安车将他们迎下山来。四人来到长安后,每天跟随着太子见客,高祖在酒宴上对他们非常尊敬,太子刘盈因此而保住了太子位,保证了自身的安全(详情记载在《留侯传》中)。
再后来谷口县有郑子真,蜀郡有严君平,均懂得洁身自好,不该吃的宴请不吃,不该穿的衣服不穿。在成帝朝,成帝的舅舅大将军王凤曾经以重礼聘请郑子真,郑子真却断然拒绝,不肯依附权贵,最终在隐居的地方寿终。严君平在成都的市场上占卜、算卦,严君平认为:“占卜是一种贱业,但是可以惠及他人。在善恶是非之间,通过龟甲向世人陈述利害。对做儿子的人多讲孝道,对做兄弟的人多讲恭顺,对人臣多讲忠诚,因势利导,劝人向善,听了我卦言的人,一半人都会照着去做。”每天只为几个人看卦,挣够了几百钱,足以养身活命,即关上店门,放下帘子,开始教授《老子》。严君平博览群书,无所不通,特别专注于研究老、庄哲学,著书十余万言。扬雄年轻时曾经在成都游学,跟随严君平学习,此后在京师做官,很有名气,在朝中多次向贤士称颂严君平的德行。杜陵县人李彊与扬雄关系很好,后来李彊要到益州去做州牧,他兴奋地对扬雄说:“我真地就要见到你常称颂的严君平啦。”扬雄说:“君要准备好礼物,以谦恭的态度去看望严君平,此人是有点儿脾气的,他会与你见面,但不会屈就于你。”李彊听了,很不以为然。到了蜀郡后,准备好礼物,去看望严君平,始终不说自己是干什么的,看望后感叹:“扬子云的确是了解人!”严君平享年九十余岁,晚年仍然以占卜算卦为生,蜀郡人很敬重严君平,至今仍然在传说着严君平的故事。扬雄在著书时,称颂当代的名士,特别提到严君平与郑子真。扬雄曾经评论道:“有人问:君子常叹,人生难以在世间扬名,何不依附权贵?回答:君子求名,以德为先。梁王、齐王、楚王、赵王,均为当代非富即贵的诸侯国君,却难以成名!谷口县的郑子真倔强孤傲,不依附于权贵,躬耕于垄亩岩石之下,名气却能够享誉京师,公卿士大夫们能与他相比吗!公卿士大夫们敢与他相比吗?楚地两龚(龚胜、龚舍),处世高洁,行为可谓是清高!蜀郡的严君平,深沉含蓄,不做苟且之事,不谋苟且之物,久居幽远之地,不改节操,即使有随侯珠、和氏璧那样的宝物,又怎能与他们的高洁行为相媲美?以他们为例子,士人不就有了学习的榜样吗!”
从园公、绮里季、夏黄公、角里先生到郑子真、严君平,这些贤士,全都没有做过官,而他们的名气却足以激励当代士人,戒贪励俗,他们是近代的逸民。像王吉、贡禹、龚胜、龚舍这些人,无论是做官或者是隐居,均能够遵循德义,懂得进退的道理。
王吉,字子阳,琅琊郡皋虞县人。年轻时努力求学,钻研经术,郡中的官吏举荐孝廉,王吉通过举荐,担任了朝中的郎官,继而担任若卢右丞,后来又升任为云阳县令。通过举荐贤良,王吉担任昌邑国中尉,由于昌邑王喜欢游猎,在国中驰骋游猎无度,不知节制,王吉曾经上书劝谏,王吉说:
臣听说在上古时,军队行军,日行三十里,有了紧急情况,需要急行军,也只能日行五十里。《诗经》中说:“飙风呼啸,战车飞奔,环视道路,内心凄凉。”意思是说:耳边呼啸的风,已经不再是殷代的风,疾驰中的战车,也不再是殷代的战车,为此而感到凄凉哀伤。是触景生情的伤感。而今大王在方与县游猎,不到半天时间,就急驰二百里,百姓为此要放下农耕,为大王引马修路,臣愚以为:为了大王的游乐,不应该让百姓耽误农时。上古时的召公,到下面视察工作,如果遇到农忙时节,即在甘棠树下休息,为民众在甘棠树下听讼断案。当时的百姓不误农时,各得其所,后世百姓感念召公的恩德,决定不再砍伐甘棠树,这才有了《诗经·甘棠》诗的吟诵。
