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学666 » 《汉书》 » 白话文 > 卷八十六 何武王嘉师丹传第五十六

卷八十六 何武王嘉师丹传第五十六

何武,字君公,蜀郡郫县人。在宣帝朝,天下已经显示出太平景象,四夷宾服,神爵、五凤年间(公元前61-前54年),多次出现祥瑞嘉兆。益州刺史王襄让辩士王褒颂扬汉德,王褒写了《中和》、《乐职》、《宣布》三篇辞赋。何武当年只有十五岁,与成都人杨覆众等人一起练习演唱。在当时,宣帝按照武帝朝的旧例,诏令全国举荐贤良通达士人,这一年何武等人在宣室被宣帝召见,为宣帝演唱。宣帝听完后说:“这是盛德之事,我怎么敢接受!”随后任命王褒为待诏,赏赐何武等人丝帛。

何武在射策考试中通过甲科考试,被授为郎官,与翟方进往来较多,二人成为好友。光禄勋举荐四种人才(质朴、敦厚、逊让、有行义),何武受命担任鄠(hù)县令,因为犯有过错,被免职回家。

何武兄弟五人,均在郡县里做官,郡县中的人,很敬畏他们兄弟。何武的弟弟何显,家中有商人户籍,却经常不缴纳赋税,县里也因此不能完成课税任务。县里的税务啬夫求商为此凌辱何显的家人,何显大怒,想以官职来压制求商。何武说:“我们作为朝廷官员,不能以身作则,按照规定缴纳赋税,已经是不对,还要以势压人,这样做更不应该,这与我们的身份太不相符!”何武禀告郡太守,让求商在自己任职的县中担任官吏,州里人听说此事后,认为何武身为朝廷官员,能够严格要求自己和家人。

过了一段时间,太仆王音举荐何武为贤良方正,征召何武回答皇上策问,朝廷将何武任命为谏议大夫。再后来,何武担任扬州刺史。在任上,何武弹劾监察二千石官员,先让他们了解奏章内容,如果能够认识到错误,即减轻他们的罪责,奏请朝廷,予以免官;如果负隅顽抗,即对照法令弹劾,将其绳之以法,罪行大的,有的甚至判处死刑。

九江郡太守戴圣,钻研《礼经》很有成就,被世人称为小戴,但是在任上做了一些不法之事,此前的刺史,认为戴圣是大儒,对待戴圣比较宽容。等到何武担任扬州刺史,巡行抵达九江郡,监察已经被拘押的罪犯,有些需要挑出来,交由郡里来审判。戴圣说:“年轻人懂得什么,要他来干扰官员治理!”弃之一旁,不予理睬。何武让属下查实戴圣的其它罪行,戴圣害怕了,自动辞职。后来戴圣在京师做了博士,在朝中诋毁何武,何武听说了此事。在任上,何武处理过戴圣犯法的事情,但并不因为此而到处张扬。戴圣的儿子与门客沦为盗贼,被官府抓捕,关押在庐江郡,戴圣想,儿子这次死定了。何武在处理案情时,对照法律公平办案,戴圣的儿子并没有被判成死罪。由于这些事情,戴圣深感惭愧。何武以后再到京师述职,戴圣一定会登门拜访谢恩。

何武担任刺史,二千石官员有罪,一定会弹劾检举。对其他官员,无论贤与不肖,何武均能够以礼相待。因此郡太守与诸侯国相都能受到尊重,州中的政事清正平和。何武在州部巡查郡、诸侯国时,一定会先到学馆中会见读书的学生,考察他们的学业,询问学习中的收获,然后再回到传舍中休息。拿出汇总上来的记簿,了解当地的农田亩数,五谷生长的情况,接下来,何武再召见二千石官员,习以为常。

在此前,何武曾经担任过郡吏,服侍郡太守何寿。何寿看出何武有宰相器度,又与自己是同姓,因此对何武很好。后来何寿在朝中担任大司农,何寿哥哥的儿子担任庐江郡府长史。有一次,何武因为在长安奏事,到官邸拜访何寿,何寿哥哥的儿子也恰好在长安,何寿为此宴请何武,及弟弟何显,还有老朋友杨覆众等人。众人饮酒,酒酣耳热,何寿将哥哥的儿子引见给众人,何寿说:“这孩子在扬州部庐江郡府长史任上才能一般,还没有见过州刺史。”何显听了此话,有些不好意思,回来后问何武,何武说:“刺史官职,犹如古时的方伯,皇上委以重任,是一州人的表率,职务在于举荐贤者,斥退恶人。官吏工作有成就的,百姓中有特殊才能的,隐逸在民间的贤者,州部刺史才会召见,不能因为私事而随意请托。”何显、杨覆众极力劝说,不得已,何武召见了何寿的弟弟,赐予他一卮酒。在当时,庐江郡太守举荐何寿的弟弟。何武守法,担心他人议论,就是这样严格地要求自己。

