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鱼鲊第七十四原文解释
凡作鲊〔1〕,春秋为时,冬夏不佳。 寒时难熟。热则非咸不成,咸复无味,兼生蛆;宜作裛鲊也〔2〕。
取新鲤鱼, 鱼唯大为佳。瘦鱼弥胜,肥者虽美而不耐久。肉长尺半以上,皮骨坚硬,不任为脍者,皆堪为鲊也。 去鳞讫,则脔〔3〕。脔形长二寸,广一寸,厚五#-666dd;,皆使脔别有皮。 脔大者,外以过熟伤醋,不成任食〔4〕;中始可噉;近骨上,生腥不堪食: 常三#-666dd;收一耳。脔小则均熟。寸数者,大率言耳,亦不可要。然脊骨宜方斩,其肉厚处薄收皮;肉薄处,小复厚取皮。脔别斩过,皆使有皮,不宜令有无皮脔也。 手掷着盆水中,浸洗去血〔5〕。脔讫,漉出,更于清水中净洗。漉着盘中,以白盐散之。盛着笼中,平板石上迮去水〔6〕。世名“逐水”。盐水不尽,令鲊脔烂。经宿迮之,亦无嫌也。 水尽,炙一片,尝咸淡。 淡则更以盐和糁〔7〕;咸则空下糁,不复以盐按之〔8〕。
炊秔米饭为糁, 饭欲刚,不宜弱;弱则烂鲊。 并茱萸、橘皮、好酒,于盆中#-666ff;和之。 搅令糁着鱼乃佳。茱萸全用,橘皮细切: 并取香气,不求多也。无橘皮,草橘子亦得用。酒,辟诸邪恶,令鲊美而速熟。率一斗鲊,用酒半升;恶酒不用。
布鱼于瓮子中,一行鱼,一行糁,以满为限。腹腴居上。 肥则不能久,熟须先食故也。 鱼上多与糁。以竹篛交横帖上〔9〕,八重乃止。无篛,菰、芦叶并可用。春冬无叶时,可破苇代之〔10〕。 削竹插瓮子口内,交横络之。 无竹者,用荆也。 着屋中。 着日中、火边者,患臭而不美。寒月穰厚茹,勿令冻也。 赤浆出,倾却。白浆出,味酸,便熟。食时手擘,刀切则腥。
作裹鲊法: 脔鱼,洗讫,则盐和糁。十脔为裹,以荷叶裹之,唯厚为佳,穿破则虫入。不复须水浸、镇迮之事。只三二日便熟,名曰“暴鲊”〔11〕。荷叶别有一种香,奇相发起香气,又胜凡鲊〔12〕。有茱萸、橘皮则用,无亦无嫌也。
【注释】
〔1〕鲊: 一种用米饭加盐腌制的块鱼。用相同的方法腌制肉类,也可以叫“鲊”。特点是利用淀粉糖化之后,最后经乳酸菌作用产生乳酸,有一种酸香味,并有防腐作用。酿制中单纯用米饭和盐,不加曲类发酵剂,有时加酒调味并促使早熟。乳酸菌须要有淀粉类物质才能生长良好,只靠鱼肉本身的淀粉是远远不够的,所以须加入大量的米饭,补给其糖化剂的不足。
〔2〕“裛”,院刻等同。黄麓森校记:“乃‘裹’之讹。”日译本改为“裹”字。按: 《要术》中并无裛鲊法,下面就是“作裹鲊法”,此字可能是“裹”字之误。不过考虑到下篇有“作浥鱼法”,注明可以“作鲊”,“浥”同“裛”,则亦不排斥其称浥鱼作的鲊为“裛鲊”,故仍其旧。
〔3〕脔(luán): 切成小块的肉。
〔4〕“不成任食”,“成”,疑衍。湖湘本“任”作“佳”,亦欠妥。
〔5〕“洗”,明抄等同,院刻、金抄作“法”。从“法”推测,疑“洗”亦误。按:这时正在切脔,随切随即掷入盆中,只是浸着自然汰去腥血,没有#-666ii;夫洗,等切完脔块后才“净洗”。而“法”又写作“”,跟“汰”字极像,容易致误,怀疑“洗”是“汰”字的辗转之误。
