种红蓝花、栀子第五十二 第2节原文解释
#-666ff;香泽法: 好清酒以浸香: 夏用冷酒,春秋温酒令暖,冬则小热。 鸡舌香, 俗人以其似丁子,故为“丁子香”也〔5〕。 藿香,苜蓿,泽兰香〔6〕,凡四种,以新绵裹而浸之〔7〕。夏一宿,春秋再宿,冬三宿。 用胡麻油两分,猪脂一分,内铜铛中,即以浸香酒和之,煎数沸后,便缓火微煎,然后下所浸香煎。缓火至暮,水尽沸定,乃熟。 以火头内泽中作声者,水未尽;有烟出,无声者,水尽也。 泽欲熟时,下少许青蒿以发色。以绵幕铛觜、瓶口,泻着瓶中。
#-666ff;面脂法: 用牛髓。 牛髓少者,用牛脂和之。若无髓,空用脂亦得也。 温酒浸丁香、藿香二种。 浸法如煎泽方。 煎法一同#-666ff;泽,亦着青蒿以发色。绵滤着瓷、漆盏中令凝。若作唇脂者,以熟朱和之,青油裹之〔8〕。
其冒霜雪远行者,常啮蒜令破,以揩唇,既不劈裂,又令辟恶。 小儿面患皴者〔9〕,夜烧梨令熟,以糠汤洗面讫,以暖梨汁涂之,令不皴。赤蓬染布〔10〕,嚼以涂面,亦不皴也。
合手药法: 取猪一具〔11〕,摘去其脂。 合蒿叶于好酒中痛挼,使汁甚滑。白桃人二七枚, 去黄皮,研碎,酒解,取其汁。 以绵裹丁香、藿香、甘松香、橘核十颗〔12〕,打碎。 着
汁中,仍浸置勿出 — 瓷瓶贮之。夜煮细糠汤净洗面,拭干,以药涂之,令手软滑,冬不皴。
【注释】
〔1〕红花除含有红花红色素外,并含有红花黄色素,黄色素大大多于红色素。明末宋应星《天工开物》卷三:“红花 ……黄汁净尽,而真红乃现。”所以必须褪去黄色素,然后才能作为红色染料。《要术》的褪黄法是第一道用清水淘洗,绞去一部#-666dd;黄色素,第二道进一步用酸浆水淘洗,利用有机酸使黄色素#-666dd;解出而绞去之。但这样使#-666aa;产生疑窦,是不是红色素也会被褪去;但是不会的,参看注释〔3〕。杀,读作shài。
〔2〕落藜: 藜科地肤(Kochia scoparia)的别名,也叫“落帚”、“扫帚菜”,其茎枝可作扫帚。 藜藋(diào): 即藜科的藜(Chenopodium album),藜有所谓“灰藋”、“蔏藋”、“蒴藋”等的别名。
〔3〕杀花: 褪下花的红色。“杀”是褪掉、除去之意;红花黄色素褪去不要,这里是褪下红色素,却是要的。“花”指已经褪去黄色素的干后散收着的花,再拿来褪取红色作胭脂用,非指新摘的红花再来“杀”去黄色。启愉按: 鲜红花用水和酸浆淘洗褪去黄色素,是不是红色素也会同时被褪去?这个疑问,恐怕读者们都会有的。通过本条胭脂法的记载,可以明确告诉大家,请放心,不会的。物质由于其内部理化结构、性质等的不同,对某种溶液的反应也不同。黄色素溶解于酸溶液,可以被它溶解而除去;红色素不溶解于酸溶液,所以不会被溶解去,而溶解于碱溶液,所以能通过碱性溶液#-666dd;解取得。我们知道,草木灰中含有较#guoxue666-com;的钾,呈碱性,贾氏正是从经验上利用这一特性溶取红色素的。这是我个#-666aa;的推理解释,没有经过化学实验,但我认为这样理解是重要的。
〔4〕瀋(shěn): 汁液。
〔5〕鸡舌香: 桃金娘科的丁香(Syzygium aromaticum)。作香料或入药,其近成熟的果实名为“鸡舌香”,又名“母丁香”;其花蕾别名“丁香”。原注“故为‘丁子香’也”中的“为”字,各本同,通“谓”,但在《要术》中无第二例,仍疑原作“谓”,后#-666aa;同音写错作“为”。
〔6〕藿香: 唇形科的藿香(Agastache rugosus),多年生芳香草本。 苜蓿: 即所谓“苜蓿香”,古时多用以配制香料,如唐王焘《外台秘要》卷三二及《千金翼方》等都有记载,非指豆科的苜蓿,但未详是何种植物。 泽兰: 菊科的泽兰(Eupatorium japonicum),多年生草本,茎、叶含芳香油。
〔7〕植物性芳香油溶解于乙醇,不溶解于水。此法用乙醇稀溶液(清酒)浸出植物性芳香油溶液,然后过渡到非干性油脂中,再蒸发去水分,制成润发香油(“香泽”)。其中用淬火的方法测试水分是否干尽,很是细致#-666ff;理。同样的方法用于固态的动物性油脂,则成润面香脂(“面脂”)。
〔8〕“青油”,各本同。今俗名桕子油为“青油”,在《要术》不可能有,而且是干性油,不能用于唇脂。金抄“青”字空白一格,则究竟是否“青油”,尚未可必,但无从推测是什么油。
〔9〕皴(cūn): 皮肤因风吹或受冻而干裂。
〔10〕“赤蓬”,两宋本等如文,湖湘本等作“赤连”,都不可解。所谓“染布”,指将这种植物的润滑性液汁浸染在布上,准备随时嚼汁涂面防皴。《四时纂要·五月》“燕脂法”是将红花先染在布上,要用时再用灰汁褪出布上的红汁来作胭脂。这和“赤蓬染布,嚼以涂面”的方法相类似,但“赤蓬”未详是何种植物,也许有错字。
〔11〕猪(yí): 《本草纲目》卷五〇“豕”:“
……一名肾脂,生两肾中间,似脂非脂,似肉非肉。”并载有用猪
浸酒防皴方。此字新旧《辞源》、《辞海》均未收,但均收有“胰子”条目,说是旧时妇女用猪胰浸酒涂手面可以防皴,因相承称肥皂为“胰子”。这是承宋代字书《类篇》“
,亦作胰”之误。启愉按: 猪胰位于胃下,贴在腹后壁上,呈带状,红紫色,俗名“尺”;
位于两肾中间,呈椭圆状,黄白色,多润滑液汁: 二者绝非一物。猪
浸酒防皴,农村妇女类能道之,有的地方讹称“猪衣”;用猪胰防皴,则有未详。
本篇未完,请继续下一节的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