卷八十八 儒林传第五十八
古代儒家学者,对《诗经》、《尚书》、《易经》、《礼经》、《乐经》、《春秋》进行广泛地研究、学习。以上《六经》,是君主治国理政、实施教化所依据的经典,是先圣用来解释天道、端正人伦、追求天下大治的成法。周王室衰落之后,在周幽王和周厉王时期,王室的礼乐征伐转移至诸侯手中。又经历二百余年,孔子诞生,孔子认为,圣人建立的德政,正在遭遇衰世,先圣的治国理念,正在遭到摒弃,先圣推崇的大道,被弃之不用。孔子哀叹道:“凤凰不来,河不出图,我该完了吧!”然而孔子又说:“文王虽然离世,一切礼乐制度,不是还保存在鲁国吗?”于是应诸侯国君的邀请,孔子在诸侯国间行走,向国君们鼓吹礼制。向西走到周王室的京畿,向南抵达楚国,路上曾经遭遇过匡人的威胁,在陈国受到过民众的围困,一路上风尘仆仆,前后谒见七十余位诸侯国君。在齐国,孔子听到《韶》乐,感动地说,三月不知肉香;最后孔子从卫国返回鲁国,修订礼经,研究《雅》乐、《颂》乐,让礼经、乐经各得其所。考察古今典籍后,孔子感叹道:“确实伟大,唐尧作为帝王!以天比喻帝王,尧帝最伟大。巍巍乎尧帝创立的事业,文章中所描绘的,何其美轮美奂!”孔子又说:“周代鉴于夏、商二代的灭亡,制定礼仪制度,这些制度存在于浩繁的文献中!我赞成周代的礼制。”在整理《尚书》时,孔子认为,其中部分内容来自于《尧典》,孔子肯定舜帝制定的乐礼,以《韶舞》为标准,孔子称颂《诗经》,以《周南》为范例。孔子解释周代礼乐制度的来历,整理鲁国历史,编撰《春秋》,用以阐释周礼。在书中,孔子列举十二位鲁国国君的事迹,以文王、武王之道为标准,将书的核心归纳为尊崇王道,时间截至鲁哀公获取麒麟为止。到了晚年,孔子专心研究《易经》,反复钻研,竟然将编撰《易经》的皮绳磨断三次,最后为《易经》写下《十翼》感言。孔子记述的均为前代圣贤,目的是要追寻先王的足迹,孔子常称自己:“记述而不创作,我称颂的,仍然是往古圣人的言行。”“以浅陋的学问,希望与圣人沟通,能理解我的,只有上天!”
仲尼去世后,仲尼的七十位学生分布在各诸侯国,有的在诸侯国中做官,大的可以做到卿相,以及国君老师,小的可以担任学官或者士大夫,还有一些人,作为隐士,隐居在不为人知的地方。子张在陈国,澹台子羽在楚国,子夏在西河,子贡死在了齐国。田子方、段干木、吴起、禽滑氂(lí)等人,均是子夏的学生,受到过子夏的教诲,后来做了诸侯国君的老师。在当时,只有魏文侯喜欢儒学。天下正处于战乱中,称为战国世代,儒学受到冷落,可是齐鲁的学者仍然在孜孜不倦地研究儒学,到了齐威王、齐宣王时期,孟子、荀子先后继承孔子的事业,将孔子的儒学发扬光大,以学问在当时闻名。
秦始皇兼并天下后,焚烧《诗经》、《尚书》,坑杀儒生,儒学的六部经典从此后残缺不全。陈涉造反称王,鲁国儒生带着孔氏的礼器投奔陈涉,孔子的后人孔甲在义军中做过博士,最后与陈涉一起死在乱军中。陈涉以匹夫之勇举旗起义,率领遭受贬谪戍边的农民横扫天下,不满一年,最终兵败被杀。陈涉所创立的事业,还没有一个眉目,这些饱学儒生,竟然能够义无反顾,携带礼器,前来为义军服务,这是为什么?因为秦国断绝了儒学发展的道路,埋藏在心头的怨恨,促使这些儒生投奔义军,希望在陈王这里,为儒学发展开辟出一块新的天地。
高皇帝打败并诛杀项籍,率领汉军围困鲁国,发现鲁中的儒生,仍然在讲解经学,演习周礼;按照礼仪编写的弦歌,歌舞演唱绵绵不绝,这不正是圣人教化,倡导儒学而获得的结果吗?从此后,鲁国儒生,可以公开地讲授经学,演习射礼、乡饮等诸般周礼。叔孙通为汉室制定礼仪,再后来,叔孙通在朝中担任奉常,与叔孙通一起参与制定礼仪的弟子,也先后在朝中担任官员,从此后,儒学在汉朝复兴。然而在当时,国内仍然是干戈不断,高祖在平定四海的过程中,没有闲暇时间顾及庠序学校的设立。孝惠帝、高后执政时期,朝中的公卿大臣,多是以武功成为朝中官员。在文帝朝,儒生稍微受到重视,文帝任命一些儒生担任官员,可是文帝所重视的,仍然是刑名学说,强调循名求实。在景帝朝,朝中不用儒生,窦太后喜欢的是黄老学说,朝中设置博士,只是皇帝的经学顾问,并没有受到特别重视。
