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学666 » 《齐民要术》 > 种栗第三十八 > 第2节

种栗第三十八 第2节原文解释

“藏生栗法”仍是《食经》文,《四时纂要·九月》引《食经》正有沙藏栗法,《王氏农书·百谷谱七·栗》也引作《食经》文。

“晒细沙可燥”,仅金抄如文,他本讹脱殊甚。“可”是“好”、“#-666ff;适”的意思,意即沙晒到#-666ff;适、恰好的程度。这是沙藏保鲜法,沙不要求晒到极燥,北宋寇宗奭《本草衍义》卷一八“栗”说:“栗欲干,莫如曝;欲生收,莫如润沙中藏,至春末夏初,尚如初收摘。”《要术》、《食经》都进一步催芽,《要术》讲埋在“湿土中”,《食经》讲埋在有合适湿度的细沙中,其理相同。《食经》有它自己的习用语,“可”即其一例,贾氏则常用“好”字,如“好溜”、“好熟”等等。“可”不是错字,《王氏农书》改为“令”,晒使燥,却错了。

明抄等作“二月”,金抄等作“五月”。这是催芽播种,汉魏六朝的“后年”常指后一年,即明年,据上文“至春二月,悉芽生,出而种之”,故从明抄。

【翻译】

栗树要种,不能栽。栽的虽然也能成活,但不久便会死掉。

栗子成熟自总苞开裂自然脱落,就(拾取来)放在屋里用湿土埋着。必须埋得深些,不要让它冻坏。如果从远地取种的,要用皮袋盛着带回来。栗子停搁着两天以上,以及遇上风和太阳晒,便不能发芽了。 到来春二月间,都已发了芽,就拿出来种下。

已经长出的苗株,几年之内都不能(让#-666aa;畜)碰撞它。凡属新栽的树,都不能碰撞,栗树尤其如此。 三年之内,每到十月,常常要用草包裹着,到明年二月解掉。不裹便会冻死。

《大戴礼·夏小正》说:“八月,栗子自总苞中自己脱落下来,然后才拾取,所以不(像枣子那样)说要打落。”

《食经》藏干栗的方法:“拿秸秆灰(用热水)淋取灰汁,浸泡栗子。再捞出来,在太阳底下晒,晒到栗肉完全干燥,可以不怕虫害,而且还能保存到明年春天到夏天。”

保藏鲜栗的方法:“把栗子放入容器里;拿细沙晒到#-666ff;适的程度,(和入栗子里,)再用盆子覆盖在容器口上。到明年二月里,都发芽了,而不生虫。”

〔1〕

《周官》注曰:“榛,似栗而小。”〔2〕

《说文》曰:“榛,似梓〔3〕,实如小栗。”

《卫诗》曰:“山有蓁。”〔4〕《诗义疏》云〔5〕:“蓁,栗属。或从木。有两种: 其一种,大小枝叶皆如栗,其子形似杼子〔6〕,味亦如栗,所谓‘树之榛栗’者。其一种,枝茎如木蓼〔7〕,叶如牛李色〔8〕,生#guoxue666-com;丈余;其核中悉如李,生作胡桃味,膏烛又美〔9〕,亦可食噉。渔阳、辽、代、上#-666bb;皆饶〔10〕。其枝

茎生樵、爇烛〔11〕,明而无烟。”

栽种与栗同。

【注释】

〔1〕榛: 桦木科的榛(Corylus heterophylla)。果实为小坚果,像橡子,可食用,亦可榨油。但栗为山毛榉科,《诗义疏》说榛属于栗一类,古#-666aa;因某些相似而混淆,不足为怪。

〔2〕这是《周礼·天官·笾#-666aa;》的郑玄注文,非《周礼》本文,原无“注”字,殿本《辑要》引有,据加。

〔3〕“榛”,古亦作“生僻字_古文自编29855号”,《说文》“生僻字_古文自编29855号生僻字_古文自编29855号实如小栗。从木,辛声。”没有“似梓”的说法。但“生僻字_古文自编29855号”字横写就变成了“梓”,“从木辛”也可以讹#-666ff;为“似梓”。

〔4〕见《诗经·邶风·简兮》,“蓁”作“榛”。邶风、鄘风可泛称为“卫诗”。

〔5〕《御览》卷九七三“榛”引《诗义疏》与《要术》相同而稍简;又引有“陆机《毛诗疏义》”,则内容大不相同。《诗经·简兮》孔颖达疏引陆机《疏》,亦与《诗义疏》大异。《御览》二书并引,其自为二书甚明,陆机的《毛诗草木鸟兽虫鱼疏》绝不是佚名的《诗义疏》。而清儒总认为后者就是前者,段玉裁谓“贾氏引《草木虫鱼疏》,皆谓之《诗义疏》”,说得很确定。今#-666aa;亦多承袭其说。胡立初批评为“昧于考索”,试就二书所记细作对比,亦属确评。又,“树之榛栗”是《诗经·鄘风·定之方中》的一句。“悉如李”疑应作“悉如栗”,承上文“牛李”误书。

〔6〕杼子: 也叫橡子,即山毛榉科麻栎(Quercus acutissima)的果实。别名有栩、柞、栎。西晋崔豹《古今注》:“杼实曰橡。”

〔7〕木蓼: 未详。

〔8〕牛李: 鼠李科的鼠李(Rhamnus davurica)。

〔9〕膏烛: 将苇、麻茎、松木片之类缠扎成束,灌以植物或动物性油脂,或掺以植物种子等含油脂的耐燃物质,作成火炬式的“烛”,古称“膏烛”,也叫“庭燎”。

本篇未完,请继续下一节的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