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稻第十一 第2节原文解释
⑩“皆米也”,各本相同,所记既均系秫稻,“米”上似脱“糯”字。
【翻译】
《尔雅》说:“稌,就是稻。”郭璞注解说:“沛国现在管稻叫作稌。”
《广志》说:“有虎掌稻、紫芒稻、赤芒稻、白米稻。南方有蝉鸣稻,七月成熟。有盖下白稻,正月种,五月收获;收获后,根茬上又长出稻孙,九月成熟。青芋稻,六月成熟;累子稻,白汉稻,七月成熟: 这三种稻,都又大又长,米粒长到半寸,出在益州。稉稻,有乌稉、黑、青函、白夏的名目。”
《说文》说:“,是茎秆紫色不黏的稻。”“稉,是稻属。”
《风土记》说:“(,)是紫茎的稻;稴,是青穗的稻: 米都是青白色的。”
《字林》说:“秜,稻今年死,明年又自然发生的叫‘秜’。”
(思勰)按: 现在有黄瓮稻、黄陆稻、青稗稻、豫章青稻、尾紫稻、青杖稻、飞蜻稻、赤甲稻、乌陵稻、大香稻、小香稻、白地稻;菰灰稻,一年两熟。有秫稻。秫稻米,又名糯米,习俗叫作“乱米”是不对的。有九(hé)秫、雉目秫、大黄秫、棠秫、马牙秫、长江秫、惠成秫、黄般秫、方满秫、虎皮秫、荟柰秫,都是(糯)米。
稻,无所缘,唯岁易为良。选地欲近上流。 地无良薄,水清则稻美也。
三月种者为上时,四月上旬为中时,中旬为下时。
先放水,十日后,曳陆轴十遍①。遍数唯多为良。 地既熟,净淘种子②,浮者不去③,秋则生稗。 渍经三宿,漉出,内草篅 市规反 中裛之④。复经三宿,芽生,长二#-666dd;,一亩三升掷。三日之中,令#-666aa;驱鸟。
稻苗长七八寸,陈草复起,以镰侵水芟之,草悉脓死。稻苗渐长,复须薅。 拔草曰薅。虎#guoxue666-com;切。 薅讫,决去水,曝根令坚。⑤量时水旱而溉之。将熟,又去水。
霜降获之。 早刈米青而不坚,晚刈零落而损收。
北土高原,本无陂泽。随逐隈曲而田者,二月,冰解地干,烧而耕之,仍即下水。十日,块既散液,持木斫平之⑥。纳种如前法。既生七八寸,拔而栽之。 既非岁易,草稗俱生,芟亦不死,故须栽而薅之。 溉灌,收刈,一如前法。
畦大小无定,须量地宜,取水均而已。
藏稻必须用箪。 此既水谷,窖埋得地气则烂败也。 若欲久居者,亦如劁麦法。
舂稻,必须冬时积日燥曝,一夜置霜露中,即舂。⑦若冬舂不干,即米青赤脉起⑧。不经霜,不燥曝,则米碎矣。
秫稻法,一切同。
【注释】
①陆轴: 即碌碡,见前图九。
②净淘种子: 把稻种淘干净。这是水选种子的最早记载。水选的原理是利用种子比重的不同,淘汰去比重小、浮在水面的秕粒、病虫粒、破粒和杂草种子,从而选出比重大、下沉的良好种粒。稗子是水稻的严重害草,茎叶又像稻,抽穗前不加细辨很容易被蒙混过关。《要术》没有提到苗期鉴别拔去稗草,似乎是在稻田中抽穗显眼时才给除去的。
③两宋本、明本均作“浮者去之”,与下句不协调;《辑要》引作“浮者不去”,意义明允,从之。
④内草篅(chuán)中裛之: 这是把浸涨了的稻种捂在草箩里催芽。《要术》种稻采用的是水直播法,时间在阴历三月,北方气温还比较低,出苗较慢,所以采取催芽播种法。捂在草箩里有了足够的空气,湿、温俱备,促使发芽迅速、整齐。催芽标准是二#-666dd;长,虽然长了点,如果稻田水温稳定不冷,也不妨。内,同纳。
⑤这是排水烤田的最早记载。没有讲到烤到什么程度,但从原文“曝根令坚”来衡量,已达到烤田的基本要求: 土壤经过烤晒使土温增#guoxue666-com;,加强养#-666dd;的#-666dd;解,促使根系下扎和萌发新根,控制了茎叶的生长和无效分蘖的发生,复水后稻株生长健壮坚强,不易倒伏。这些促控效应,《要术》直觉扼要地说成“曝根令坚”。
⑥木斫: 大型木槌。《王氏农书》认为就是耰,见前图三。下文稻苗移栽,是拔草栽在原田,不是先作秧田移栽。
⑦冬舂稻谷,很像后世江浙等地的“冬舂米”。春季稻谷休眠期已过,生命活动开始复苏,这时舂米容易碎,糠粞多,折耗大;冬舂则米粒坚实,不易碎,损耗少,所以多舂贮备作几个月的食用。《要术》还在晒干后受一夜霜露,只使稻壳沾湿,这样舂起来就容易出糠,舂得白,不易碎,又省力。舂稻,晒燥的米粒完整,潮的容易碎,但干狠了也容易碎。《要术》采用极干后使受夜露立即舂,确是两全的好办法。
⑧青赤脉起: 指冬舂的稻谷没有晒干,水分含量较高,舂成米后,在贮藏过程中容易引起自热霉变,被青赤霉菌所侵害。
本篇未完,请继续下一节的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