种瓜第十四 茄子附原文解释
《广雅》曰:“土芝,瓜也;其子谓之(力点反)。瓜有龙肝、虎掌、羊骹、兔头、
(音温)
(大真反)、狸头、白
、秋无余、缣瓜,瓜属也。”〔1〕
张孟阳《瓜赋》曰〔2〕:“羊骹、累错〔3〕,子、庐江。”
《广志》曰〔4〕:“瓜之所出,以辽东、庐江、敦煌之种为美。有乌瓜、缣瓜、狸头瓜、蜜筩瓜、女臂瓜、羊髓瓜。瓜州大瓜〔5〕,大如斛,出凉州。须、旧阳城御瓜〔6〕。有青登瓜,大如三升魁。有桂枝瓜,长二尺余。蜀地温良,瓜至冬熟。有春白瓜,细小,小瓣,宜藏〔7〕,正月种,三月成;有秋泉瓜,秋种,十月熟,形如羊角,色黄黑。”
《史记》曰:“召平者,故秦东陵侯。秦破,为布衣,家贫,种瓜于长安城东。瓜美,故世谓之‘东陵瓜’,从召平始。”〔8〕
《汉书·地理志》:“敦煌,古瓜州,地有美瓜。”〔9〕
王逸《瓜赋》曰〔10〕:“落疏之文〔11〕。”
《永嘉记》曰〔12〕:“永嘉美瓜〔13〕,八月熟,至十一月,肉青瓤赤,香甜清快,众瓜之胜。”
《广州记》曰〔14〕:“瓜,冬熟,号为‘金钗瓜’。”
《说文》曰〔15〕:“,小瓜,瓞也。”
陆机《瓜赋》曰〔16〕“栝楼、定桃,黄、白摶;金钗、蜜筩,小青、大斑;玄骭、素腕,狸首、虎蹯。东陵出于秦谷,桂髓起于巫山”也。〔17〕
【注释】
〔1〕见《广雅·释草》,“土芝”作“水芝”,又多“桂支、蜜筩”二种,其他也有异文。“”,《要术》各本均误,据《广雅》改正。“大真反”,各本或作“大豆反”,或作“大具反”,均形似致误,《广雅》隋曹宪音注作“徒昆”切,与“大真”同切,故改为“大真”。
〔2〕张孟阳:名载,西晋文学家,官至中书侍郎,《晋书》有传。原有《张载集》,已亡佚。《瓜赋》,《类聚》卷八七“瓜”、《御览》卷九七八及清王念孙《广雅疏证》均引有张载《瓜赋》,内容均较详。
〔3〕“羊骹”,细长,恐非甜瓜。所谓“累错”,也许指瓜皮上有网纹交错。
〔4〕《初学记》卷二八“瓜”及《类聚》卷八七、《御览》卷九七八均引有《广志》,多有异文。“须”,三书所引均无此二字。“
”即“厌”字,古县有“厌次”,在今山东惠民东,“须”未知是否是“次”字之误。
〔5〕敦煌出美瓜,古名瓜州。下文说产自甘肃凉州(今武威),则是从敦煌传进的。
〔6〕旧阳城: 秦和汉均置有阳城县,都在今河南境内,入晋均废,故以“旧”名。
〔7〕藏瓜,有鲜藏、干藏、腌藏、酱藏、蜜藏等法。
〔8〕见《史记·萧相国世家》。“从召平始”,作“从召平以为名也”,较胜。
〔9〕见《汉书·地理志下》。颜师古注说:“其地今犹出大瓜,长者狐入瓜中食之,首尾不出。”
〔10〕王逸: 东汉文学家,汉顺帝时官侍中。曾给《楚辞》作注,颇为后世所重视。《隋书》及新旧《唐书》经籍志均著录有《王逸集》,今已佚。所引《瓜赋》,类书未见。
〔11〕落疏: 指瓜皮上的条纹稀疏开朗,即卷一〇“余甘(四六)”引《异物志》所谓“理(纹理)如定陶瓜”。定陶,今山东定陶。
〔12〕《永嘉记》: 《御览》引用书目中列有郑缉之《永嘉记》,《初学记》所引题名相同。《隋书·经籍志》不著录,但另著录有“《孝子传》十卷,宋员外郎郑缉之撰”,则郑为南朝宋时#-666aa;,其他不详。南朝宋刘义庆(·武#-666ii;部八》题名,《东阳记》亦郑缉之所撰。书均亡佚。永嘉郡治在今浙江温州。
本篇未完,请继续下一节的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