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学666 » 《齐民要术》 > 种桑、柘第四十五 养蚕附

种桑、柘第四十五 养蚕附原文解释

《尔雅》曰:“桑,辨有葚,栀。”注云:“辨,半也。”“女桑,桋桑。”注曰:“今俗呼桑树小而条长者为女桑树也。”“生僻字_古文自编29867号桑,山桑。”注云:“似桑。材中为弓及车辕。”

《搜#-666nn;记》曰:“太古时,有#-666aa;远征。家有一女,并马一匹。女思父,乃戏马云:‘能为我迎父,吾将嫁于汝。’马绝韁而去,至父所。父疑家中有故,乘之而还。马后见女,辄怒而奋击。父怪之,密问女。女具以告父。父射马,杀,晒皮于庭。女至皮所,以足蹙之曰:‘尔马,而欲#-666aa;为妇,自取屠剥,如何?’言未竟,皮蹶然起,卷女而行。后于大树枝间,得女及皮,尽化为蚕,绩于树上。世谓蚕为‘女儿’,古之遗言也。因名其树为‘桑’,桑言丧也。”

今世有荆桑、地桑之名

【注释】

引文见《尔雅·释木》,文同。注都是郭璞注。

辨,半也: 辨是一半的意思。这可以有两种解释。按: 桑树通常雌雄异株,则一半有椹可以指雌雄异株的桑,别名为“栀”。但桑树也偶有雌雄同株的,则一株中只有雌花结果,也可以说一半有椹,那么,雌雄同株的桑,才另名为“栀”。似以后者较通顺,因为它不是通常的,所以有“栀”的异名。

似桑: 这就不是桑。现代字书有解释生僻字_古文自编29867号桑是山毛榉科的柞树的,今#-666aa;也有这样认为的;又有解释是桑科的柘树的。总之,生僻字_古文自编29867号桑不是桑,有可能是柞树。

今本《搜#-666nn;记》都是后人辑集成书,颇见糅杂。《丛书集成》本《搜#-666nn;记》二十卷,据《秘册汇函》本排印,此条在卷一四,词句多有增饰。《御览》卷八二五“蚕”引《搜神记》,文句基本同《要术》。

蹶(guì)然: 急遽貌。

金抄、劳季言校宋本及明清刻本均作“地桑”;明抄作“虵桑”,院刻《吉石盦》影印本同,但日人小岛尚质影写本院刻却作“地桑”。

【翻译】

《尔雅》说:“桑树,辨有葚的,叫作栀。”(郭璞)注解说:“辨是一半的意思。”又,“女桑,就是桋(yí)桑。”注解说:“现在俗习上把树型低矮而枝条长的桑树叫作女桑树。”又,“生僻字_古文自编29868号(yǎn)桑,就是山桑。”注解说:“像桑,木材可以制弓和车辕。”

《搜#-666nn;记》说:“远古时代,有一#-666aa;离家远行。家里只有个女儿,还有一匹马。女儿想念父亲,对马开玩笑说:‘你能替我把父亲接回来,我就嫁给你。’马便挣断韁绳跑去,到了父亲那里。父亲(见到了马,)疑心家里出了事,便骑着它回到家里。到家之后,马一见到女儿,就发怒狠踢。父亲觉得奇怪,私下问女儿,女儿把事情经过告诉了父亲。父亲把马射死,剥下皮来晒在院子里。女儿走到马皮旁边,用脚踢皮说:‘你是马呀,却想要#-666aa;来作妻子,现在杀死剥皮,不是自作自受吗?还有什么话说!’话还没有说完,皮很快跃起,把女儿卷着走了。后来在大树的树枝中间,找到了女儿和马皮,都变成了蚕,在树上吐丝绩茧。因此,世#-666aa;把蚕叫作‘女儿’,就是这古代留下来的遗说。因而也就叫那棵树为‘桑’,桑就是‘丧’的意思。”

现在有荆桑、地桑的名目。

桑椹熟时,收黑鲁椹〔1〕,黄鲁桑,不耐久。谚曰:“鲁桑百,丰绵帛。”言其桑好,#-666ii;省用多。 即日以水淘取子,晒燥〔2〕,仍畦种。 治畦下水,一如葵法。 常薅令净。

明年正月,移而栽之。 仲春、季春亦得。 率五尺一根。 未用耕故。凡栽桑不得者,无他故,正为犁拨耳。是以须穊,不用稀;稀通耕犁者,必难慎,率多死矣;且穊则长疾。大都种椹长迟,不如压枝之速。无栽者,乃种椹也。 其下常生僻字_古文自编29691号掘种菉豆、小豆。 二豆良美,润泽益桑〔3〕。 栽后二年,慎勿采、沐。 小采者,长倍迟。

大如臂许,正月中移之, 亦不须髡。 率十步一树。 阴相接者,则妨禾豆。 行欲小掎角,不用正相当〔4〕。相当者则妨犁。

须取栽者,正月、二月中,以钩弋压下枝,令着地;条叶生#guoxue666-com;数寸,仍以燥土壅之。 土湿则烂。 明年正月中,截取而种之〔5〕。住宅上及园畔者,固宜即定;其田中种者,亦如种椹法,先穊种二三年,然后更移之。

凡耕桑田,不用近树。 伤桑、破犁,所谓两失。 其犁不着处,生僻字_古文自编29691号地令起,斫去浮根,以蚕矢粪之。 去浮根,不妨耧犁,令树肥茂也。

本篇未完,请继续下一节的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