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学666 » 《齐民要术》 > 黍穄第四 > 第2节

黍穄第四 第2节原文解释

黄塲(shāng): 即黄墒,指土壤中保有某种湿润程度和良好的结构而言。黄墒是北方至今还保留着的群众口语。其标准是: 土壤湿润适度,捏之成团,扔之散碎,手触之微有湿印和凉爽之感。《要术》和以后农书无不争取赶在黄墒时耕地、下种。但黄墒必须耕耙熟透才能保持。

“刈穄欲早”两句: 收割要穄早黍晚。启愉按: 穄(Panicum miliaceumvar.compaotum)是黍的变种,在某些生物学特性上二者是相同的,例如,#-666dd;蘖和#-666dd;枝的发生很迟,因此#-666dd;蘖穗和分枝穗的成熟晚于主茎穗;同一穗上,成熟也不一致,顶部成熟最早,中部次之,下部最迟;子实成熟后容易落粒,等等,二者相同。清初山东淄川(和贾思勰的家乡邻近)#-666aa;蒲松龄写的《农桑经》说:“刈宜早,黍稷(穄)过熟,遇风则落。”可见黍穄同样容易落粒。实际黍到穗子最下部的分枝逐渐失去绿色时,就该抓紧收割。贾氏所说黍子割早了米还没有成熟,似是黍子不容易落粒,可以等待成熟一致时收割,是否那时那地的黍的品种和现在不同,就不清楚了。

青喉: 指穄穗基部与茎秆相连的部分(喉)还保持绿色时,就该收割。 折头: 指黍穗向一侧弯曲下垂的时候,也该收割。下垂的过程是上下部籽粒逐渐成熟的过程,但不等于最下部的籽粒一齐成熟。

兜牟: 即兜鍪,战士头上戴的头盔。这里是作比喻。明王象晋《二如亭群芳谱·谷谱·黍》条:“刈后乘湿即打,则稃易脱,迟则稃着粒上,难脱。”黍穄如果不趁湿脱粒,干燥后颖壳粘在果皮上,不容易脱落,好像戴着头盔的样子,所以说兜牟多。

蒸而裛之: 即采用加热办法使热气透入穄粒,并密闭一定时间,使其气味颜色发生良好的变化。裛,指密闭着使湿热相郁。此法颇像浙江湖州一带的“蒸谷”,其特点是米粒全,碎米少,胀性大,有特殊的香气。但穄子闷闭后仍须晒干,才能贮藏,或者在囤中插入“谷盅”(气笼),以散去湿郁之气,否则必致发霉生虫变质。

这个糯性强弱和产量多少成反比的矛盾,现代科学也还不能解开。

【翻译】

种黍子、穄子的田,最好是新开荒的地,其次是前茬是大豆的地,最差是前茬是谷子的地。

地必须整治得熟。耕三遍为好。如果是春天夏天耕的地,下种之后,耢盖两遍为好。

一亩地,用四升种子。

三月上旬种是最好的时令,四月上旬是中等时令,五月上旬是最晚时令。夏天种黍子、穄子,与种(晚)谷子同时。不是夏天种的,大率看桑椹赤色时作为播种的物候。农谚说:“桑椹厘厘,种黍之时。” 土壤的燥湿,掌握在黄塲时下种。种完了,不要拖挞。又,常常记住十月、十一月、十二月“冻树”的日子,明年就在这一日种黍,万无一失。所谓“冻树”,是指冻霜凝结着封裹了树枝。假如今年是初三日冻树,明年就在初三日种黍;其余类推。十月冻树,明年宜于种早黍;十一月冻树,宜于种中黍;十二月冻树,宜于种晚黍。如果从十月到正月都出现冻树的,早黍晚黍都相宜。

苗长出和垄一样#guoxue666-com;时,就该耙耢。锄三遍为止。只锋,不要耩。耩晚了,苗容易折断。

收割穄子要早,黍子要晚。穄子割晚了,子实掉落就多;黍子割早了,米还没有成熟。农谚说:“穄子青喉,黍子折头。” 都要趁湿用磙压器具把子实压脱下来。堆积久了不脱粒,便会窝坏;干燥后才脱粒,“兜牟”就多。 穄子,脱粒下来随即蒸一遍,趁热密闭一定时间。不蒸过,难舂,米容易碎,到明年春天还会有像泥土样的臭气;蒸过的容易舂,米粒坚实,经过明年夏天还是香的。 黍子,脱粒下来应当晒干。湿着收藏就会闷坏。

黍子,黏的收成低。穄子,味道好的收成也低,而且难舂。

《杂阴阳书》曰:“黍‘生’于榆。六十日秀,秀后四十日成。黍生于巳,壮于酉,长于戌,老于亥,死于丑,恶于丙、午,忌于丑、寅、卯。穄,忌于未、寅。”

《孝经援#-666nn;契》云:“黑坟宜黍、麦。”

《尚书考灵曜》云:“夏,火星昏中,可以种黍、菽。 “火,东方苍龙之宿,四月昏,中在南方。菽,大豆也。””

《氾胜之书》曰:“黍者,暑也,种者必待暑。先夏至二十日,此时有雨,强土可种黍。 谚曰:“前十鸱张,后十羌襄,欲得黍,近我旁。”“我旁”,谓近夏至也,盖可以种晚黍也。一亩,三升。

“黍心未生,雨灌其心,心伤无实。

“黍心初生,畏天露。令两#-666aa;对持长索,搜去其露,日出乃止。

“凡种黍,覆土锄治,皆如禾法;欲疏于禾。”按: 疏黍虽科,而米黄,又多减及空;今穊,虽不科而米白,且均熟不减,更胜疏者。氾氏云:“欲疏于禾。”其义未闻。

崔氏曰:“四月蚕入簇,时雨降,可种黍、禾,谓之上时。

“夏至先后各二日,可种黍。

“虫食李者黍贵也。”

【注释】

鸱(chī)张: 嚣张。这里指苗长得旺盛。

以上三句注文,指明近夏至前可种晚黍,早黍则三月种,并不是夏天种的“以椹赤为候”,也不是必须“待暑”,与《氾书》不同,所以这是贾氏插注。

欲疏于禾: 指黍要比谷子种得稀些。启愉按: 黍的#-666dd;蘖力强,成熟先后拖拉。如果稀植,使得#-666dd;蘖和#-666dd;枝多,造成成熟不一致,自然产生很多的不饱满子实和空壳。密植可以抑制分蘖和分枝,养分和水分比较集中,成熟比较趋于一致,因而种子饱满,秕壳少。再者,黍子抽穗结实阶段很需要水分的供应,密植时能够较早地封闭地面,抑制地面水分的蒸发,土壤里保留有较多的水分。这样,黍粒可以得到比较充分的养分和水分的供给,种子就饱满,淀粉含量充实,米色也就白了。稀植的和这个相反,所以结果也相反。更有甚者,碰上干旱,养分和水分的供应满足不了摄取的需要,叶子还会和种子竞争有限的供应,种子竞争不过叶子,里面的养分还会倒流出去,甚至连原有的淀粉也会变成糖输送出去。这样,籽粒更不可能饱满,更不可能不发黄,从而出现多秕壳的恶果。大概古来习惯,直到氾氏当时黍还是疏于谷子的。但贾氏指出稀密的利弊是#-666ff;科学的,他的栽培法已前进了一步。

本篇未完,请继续下一节的阅读..

下一篇:粱秫第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