插梨第三十七原文解释
《广志》曰〔1〕:“洛阳北邙张公夏梨〔2〕,海内唯有一树〔3〕。常山真定〔4〕,山阳钜野〔5〕,梁国睢阳〔6〕,齐国临菑〔7〕,钜鹿〔8〕,并出梨。上#-666bb;楟梨〔9〕,小而加甘。广都梨〔10〕—又云钜鹿豪梨—重六斤〔11〕,数#-666aa;#-666dd;食之。新丰箭谷梨〔12〕,弘农、京兆、右扶风郡界诸谷中梨〔13〕,多供御。阳城秋梨、夏梨〔14〕。”
《三秦记》曰〔15〕:“汉武果园,一名‘御宿’,有大梨如五升,落地即破。取者以布囊盛之,名曰‘含消梨’。”〔16〕
《荆州土地记》曰:“江陵有名梨。”
《永嘉记》曰〔17〕:“青田村民家有一梨树〔18〕,名曰‘官梨’,子大一围五寸〔19〕,常以供献,名曰‘御梨’。梨实落地即融释。”
《西京杂记》曰:“紫梨;芳梨,实小;青梨,实大;大谷梨;细叶梨;紫条梨;瀚海梨,出瀚海地,耐寒不枯;东王梨,出海中。”〔20〕
别有朐山梨;张公大谷梨,或作“糜雀梨”也。〔21〕
【注释】
〔1〕《御览》卷九六九“梨”引《广志》多有异文,《初学记》卷二八所引,略同《御览》,《类聚》卷八六所引,极简,有误字。“豪梨”,《御览》作“膏梨”,《初学记》作“稾梨”,“豪”有“大”义,据“重六斤”,二书均形近致误。又《文选卷一六·潘岳〈闲居赋〉》李善注引《广志》“张公夏梨”下有“甚甘”二字。
〔2〕北邙: 即北邙山,在今河南洛阳北。
〔3〕海内: 犹言“国内”。
〔4〕常山: 郡名,治真定县,故城在今河北正定南。
〔5〕山阳: 郡名,属县有钜野,故城在今山东巨野南。
〔6〕梁国: 见《晋书·地理志》,属县有睢阳,故城在今河南商丘南。
〔7〕临菑: 即临淄,《晋书·地理志》有齐国,属县有临淄,即今山东临淄区。
〔8〕钜鹿: 《晋书·地理志》有钜鹿国,辖钜鹿县,在今河北平乡。
〔9〕上#-666bb;: 郡名,有今山西东南隅地区。 楟(tíng)梨: 山梨。
〔10〕广都: 县名,属于蜀郡,故治在今四川双流。
〔11〕重六斤: 约#-666ff;今3斤。今四川苍溪的苍溪梨,平均果重2斤,大的达3斤,山西万荣的金梨还要大,大的可达4斤。
〔12〕新丰: 县名,故治在今陕西临潼东。
〔13〕弘农: 郡名,郡治在今河南灵宝南。 京兆: 郡名,郡治在今陕西长安西北。 右扶风郡: 汉右扶风地,三国魏改扶风郡,晋因之,故治在今陕西泾阳西北。“右”,金抄作“左”,他本作“又”,均误。按: 汉三辅只有右扶风、左冯翊,《广志》沿称其旧名(右扶风亦称“右辅”,唐李商隐《行次西郊》诗尚有“右辅地畴薄,斯民尝苦贫”之句),《御览》卷九六九及《王氏农书·百谷谱六·梨》引《广志》均作“右”,是。
〔14〕阳城: 这里可能指古阳城县,在今河南登封。
〔15〕《三秦记》: 《隋书·经籍志》不著录,时代撰#-666aa;不详(仅类书引作辛氏《三秦记》),书已佚。据各书所引,似为记秦地风土及秦汉旧闻佚事之书。汉时五升,约#-666ff;今1升。
〔16〕《类聚》卷八六、《初学记》卷二八、《御览》卷九六九均引有《三秦记》(后二书题为“辛氏《三秦记》”)此条,以《类聚》所引较佳:“汉武帝园,一名樊川,一名御宿,有大梨,如五升瓶,落地即破。其主取者,以布囊承之,名‘含消梨’。”《要术》“盛”,似宜作“承”,“瓶”亦宜有。
〔17〕《永嘉记》: 《隋书·经籍志》不著录,类书有引作郑缉之《永嘉记》,又引作《永嘉郡记》。郑缉之是刘宋时#-666aa;。原书已佚。永嘉郡郡治在永宁,在今浙江温州。各本落“曰”字,据张步瀛校加。《类聚》卷八六、《初学记》卷二八、《御览》卷九六九均引有《永嘉记》此条,前二书简略,《御览》特详,“子大一围五寸”下是:“树老,今不复作子。此中梨子佳,甘美少比。实大出一围,恒以供献,名曰御梨。吏司守视,土人有未知味者。梨实落至地即融释。”
〔18〕青田: 山名,在今浙江青田西北。青田县始置于唐。
〔19〕一围五寸:“一围”是度量物件粗细的名称,约为一尺,宋王得臣《麈史·辨误》:“围则尺也。”即两手拇指食指所围#-666ff;一环的约数。一围五寸是说梨大周围有一尺又五寸。魏晋一尺五寸约合今一尺多点,这样大的梨算是大梨,但也并不稀奇,浙东的“散花梨”就有,而青田正属浙东。或以一围作一周解释,译成“很大,周围有五寸”,五寸合今尺才三寸五六#-666dd;,那就太小了,与“很大”大相径庭。
〔20〕《西京杂记》记载“梨十”,《要术》所引少“缥叶梨,金叶梨”二种,次序亦异。瀚海,通常指北方大沙漠。
本篇未完,请继续下一节的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