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和齑 初稽反 第七十三 第2节原文解释
熟栗子黄肉: 谚语说:“金色的齑,玉色的脍。”橘皮(固然是黄色的),但多了味道不好,所以要加上栗子黄肉,是取它的金黄色,同时又增添了甜味。五升齑,用十颗栗子。要用黄色柔软的,硬而黑色的(已经坏了),不#-666ff;用。
粳米饭: 脍中用的齑必须浓而多,所以谚语说:“加倍地搁齑。”大蒜多了味道太辣,所以要加些饭进去,这样齑就甜美。五升齑,加进大约像鸡蛋大的一团饭。
先把白梅、生姜、橘皮捣成碎末,拿出来盛在另外的容器里。次后将栗子肉和饭捣熟;再渐渐地#-666dd;次放下生蒜,生蒜不是一下子可以捣熟的,所以该#-666dd;几次渐渐放下。生蒜不容易捣熟,所以该先放下先捣。 将它捣熟;再次放入焯过的半熟大蒜再捣。齑捣熟了,下盐再舂,舂到起泡沫。然后又下白梅、生姜、橘皮碎末再舂,舂到调和均匀。再放进醋调味。白梅、生姜、橘皮假如不先捣,就不会熟;如果不另外盛着而混在一起捣,原味会被大蒜克杀掉,再也没有香气,所以该在齑快熟的时候放下去。醋必须用好醋,用坏醋齑会发苦。几年陈酿着的大醋很酽酸的,要先用水调稀到#-666ff;适,然后放下去。千万不要在齑里搁进生水,那齑就会变辣而且苦。纯粹放进大醋,不用水调稀,太酸,齑同样是不美的。
上面的方法,只是食脍用的齑的作法。其余食品的齑,可以作薄些,不要求浓厚。
作脍的鱼,去掉头尾后,鱼肉有一尺长的第一好;太大的皮厚骨硬,不好吃,只可以作鲊鱼。切脍的#-666aa;,尽管切完了,也不许洗手,洗手会使脍变湿;要等脍吃完之后,才能洗手。洗手会使脍变湿,各种事物有自然相克的现象,这也和“在家里烧黍穰会使地里的瓠死去”的情况相似,道理是难以说明的。
《食经》曰:“冬日橘蒜齑,夏日白梅蒜齑。肉脍不用梅。”
作芥子酱法①: 先曝芥子令干;湿则用不密也②。净淘沙,研令极熟。多作者,可碓捣,下绢筛,然后水和,更研之也。令悉着盆③,合着扫帚上少时④,杀其苦气—多停则令无复辛味矣,不停则太辛苦。抟作丸,大如李,或饼子,任在#-666aa;意也。复曝干。然后盛以绢囊,沉之于美酱中,须则取食。
其为齑者,初杀讫,即下美酢解之。
《食经》作芥酱法:“熟捣芥子,细筛取屑,着瓯里,蟹眼汤洗之。澄去上清,后洗之⑤。如此三过,而去其苦。微火上搅之,少熇⑥,覆瓯瓦上,以灰围瓯边。一宿即成。以薄酢解,厚薄任意。”
崔寔曰:“八月,收韭菁,作捣齑。”
【注释】
①“芥子酱法”是另一项目,虽在《食经》文后,仍是《要术》本文。
②“用不密”,不可解,当有脱误。或谓是“研不熟”之误,但下文有水淘后研及加水研,恐未必。或者是“用不佳”之误?存疑,待进一步查证。
③盆: 指研盆。按: 研磨工具的承研底件有钵形的,盆形的,盘形的,以及平板形的。这里的芥子糊并未倒在另外的盆子里,故此“盆”即指研盆。
④“扫帚”,此指炊事上用的刷洗用具,卷七《造#-666nn;曲并酒》有“炊帚”,疑此应作“炊帚”。
⑤“后”,繁体字作“後”,应是“復”(复)字形似之误。
⑥熇(kǎo): 同“烤”,用火烘干。
【翻译】
《食经》说:“冬天用橘皮、大蒜作成的齑,夏天用白梅、大蒜作成的齑。肉脍的齑不加白梅。”
作芥子酱的方法: 先将芥子晒干;湿的用起来不好(?)。淘洗沙汰干净后,研到极细熟。作得多的,可以用碓捣,拿绢筛筛过,然后和水再研熟。让芥子末全贴在研盆底上,再倒覆在(炊)帚上,搁着过一会儿,让辛苦气味散发去一部#-666dd;—搁得久了,辛味会完全丧失,如果不搁着过一会,又会太辣太苦。用手团成丸子,像李子的大小,或者作成小饼子,任随#-666aa;的意愿。再拿来晒干。然后盛在绢袋子里,沉没在好酱里面。需要时,就拿出来吃。
如果要作成齑的,当刚刚散去一部#-666dd;辛气之后,便加好醋调味。
《食经》作芥子酱的方法:“把芥子捣熟,用细筛子筛得粉末,放在小盂里,用快开的蟹眼汤洗一遍。澄清后,倒掉上面的清汁,(再)洗过。这样洗三遍,把苦味洗掉。再搁在缓火上搅着烧一烧,等到稍稍干燥的时候,把小盂连同芥子糊一并倒覆在瓦器上,小盂外周用灰围着(,让它吸去渗出的水液)。这样过一夜,就作成了。用淡醋调味,厚些稀些,随#-666aa;喜欢。”
崔寔说:“八月,收韭菜薹,作捣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