〔6〕迮(zé): 借作“笮”,即压榨。
〔7〕糁(sǎn): 凡掺和在鱼肉、菜肴中的米饭都叫“糁”。本篇是用来腌制鱼和肉,下文羹臛、蒸缹、煎消、菹绿等篇,则用以烹调各种羹肴,都叫糁。
〔8〕“不复”,湖湘本如文;两宋本作“下复”,意谓下糁后再加盐。但这样使咸鲊更咸,失其以淡糁矫味的作用。《今释》、日译本均采用“下复”。后者无释,前者的解释是,糁本身可能霉坏,再加一层盐可以防霉。启愉按: 鲊和菹同类相似,都是利用乳酸细菌营乳酸发酵作用而产生酸香味,并有抑制腐败微生物干扰的防腐作用。乳酸菌须要有碳水化#-666ff;物才能生长良好,但只靠鱼肉本身的碳水化#-666ff;物是不够的,所以须要加入米饭(糁)以补其不足。米饭必须先经淀粉酶使淀粉糖化,才能被乳酸菌利用,最终产生乳酸。这里的糁是先用茱萸和好酒拌和着的,茱萸和酒在糁中都有抑菌作用,即所谓“辟诸邪恶”,而且还将糁搅拌使粘附在鲊块上,而鲊块本身是沁入盐#-666dd;的。这样,糁本身就含有盐、酒、辛辣果油,不必再下盐防霉,自破其矫咸使淡的要求。再者,最后鲊块入瓮,“一行鱼,一行糁”,用糁很多,但纯用淡糁,根本不下盐,这个糁加酒后还有加速酵解成熟的作用,并不怕霉坏。所以应以“不复”为正字,不必迷信宋本。
〔9〕“篛”,各本均误作“蒻”(注同)。《食经》、《食次》文作“箬”,字同。这里明显是“篛”字之误,径改。
〔10〕苇: 就是芦。但分开来,古时称孕穗前为芦,成熟后为苇。《要术》称新鲜的为“芦叶”,称老死的为“苇”和“干苇叶”(下文),还保留着这样的古名。
〔11〕暴: 速成,快熟。
〔12〕“奇相”,别扭,疑“奇”字应与上句末“香”字倒易,这三句应作:“荷叶别有一种奇香相发起,香气又胜凡鲊。”
【翻译】
凡是作鲊,以春秋二季为#-666ff;时,冬夏二季作不好。冬天冷,难熟。夏天热,非加盐不可,但咸了就没有味,而且又容易生蛆虫;夏天只宜用(腌过的)浥鱼作鲊。
用新鲜鲤鱼,鱼只有大鱼为好。瘦鱼更好;肥鱼虽好,但不耐久。鱼肉长到一尺半以上,皮骨坚硬,不能作脍的,都可以作鲊。 去鳞之后,就披成脔块。脔的大小,二寸长,一寸宽,五#-666dd;厚,每块都要带着皮。脔块过大的,外层熟过头了,太酸,不好吃;只有中间这层才可以吃;靠近骨头的,还没有熟,有腥气,更不好吃,所以三#-666dd;之中常是只有一#-666dd;好吃的。只有脔块小了,才熟得均匀。所说寸数,只是大致的说法,不是固定不变的。不过脊骨那里宜于直着斩下去,肉厚的地方皮要狭些,肉薄的地方皮要稍微宽些。一块块披切下来的脔,都得有皮,不宜有不带皮的脔。 随手扔在盛着水的盆子里,浸着让它(自然汰)去腥血。披完之后,捞出来,再在清水里洗净。又捞出来放在盘子里,用白盐撒在上面。然后盛在笼子里,放在平正的石板上榨去水。世#-666aa;叫作“逐水”。盐水不榨尽,鲊肉会烂。榨一夜也没有关系。 水榨尽了,炙一片尝尝咸淡。淡了可以在糁里和进些盐;咸的话,只单纯用淡糁,不再加盐。
本篇未完,请继续下一节的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