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学666 » 《汉书》 » 白话文 > 卷八十七下 扬雄传第五十七下

卷八十七下 扬雄传第五十七下

元延三年(公元前10年)冬天,成帝欲向匈奴车牙单于夸耀汉朝的富有。汉地拥有许多胡地没有的飞禽走兽,当年秋天,成帝诏命右扶风征发百姓进入终南山,一直向西抵达褒斜道,向东抵达弘农郡,向南抵达汉中郡,张设罗网罝罘(jū fú),捕捉熊罴豪猪虎豹狖玃狐兔麋鹿。而后将它们装载在槛车中,载运至长杨宫射熊馆。借用大网辅助,沿着山谷走势,围成一个巨大的兽圈,将捕获的飞禽走兽释放在兽圈中活动,而后诏令胡人空手与野兽搏斗,获得的猎物归己,成帝亲临现场观看。在当时,农民不能收获庄稼。扬雄跟随着成帝来到射熊馆,返回后,写下《长扬赋》,以笔墨文章,假借翰林为主人,子墨为客卿,向成帝讽谏。其辞赋如下:

子墨客卿向翰林主人询问,说:“人们常说圣王养育万民,应该将仁爱滋润百姓,将恩惠施予万民,所作所为并非全为着个人着想。而今天子在长杨宫狩猎,诏令右扶风,东至华山,西至褒斜,北面在巀嶭(jiéniè)山,设下标记,南面在终南山,布设罗网,诏命千乘万骑,驰骋于林莽荒原,敕令上万汉军,游弋于高山峡谷,军队列阵,夷狄捕猎。斗熊罴,射野猪,栅栏环绕,藩篱为界,真可谓是亘古未有之奇观。然而,当地农民为此却烦扰不堪。三旬时间,劳苦万民,毫无益处,臣窃以为,不知内情者,会为此而妄加非议,郡县中的官民也会认为,皇上娱乐,过于别出心裁,假若祖宗有知,这些与祭祀毫无关联的事情,是为了百姓,才要这样做吗!人君应该肃养精神,以淡泊为德,而今欢娱已经超越展示军威,调动军队,也使得军人疲惫,这些不应该看作是皇上的当务之急吧,在下真地是感到困惑。”

翰林主人答:“咦,君怎么会持有如此看法!尊敬的客人,您只知其一,不知其二,君只看到外表,却未必了解内情。我已经有些累了,难以三二句话,将其解释清楚,暂且以例子为证,请客人自我裁断吧。”

客人说:“好啊,请讲。”

主人说:“前代有强秦,荼毒士人,残害百姓,遂导致义士奋臂,英雄抗争,俊杰豪客,风起云涌,天下遂陷入大乱,在当时,百姓揭竿而起,上天眷顾高祖,高祖接受天命,顺应历史潮流,运用谋略,纵横四海,最终推翻强秦。且看当年,高祖提剑斩蛇,叱咤风云,攻城掠地,斩将搴旗,一日数战,难以胜计。遥想高祖当年,蓬头垢面,席不暇暖,饥不择食,盔甲布满虮虱,介胄浸透汗渍,为万民顺天应人,为百姓不避箭矢,解苍生于倒悬,挽华夏之颓运,谋万世之宏策,奠帝王之基业,七年征战,天下终归太平。

“文帝即位之后,乘风破浪,垂意于国家安定,人民安宁,文帝率身垂范,绨衣陋食,革履简易,不居华屋,不雕文饰。后宫嫔妃,远离珍奇玳瑁,鄙视珍珠美玉,不饰翡翠,摒弃雕瑑,奢侈靡丽不近宫室,妖冶芳菲不御殿堂。文帝节俭,罢省丝竹宴享之乐,不闻郑卫靡靡之音,正可谓是,朝堂内外,玉衡正而天下平。

“此后匈奴猖獗,东夷反叛,羌戎睚眦反目,闽越相互械斗,边郡为之不安,中国连带遭难。圣武皇帝勃然大怒,整顿军旅,诏命骠骑将军,卫青将军,统帅千军万马,势如电闪雷鸣,疾如飙风骤起,风驰电掣,雷霆轰击,践踏草原,撕扯穹庐,穿越沙漠,饮水余吾,追亡逐北,狼奔豕突,却看汉军威武,蹂躏漠北王庭。驱赶骆驼,焚毁帐篷,单于窜逃,属国投诚,尸体填坑塞谷,头颅随草滚动,山石刊刻功绩,老弱俘虏成行,一时间,戎狄哀鸿遍野,疮痍满山,俯首归降者数十万人,昔日悍虏,稽首称臣,匍匐在地,二十余年间,不敢报仇。在武帝朝,天兵征讨,降伏北氐,回戈横扫,南越蛮夷,麾军西征,羌僰(bó)平定,汉军所指,所向披靡。无论远近绝域,以仁义施于四海,以圣德化被戎狄,四夷莫不跷足企盼,贡献奇珍异物,而后海内晏然,边疆无兵革之患,百姓遂安居乐业。