大王不喜欢读书学习,而喜欢安逸游乐,站在马车上,抓着驾驭奔马的缰绳,在旷野中驰骋不止,口中喊着驾驶马车的口令,手里不停地调动奔马驰骋的方向,在无休止的游乐中,身体疲惫;早上踏着晨露,车轮飞奔,车后扬起尘埃,夏天忍受着炎阳炙烤,冬天迎着刺骨的寒风。以大王脆弱的身体,去经受这样的折磨,这不是在保养身心,不是在延年益寿,更不是在提高品德修养。
在广厦之下,细毡之上,前边有着明师辅导,课后有着名师督促,为大王讲解圣人的道理,上至唐尧虞舜的德政,下到商汤周王的礼仪,向先贤学习仁圣,研究治国的方法,行坐端庄肃穆,为探求真理而废寝忘食,不断地获取新知识,这种学习的快乐,不远比游乐更高尚吗!学习休息的间隙,俯仰屈伸,锻炼身体,步履进退,充实下肢,吐故纳新,练习肺腑,养息调神,涵养精神,人注重了养生,不比在旷野中恣肆,更好些吗!大王如果能够留意这些,心中就会有尧舜的志向,身体也会像乔松那样健康,品行得到修养,会传到皇上的耳朵中去,自然会得到福禄的享受,使得社稷得以保全。
皇帝仁圣,至今仍然在思念着先帝,已经远离宫馆苑囿的享乐,大王也应该像这样行事,思考问题,体会皇上的用意。诸侯王与皇上的关系,没有超过大王的,大王与当今皇帝,即是父子关系,其地位则是人臣,一身兼有两种责任,皇上对于大王非常慈爱,如果行为稍有不慎,皇上就会知道,这不是诸侯王享国的福气。臣王吉愚戆,希望大王能够认真思考。
昌邑王刘贺的行为虽然放荡,但对于王吉却很尊敬,昌邑王于是下令,说:“寡人的所作所为,不能无情无义,中尉王吉忠诚,多次指出我的过失。命谒者千秋,赐中尉牛肉五百斤,酒五石,干肉脯五束。”可是接下来,仍然是我行我素。王吉于是再次劝谏,对昌邑王的行为也有所约束。虽然王吉不负责治民,昌邑国的百姓对于王吉却很尊敬。
过了不久,昭帝驾崩,没有留下后嗣,大将军霍光在朝中执掌朝政,派大鸿胪和宗正,前来迎接昌邑王。王吉又上书告诫昌邑王:“臣听说在商朝时高宗居丧,三年内不敢胡言乱语。而今大王要去奔丧,应该日夜哭泣,以表示哀悼,千万要谨慎,不要随意发号施令。不仅在居丧期间如此,即使南面为君,继承皇位之后,也还要这样。天不讲话,四时照样运行,万物照样生长,希望大王从中能够有所启示。大将军仁爱忠勇,有谋略,大将军对朝廷的忠诚,天下人都知道,大将军侍奉孝武皇帝二十余年,不曾有过差错。武帝驾崩,弃群臣而去,临终前将天下托付于大将军,辅佐幼孤,大将军抱着幼君,从幼年起开始辅佐,统理朝政,施以教化,海内晏然,即使周公、伊尹,也难以做到这些。而今皇帝驾崩,没有留下后嗣,大将军深思熟虑后,认为能够继承皇位、奉祀宗庙的就是大王,大将军给予大王的仁德,岂能计量!臣希望大王对于大将军要特别尊敬,听从大将军的意见,朝中所有的政事仍然交予大将军去处理,大王只是稳坐朝堂而已,希望大王能够留意,常在心中琢磨这些事情。”
本篇未完,请继续下一节的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