耕田第一原文解释
《周书》曰〔1〕:“#-666nn;农之时,天雨粟,#-666nn;农遂耕而种之。作陶,冶斤斧,为耒耜、锄、耨〔2〕,以垦草莽,然后五谷兴,助百果藏实。”
《世本》曰〔3〕:“倕作耒耜。”〔4〕“倕,#-666nn;农之臣也。”〔5〕
《吕氏春秋》曰〔6〕:“耜博六寸。”〔7〕
《尔雅》曰:“斪谓之定。”〔8〕犍为舍#-666aa;曰〔9〕:“斪
,锄也,名定。”
《纂文》曰〔10〕:“养苗之道,锄不如耨,耨不如铲。铲柄长二尺,刃广二寸,以刬地除草。”〔11〕
许慎《说文》曰:“耒,手耕曲木也。”“耜,耒端木也。”“,斫也,齐谓之镃基〔12〕。一曰,斤柄性自曲者也。”“田,陈也,树谷曰田,象四口,十,阡陌之制也。”“耕,犁也。从耒,井声。一曰,古者井田。”〔13〕刘熙《释名》曰〔14〕:“田,填也,五谷填满其中。”“犁,利也,利则发土绝草根。”“耨,似锄,妪耨禾也。”“
,诛也,主以诛锄物根株也。”〔15〕
【注释】
〔1〕《周书》: 也叫《逸周书》,是记载周代史事的先秦古书。今传本并非完秩,本条不见于今本,当是佚文。《太平御览》(简称《御览》)卷七八“炎帝神农氏”及卷八四〇“粟”均有引到,文句基本相同。
〔2〕耨(·任地》:“耨,柄尺,此其度也。”柄长只有一尺,操作时只能俯身或蹲着单手使用,就是《释名·释用器》说的“妪耨禾也”(“妪”通“伛”,曲背弯腰)。《说文》:“,立薅斫也。”“
”即“锄”字,才是立着薅草的长柄锄。
〔3〕《世本》: 已佚。《汉书·艺文志》著录有《世本》十五篇,注云:“古史官记黄帝以来讫春秋时诸侯大夫。”(后#-666aa;增补至汉)有《帝系》、《氏姓》、《居》、《作》等篇。本条出《作篇》。原书宋代亡佚。清#-666aa;有多种辑佚本。
〔4〕南宋罗泌《路史·余论》引《世本》同《要术》(“倕”作“垂”)。
〔5〕此为东汉末宋衷的注。倕(chuí),相传是古代的巧匠。
〔6〕《吕氏春秋》: 战国末秦相吕不韦(?—前235)集#-666ff;门客编写,内容以儒、道思想为主,兼及名、法、墨、农及阴阳家言。其中《上农》、《任地》、《辩土》、《审时》四篇是我国最早论述农学的专篇。有东汉#guoxue666-com;诱注本。
〔7〕《吕氏春秋·任地》所记是耜宽八寸,耨宽六寸,《要术》引作“耜博六寸”,疑有误。
〔8〕见《尔雅·释器》,文同。斪(qú),锄头一类的工具。
〔9〕犍为舍人: 汉武帝时人,《尔雅》的最早注释者,曾任犍为郡文学卒史,后内迁舍人(唐陆德明《经典释文叙录》),故又称犍为文学。或谓姓郭。其他不详。其注本已亡佚。
〔10〕《纂文》: 南朝宋何承天(370—447)撰,纂录杂记之作。书已佚失。
〔11〕本条《御览》卷八二三“耨”引到,脱讹颇多,不及《要术》完好。铲,短把狭刃的小手铲,比耨更狭小,用它俯身刬除苗间杂草时更方便。
〔12〕镃(zī)基: 古代的锄头。
〔13〕《要术》所引以上5条《说文》,与今本《说文》颇有差异。《说文》有“枱”无“耜”,“木”部:“枱,耒耑也。”即“耜”字。“”字所释云云,见于“木”部“
”字下,而“斤”部“
”字只是:“斫也。从斤,属声。”“田”字的“象四口”,《说文》作“象四囗”,“囗”即古“围”字。“耕”字的“一曰,古者井田”,徐锴本《说文》是“古者井田,故从井”。而“一曰”之说,与“耕”字不协,据唐释慧琳《一切经音义》卷四一“耕”字注引《说文》尚有“或作畊,古字也”一语,则异释的“古者井田”是对异写的“畊”字说的。古书流传至今,每多嬗变,《说文》亦然。
本篇未完,请继续下一节的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