“而今朝廷仁厚,圣上倡导教化,兼容经学,圣风祥和;英华浮沉,洋溢八区,普天所覆,莫不沾濡;士人有不谈王道者,樵夫笑之。然而事业兴隆,难保盛而不衰,太平盛世却还要看到危亡,这即是安不忘危。在过去,丰收年才会用兵,国家要整顿军备,训练甲士,圣上在长杨宫演习射骑,以狩猎来演示武功,以擒获猎物来振奋士气。所以才会有攀登终南山,鸟瞰乌弋国,遥望西域大漠孤烟,远眺戎狄冉冉日出。圣上担心,后世皇帝会沉湎于享乐之中,忘却国家安危大计,奢侈淫靡,只顾享受安乐,而不整修军备,车不履险,日不移影,随从人员沉溺其中。圣上遂谆谆告诫,循高祖尚武之遗风,遵文帝、武帝之法度,恢复三王之畋猎,效仿五帝之冬狝。督促农民不误农时,女红不下机杼,婚姻不误年龄,男女不违制度。长幼恺悌,行为至诚,官员劬劳,徭役减省。百年老人可现,孤弱幼童可抚,将帅同心,士卒用命。而后,陈列钟鼓,奏响太平之乐,撞击古磐,奏出祥和之音,悬编钟于虡架,钟声嘹亮,看八佾之舞动,舞姿婆娑;信义为酒醪,安康为佳肴,庙中之乐雍雍,神仙之祐降临;歌曲奏响,雅诗合颂。殷勤备至,此乃神灵赐予之祥瑞。符瑞臻至,以此来禅梁父山,封高泰山之祭坛,光辉普照天下,堪与往世圣贤比肩,岂能将此表面现象,仅看作是奢侈淫靡,只看到骏马驰骋,奔腾于稉稻田野,流连于梨栗果林,庄稼遭受践踏,向众庶夸耀威风,为了捕获猎物,射杀几只麋鹿!盲人难以窥视咫尺,离娄却能洞察千里;客人只是看到胡人猎杀野兽,却不知圣朝已赢得天下归心。”

话未讲完,墨客离席再拜,慨然说:“大哉圣朝!这不是小子所能窥视的。今日听君一席言,茅塞顿开!”

到了哀帝朝,外戚丁氏、傅氏、佞臣董贤把持着朝政,那些趋炎附势的官员,很快即能升任至二千石职务。当时扬雄正在写作《太玄》,以著述文章,洁身自好,淡泊名利。有人嘲笑扬雄,说扬雄是为官不成,以文章来炫耀,如同以黑色掩盖白色,扬雄听后,淡然一笑,遂写下辞赋自解,名字叫做《解嘲》。辞赋如下:

客人嘲讽扬子,客人说:“我听说上古时的士人,奉行的准则是,不立于世间则已,立于世间,则要上尊人君,下显父母,手捧玉圭,列于朝堂,而后封侯拜爵,议论朝纲,获取禄位,安享尊荣,佩印戴绶,朱輪丹墀。而今子幸得以遭逢明君盛世,身处于不讳之朝,与群贤同行,入金门,上玉堂,迁延岁月数年,却不能为君王谋划一计,献上一策,向上取悦于君王,向下夸耀于公卿。目如流星,舌如闪电,纵横捭阖,口若悬河,却在耗费时日于《太玄》五千文,看似枝叶扶疏,妄自解说有十余万言,深者入黄泉,高者出苍天,大者含云气,纤者入细微,然而子位不过侍郎,在朝中仅为黄门给事而已。看来子的玄色还是难以掩盖白色吆?做官怎么做到了如此地步?”

扬子含笑而答道:“君不过认为我官运尚未亨通而已,岂不知一失足,或许成为千古恨!在古时,周王室纲纪废弛,群雄逐鹿,而后兼并为二十余诸侯国,继而合并为战国七雄,国家四分五裂,群雄逐鹿中原。在当时,士无常君,国无定臣,得士者强,失士者弱,因此遂有士人展翅高翔,恣意横行,此正可谓士人扬眉得意之时,或入世奔走于诸侯之间,卖身求荣,或隐身伏卧于林莽渊薮,洁身自爱。因此才会有驺衍以诡言骇世,而受到重用,孟轲痛惜遭遇乱世,叹怀才不遇,然而圣人终归是万世宗师。

“而今大汉东连大海,西接渠搜(在河套地区),南有番禹,北有騊駼(指北方产騊駼马的地方)。东南有都尉,西北有戍守。制敌有纠纆(绳索),平叛有斧钺,陶冶有礼乐,教化有《诗》、《书》。岁月迁延,整治宫室。天下名士,汇聚于京师;鱼龙错杂,谋划于八方;贤士汇聚,奔走于朝堂;后稷、商契,遍布于寰中;能吏贤臣汇聚;皋陶海内逞雄;冠缨垂带,高谈阔论,德能堪比伊尹;五尺孩童,经书琅琅,开口晏婴、管仲;脚踏祥云,入仕者一展抱负;仕途蹉跎,失意者委身沟渠;一旦握权,旦夕间可为卿相;早晚失势,转瞬间即为匹夫;犹如:江湖之雀,东海之鸥,乘风凌云不为多;双凫翱翔,前后相随,长空鸣啼不为少。在上古时,三贤者去,可叹殷墟荒废(指商代末年微子、箕子、比干),二老输诚,却看周室兴旺(指伯夷、太公姜尚);伍子冤死,吴国遂亡,种、蠡谋划,勾践称雄;百里奚入秦,则秦王喜;乐毅出奔,而燕国惧;范睢断齿,穰侯退位;蔡泽貌丑,终于相秦。其实英雄实乃时势所造就而已,并不是离了萧何、曹参、张良、陈平、周勃、樊哙、霍光,天下就不能太平;时事变幻,英雄辈出。天下无事,寻章摘句之儒生,自然可以坐而论道,何惧人世艰险。人逢乱世,圣贤唯恐人才不足;人处盛世,庸夫也可安享尊位,享受殊荣。

本篇未完,请继续下一节的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