卷九十二 游侠传第六十二
在上古时,天子建国,诸侯立家,从卿大夫,到平民百姓,均有着严格的等级制度规定。因为此,平民百姓必须服从于长官,下级对于上级不敢有非分僭越的想法。孔子说:“天下有序,朝政不会下移至大夫。”朝中百官,朝中各部门间,均要遵守制度规定,恪尽职守,失职者会受到惩罚,冒犯上级者会受到严惩。在当时,上下和谐,政令得以有效地贯彻执行。
周王室衰落之后,礼乐征伐,朝廷的法令转移至诸侯国君手中,各诸侯国自行其是。齐桓公、晋文公以后,诸侯国君的权利转移至大夫手中,大夫擅权,在国中代替国君发号施令。这种僭越礼制的行为,一直延续至战国,而后诸侯国间合纵连横,相互间攻伐杀戮,争战不休。在当时,诸侯国中的公子,像魏国的信陵君,赵国的平原君,齐国的孟尝君,楚国的春申君,他们均是以王公贵族身份大肆网罗社会上的游侠,甚至于鸡鸣狗盗之徒,形形色色的人都能成为他们的座上宾。赵国的丞相虞卿抛弃国家、离开国君,为的是帮助朋友,在危难中解救魏齐;信陵君魏无忌,为了朋友间的信义,而盗窃兵符,矫制王命,杀害魏国将军,而后率领魏国军队,救援赵国平原君和处于危亡中的赵国。他们的行为,在诸侯国间传诵,其威望得到诸侯王的倚重,为此而扬名天下。那些奔走于诸侯国间的说客,以战国四公子为榜样,在大是大非面前背公弃义,结成联盟。至于讲到为国家尽忠守责,遵奉王命,早就被他们抛弃在脑后。
汉朝建国之后,法网疏阔,很多法律还没有健全。在汉朝初期,代国相陈豨招募门客,游侠乘坐的车辆达到千乘。吴王刘濞、淮南王刘安招募的门客游侠达千人以上。外戚大臣魏其侯、武安侯等人,也竞相在京师中招揽门客,布衣游侠剧孟、郭解之流,在乡村里巷间肆意妄为,纵横驰骋,他们的权势遍行州郡,力压公侯。那些民间的百姓仰慕他们的为所欲为,传诵他们的事迹。即使被官府逮捕法办,这些游侠也要杀身成名,像季路、仇牧一类人,即使为侠义去死,也死无怨恨。曾子曾经说过:“官府失去道义,百姓即会离心离德。”假若没有明主在上,以教化来引导百姓明确好恶是非,按照礼制,规范人们的行为,那么让百姓遵循法令,回到正确的道路上来,将会成为空话!
按照古时的礼制规定:五霸,是三王的罪人;六国,是五霸的罪人;四公子,则是六国的罪人。至于郭解之流,以匹夫地位,手中却掌握有生杀大权,其行为已经触犯王法,必死无疑。可是观察这些侠客的另一面,还能看到他们有温和仁爱的一面,扶危济困,解人危难,谦让礼敬。这些行为,又是那样地超凡脱俗。只可惜他们的行为不能当作道德来鼓励,只能在社会的末流中载浮载沉,最终以违法犯罪,落得杀身灭族。作为人生,也是一个不幸的教训!
