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学666 » 《齐民要术》 > 种梅杏第三十六 杏李麨附出

种梅杏第三十六 杏李麨附出原文解释

《尔雅》曰:“梅,柟也。”“时,英梅也。”郭璞注曰:“梅,似杏,实醋。”“英梅,未闻。”

《广志》曰:“蜀名梅为‘生僻字_古文自编29849号’,大如雁子。梅杏皆可以为油、脯。黄梅以熟生僻字_古文自编29849号作之。”

《诗义疏》云:“梅,杏类也;树及叶皆如杏而黑耳。实赤于杏而醋,亦可生噉也。煮而曝干为生僻字_古文自编29850号,置羹、臛、齑中。又可含以香口。亦蜜藏而食。”

《西京杂记》曰:“侯梅,朱梅,同心梅,紫蒂梅,燕脂梅,丽枝梅。”

按: 梅花早而白,杏花晚而红;梅实小而酸,核有细文,杏实大而甜,核无文采。白梅任调食及齑,杏则不任此用。世#-666aa;或不能辨,言梅、杏为一物,失之远矣。

《广志》曰:“荣阳有白杏,邺中有赤杏,有黄杏,有柰杏。”

《西京杂记》曰:“文杏,材有文彩。蓬莱杏,东海都尉于台献,一株花杂五色,云是仙#-666aa;所食杏也。”

【注释】

引文见《尔雅·释木》,均无“也”字。柟(nán),即楠字,是樟科的楠木(Phoebe zhennan),别名“梅”,但不是蔷薇科的梅(Prunus mume)。

今本郭璞注“英梅”是“雀梅”,跟《要术》引作“未闻”不同,可注意。雀梅即郁李(Prunus japonica)。

生僻字_古文自编29850号”,字书没有此字,《御览》卷九七〇引《诗义疏》及《初学记》卷二六引《毛诗草木疏》均作“蘇”。《永乐大典》卷二八〇八“梅”字下引《要术》亦作“蘇”。清末吾点疑是“生僻字_古文自编29849号”字之误,左边的“木”错成“禾”,右边的“尞”错成“昔”,又左右倒错了变成“生僻字_古文自编29850号”。“蘇”也是由右边错成“魚”而倒错。按:“生僻字_古文自编29849号”,《说文》:“干梅之属。”《周礼·天官·笾#-666aa;》有“干生僻字_古文自编29849号”。这里正是“煮而曝干”,应是“生僻字_古文自编29849号”字之误。郝懿行《尔雅义疏》引《要术》转引《诗义疏》作“腊”,则是根据《初学记》卷二八引《诗义疏》作“腊”来的。

《西京杂记》记载是“梅七”,《要术》少一种,名称也有不同。

贾思勰对植物种类的鉴别,有#-666ll;到的正确见解。梅和杏不容易#-666dd;辨,古人往往混为一物,就是现在也常有人混淆。贾氏就形态、性状等方面予以辨别,指出花色、花期、果味、用途等方面二者不同,特别是核外形的差异,尤为正确。他说,梅的核上有细纹,杏核则无“文采”。按: 杏核核面平滑无纹,没有斑孔,是杏在植物#-666dd;类上的重要特征,也给贾氏抓住了。他的这种细心观察精#-666nn;值得称道。

《御览》卷九六八“杏”引《广志》无“黄杏”,余同。“荣阳”,应是“荥阳”之误。《王氏农书·百谷谱六·梅杏》引《广志》作“荥阳”。

“东海都尉于台”,《御览》卷九六八引《西京杂记》同,但今本《西京杂记》作“东郭都尉干吉”,则东郭干吉是人名,有不同,但今本可能是错的。都尉,郡的#guoxue666-com;级武官。东海,汉时东海郡,郡治在今山东郯城北。

【翻译】

《尔雅》说:“梅,就是柟。”“时,是英梅。”郭璞注解说:“梅,像杏子,果实酸。”“英梅,未闻。”

《广志》说:“蜀#-666aa;把梅称为‘生僻字_古文自编29851号’(lǎo),有雁蛋那么大。梅杏都可以作‘果油’和果脯。黄梅用熟生僻字_古文自编29851号作成。”

《诗义疏》说:“梅是杏一类的;树和叶子都像杏,不过颜色黑些。果实比杏子红,味道酸,也可以生吃。煮过晒干成为(生僻字_古文自编29851号),可以加在鱼肉菜肴中调味,也可以作成调味的齑菜。又可以含在口里使口气变香。还可以用蜜腌渍着吃。”

本篇未完,请继续下一节的阅读..

下一篇:插梨第三十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