何武担任刺史五年,升为丞相司直,丞相薛宣很欣赏何武的才干。将何武任命为清河郡太守,几年后,因为郡中多处遭受灾害,面积达到十分之四以上,何武遭到免职。又过了不久,大司马曲阳侯王根推荐何武,朝廷征何武担任谏议大夫。何武继而转任兗州刺史,再后来担任司隶校尉,又担任京兆尹。两年后,朝廷举荐方正,被何武举荐的人在皇上召见时只是转身屈膝,有关官员认为此人虚伪奸诈。何武举荐此人,因为此而受到牵连,被贬为楚国内史,又调任沛郡太守。再后来受征召入朝中,担任廷尉。成帝绥和元年(公元前8年),御史大夫孔光被贬为廷尉,何武继任御史大夫。成帝想修复辟雍(为贵族子弟设立的大学),同时设置三公,改御史大夫名称为大司空。何武的官职也因此改称为大司空,受封为氾乡侯,食邑一千户。氾乡在琅琊郡不其县,哀帝在继位时,褒赏大臣,将南阳郡的犫县博望乡改封为氾乡侯何武的食邑,又增加食邑一千户。

何武为人忠厚、仁义,热衷推荐贤士,常常赞赏他人的优点。在楚国内史任上,何武褒奖了龚胜、龚舍二位贤士。在沛郡任上何武厚待唐林、唐尊二位贤士。等到何武在朝中担任公卿,又将他们举荐给朝廷。这四人后来都很有名气,这是何武举荐的结果,世人也因此称颂何武。然而何武痛恨朋党,考察文官,一定要先征询儒者的意见;询问儒者的事情,也一定要先征询文官的意见。再相互对照,以验证自己判断的正误。在任命官员时,何武要先拟定好章程,以防止他人请托。在任上,何武并没有显赫的名声,离任后,却常令后人怀念。

何武在担任御史大夫以及后来的大司空时,与丞相翟方进共同上奏:“此前诸侯国断狱判案,处理政事,内史负责监狱,国相辅佐诸侯王,统领诸侯国内的官员,中尉的职责是防范诸侯国中的盗贼。现在诸侯王已经不再断狱和处理政事,也撤销了诸侯国内的中尉,职权改由内史来担任,郡太守与诸侯国中的国相,由朝廷来任命,全国的政令统一,为的是安定百姓。诸侯国中的内史位卑而权利显得过重,职务与权利不相符,不能够统领官员,难以处理好诸侯国中的政事。臣奏请诸侯国相的权利应该与郡太守一样,内史的权利应该与郡都尉一样,以调整他们的尊卑位序,平衡权利的轻重。”成帝制诏书,说:“可以。”此后朝廷将诸侯国中的内史改称为中尉。何武在朝中担任九卿时,上奏皇上,认为应该设置三公,又与翟方进一起上奏,撤销刺史,将州部刺史名称更改为州牧,后来又恢复为刺史(详情记载在《朱博传》中)。只有诸侯国内史没有改动。

何武在朝中上了很多奏章,但是很琐碎,不能称为贤公。名气与薛宣相似,才能不如薛宣,经术学问上又过于教条。何武的后母在下面郡中生活,何武委派属下官吏,将后母接到身边。恰好成帝驾崩,官吏担心路上有盗贼,将后母留了下来,皇上左右的人讽刺何武,说何武孝敬亲人不够真诚。哀帝此时要更换大臣,遂免去何武的职务,说:“君举措烦苛,不合众心,不能够孝敬母亲,恶名远扬,难以统领四方。请交还大司空印绶,回封国休息去吧。”五年以后,谏议大夫鲍宣又为何武鸣不平,天子也被丞相王嘉的一番劝告所打动,高安侯董贤此时也在推荐何武,哀帝于是又召回何武,何武回到朝廷后,重新担任御史大夫。一个月后,担任前将军。

在此前,新都侯王莽曾经被贬回封国,几年后,哀帝因为太皇太后的原因,将王莽重新召回京师。王莽的堂弟成都侯王邑在宫中担任侍从,谎称太皇太后已经告诉哀帝,为王莽请求特进兼任给事中。哀帝就此事询问太皇太后,事情真像暴露。太后为此事而求情,哀帝看在太后的面上,不忍加以惩治,将王邑贬为西河郡属国都尉,削去一千户食邑。后来哀帝又颁下诏书,要求朝中大臣举荐太常,王莽私自请托何武举荐自己,何武不敢。过了几个月,哀帝驾崩,太后当天将王莽召入宫中,收回大司马董贤的印绶,下诏朝中大臣举荐可以担任大司马的人选。王莽原来担任过大司马,为了避让外戚丁氏、傅氏,辞让官职,朝中的官员认为王莽是让贤,又是太皇太后的近亲,从大司徒孔光以下官员,都举荐王莽担任大司马。何武此前担任过前将军,与左将军公孙禄的关系一向很好,二人私下里商议,认为在孝惠帝、孝昭帝朝,都是少主继位,外戚吕氏、霍氏、上官氏专权,几乎颠覆社稷。而今孝成帝、孝哀帝两朝没有后代,应该选择能够辅佐幼主的大臣,不应该再让异姓大臣把持朝政,这样可以使得外戚亲疏交错,对国家社稷安危会有好处。于是何武举荐公孙禄担任大司马,公孙禄同时举荐何武。太后最终任命王莽为大司马。王莽暗示有关官员弹劾何武、公孙禄,因为二人相互举荐,二人均被免去职务。

本篇未完,请继续下一节的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