魏其侯、武安侯、淮南王以后,武帝对游侠门客切齿痛恨。卫青、霍去病看到时代在改变,拒绝接受门客。可是郡国中的游侠豪客仍然是随处可见,他们在京师中的故旧亲朋冠盖相望,这是古往今来已经形成的风气,不必诧异。到了成帝朝,外戚王氏门客盈门,以楼护为首。到了王莽篡政时期,这些剑客豪侠中间,又以陈遵最有名气,在乡间里巷中的游侠,以原涉为魁首。
朱家,鲁国人,与高祖是同时代人物。鲁地的百姓以儒学闻名,朱家却是以豪侠闻名。朱家窝藏的豪侠游客达上百人,加上其他平庸之徒,更是难以计数。但朱家从来不为此而夸耀,因为此而向别人索取回报,朱家曾经帮助过的人,唯恐他们再返回来感谢自己。朱家赈济困难中需要帮助的人,首先考虑对方是否真的贫困。朱家在家中不留余财,衣服不穿锦绣,食物不重口味,乘坐不过牛车,却专门喜欢济人危难,为此而超过自己所需要做的事情。朱家帮助季布脱离厄运,等到季布尊贵之后,却躲着季布,终身不再相见。自函谷关以东,天下英雄豪杰莫不愿意与朱家结为朋友。楚国人田仲以侠客闻名天下,对待朱家却像对待父亲一样,田仲始终认为自己远不如朱家。田仲死后,还有剧孟。
剧孟,洛阳人。周人以经商贸易作为本业,剧孟以行侠仗义而闻名天下。吴楚七国叛乱时,条侯周亚夫担任太尉,乘坐传车来到崤山以东,抵达河南境内,见到了剧孟,周亚夫高兴地说:“吴楚想举大事,却不来争取剧孟,据此我就知道他们成不了大事。”当时天下骚乱,大将军得到一位剧孟,如同攻取一个敌国。剧孟的行为,大多数类似于朱家,而且喜欢赌博,喜欢与少年一起游戏。剧孟的母亲去世后,从远方来为剧孟母亲送葬的车辆冠盖,多达千乘。到了剧孟去世时,家中余财不足十金。还有符离县人王孟,也是以侠客闻名于江淮之间。在当时,济南郡人瞯(jian)氏、陈县人周肤均是以豪侠闻名。景帝听说这些人后,派使臣将他们全部抓捕起来,杀头问斩。再后来,代国人有白氏大侠、梁国人有韩毋辟、阳翟县人薛况、陕县人寒孺,这些人先后崭露头角,均为当时有名的大侠。
郭解,河内郡轵县人,郭解原来是温县人,是著名看相人许负的外孙。郭解的父亲任侠好义,在孝文帝朝被杀。郭解为人冷静而强悍,不喜欢饮酒。在年轻时,郭解心狠手辣,认为一件事情不如意,就敢于杀人,为此而杀的人也很多。郭解愿意舍命为朋友报仇,也窝藏亡命之徒。郭解好勇斗狠,盗铸钱币,挖掘坟墓,做下的坏事难以计数。似乎也有上天在帮助,每当遇到危险时,郭解都能够逃脱,而后就会遇上大赦。
郭解年龄大些后,行为开始变得收敛,常以德报怨,厚施而薄望。可是仍然喜欢行侠仗义。虽然郭解救过他人的命,却并不因此而夸耀,内心常怀有复仇之心。为了睚眦怨恨,郭解即能够置人于死地。像这类事情,郭解仍然与年轻时一样。一些少年仰慕郭解的为人,愿意为郭解报仇,而且不让郭解知道。
郭解的姐姐有一位儿子,仗着郭解的名声,与人饮酒,在酒宴上,使用酒具非一般人所能承受,用酒强灌对方。终于逼得对方发怒,当场刺杀郭解的外甥,而后逃亡。郭解的姐姐很生气,说:“郭解还在世,就敢杀我的儿子,这还了得!”将儿子的尸体丢在路旁,也不下葬,用来羞辱郭解。郭解派人查清凶手住的地址。凶手不得已,只好前来自首,并将当时喝酒的情况告诉郭解。郭解说:“你杀得对,是我的外甥不对。”遂放过凶手,把责任归到外甥身上,而后郭解将尸体埋葬。那些豪杰们听说此事后赞赏郭解,都前来归附郭解。
郭解外出,其他人回避,只有一个人叉开双腿坐着,眼睛瞪着看郭解。郭解问他的姓名,旁边的随从就想杀了他。郭解说:“住在乡间不能受到他人敬重,是我的德能不够,此人没有罪!”暗地里派人告诉县里的小官吏,说:“此人为我所敬重,在服徭役时,免去他的徭役。”以后每当服徭役时,此人的徭役就会被免除。此人感到很奇怪,问原因,回答是郭解嘱咐过的。此人于是袒露臂膀,向郭解谢罪。郡中的少年听说此事后,更加仰慕郭解的为人。
洛阳有两家人结为冤仇,邑中的贤者为两家调解达十余次,没有效果。客人于是来向郭解求助。郭解夜里来到仇家,仇家违心地答应和解。郭解对仇家说:“我听说洛阳的贤者从中劝解很久,你们都不听。今天你愿意听我郭解的,郭解怎么能从外县来,代替贤大夫争得劝解的功劳!”于是连夜离开,不让他人知道此事,说:“你暂且不要听我的,等我走后,还是让洛阳的贤者从中调解。”
郭解生得短小,崇尚俭朴,出门不带跟随的车骑,不敢随意乘坐车辆进入县里的衙门。郭解到别的郡国去,别人请求办事,事情能够推脱即推脱;推脱不掉的,一直帮助别人把事情办得满意后,郭解才肯吃别人的谢宴。那些社会上的豪杰为了这些事情,更加敬重郭解的为人,争相与郭解交往。邑中的少年与邻近县邑的豪杰,常在半夜里登门拜访,每次来往都是十几辆车,他们愿意帮助郭解收养门客。
本篇未完,请继续下一节的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