汉朝建国后,研究《易经》有名的,最早的有淄川国人田生;研究《尚书》有名的,有济南国人伏生;研究《诗经》有名的,有鲁国人申培公,在齐国则是辕固,燕国是韩太傅;研究《礼经》有名的,有鲁国人高堂;研究《春秋》有名的,有齐国人胡毋生、赵国人董仲舒。窦太后驾崩后,武安侯田蚡担任丞相,罢黜黄老学说、疏远刑名百家言论,大肆招揽文学儒生,多达百人以上,公孙弘因为熟读《春秋》,在武帝朝,武帝拜公孙弘为丞相,而且公孙弘受到封侯的礼遇,从此天下的儒学事业。才开始振兴起来。
公孙弘掌握学官,感叹经学道义的郁滞,上书向武帝谏言,公孙弘说:“丞相、御史大夫认为:皇帝制策书:‘人们常说应该用礼仪来教化百姓,用乐经、礼经来引导百姓。婚姻,是建立家庭的人伦大礼。现在礼崩乐坏,朕心中忧虑,因此征召天下有学问的士人,将他们集中在朝廷。让礼官指导教学,讲解经义,阐明经学中的道理,举荐遗老,倡导礼仪,朝中官员们要率先垂范,以此来引导天下百姓。太常组织讨论,让博士和他们的弟子,在乡间引导教化,鼓励贤才成长。’臣与太常孔臧、博士平等人经过讨论,均认为:在三代时,乡间有教学组织,在夏代,名字叫做校,在殷代,名字叫做庠,在周代,名字叫做序。乡学组织学生学习,引导民众向善,朝廷非常重视;如果发现有恶人,也由学校来处治,甚至加以惩罚,教化因此而得以推行。京师作为全国的首善地区,应该由内向外推行礼仪教化。现在陛下倡导仁义,开大明,配天地,强调人伦关系,劝学兴礼,鼓励贤德,向四方推行教化,这些都是国家太平的象征。在古时,政教还没有普及,礼仪制度还没有完善时,须通过官员实施教化。现在实施教化,应该为博士官员安排五十名弟子,免除他们的徭役。太常在民众中选择十八岁以上、仪态端庄的年轻人,补为博士弟子。郡国中的官员,将熟悉文学、尊敬长上、遵守法纪、在乡间安分守己、出入没有做过悖理事情的人报送上来,让国相、县长、县丞报送到二千石官员那里。二千石官员经过考察,认为可以的,每年在上报计簿时,同时报送给太常,然后组织学习,作为弟子,传道授业。一年以后参加考试,能通过一门经学考试的,补为文学或者掌故;成绩优秀的,在朝中担任郎中,太常编列名册上奏朝廷;特别优秀的,单独向皇帝报上姓名。对于成绩很差,不适宜学习的,或者一门经学也没有学通的,除去名字回家,再按照名额补充。臣分析诏书律令上的要求,认为分清了天人之间的关系,贯通古今倡导的道义,文章典雅,辞意蕴籍,施予的恩德深厚。下面的小官吏学识浅薄,恐怕难以领会,不能明确地晓谕治下百姓。大行治礼丞,太常掌故以文学,在朝中为官,应该提拔那些有修养、因为种种原因滞留在下面,没有受到重视的士人。请选择俸禄比二百石以上的官员,以及百石的官吏,只要通过一门经学,即可以补充左右内史、大行令卒史。俸禄比百石以下的官吏,可以补为郡太守府掾史,每郡二人,边郡一人。先选用已经得到认可的人,人数不够,再挑选掌故,补充为中二千石的属官;文学掌故补充为郡府属官,配足名额。将其作为考核、选拔官员的标准。其它按照旧的律令。”
皇帝制诏书,说:“可以。”从此以后,公卿、士大夫、官员中的很多人,都要通过经学考试。此后的官员,大多数来自于彬彬有礼的文学士人。
本篇未完,请继续下一节的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