脯腊第七十五原文解释
作五味脯法〔1〕: 正月、二月、九月、十月为佳。用牛、羊、麞、鹿、野猪、家猪肉。或作条,或作片罢〔2〕。凡破肉,皆须顺理,不用斜断。 各自别捶牛羊骨令碎,熟煮取汁,掠去浮沫,停之使清。取香美豉, 别以冷水淘去尘秽。 用骨汁煮豉,色足味调,漉去滓。待冷,下:盐; 适口而已,勿使过咸。 细切葱白,捣令熟;椒、姜、橘皮,皆末之; 量多少。 以浸脯,手揉令彻。片脯三宿则出,条脯须尝看味彻乃出。皆细绳穿,于屋北檐下阴干。条脯浥浥时,数以手搦令坚实。脯成,置虚静库中, 着烟气则味苦。 纸袋笼而悬之。 置于瓮则郁浥;若不笼,则青蝇、尘污。 腊月中作条者,名曰“瘃脯”〔3〕,堪度夏。每取时,先取其肥者。 肥者腻,不耐久。
作度夏白脯法: 腊月作最佳。正月、二月、三月,亦得作之。 用牛、羊、麞、鹿肉之精者。 杂腻则不耐久。 破作片罢,冷水浸,搦去血,水清乃止。以冷水淘白盐,停取清,下椒末,浸。再宿出,阴干。浥浥时,以木棒轻打,令坚实〔4〕。仅使坚实而已,慎勿令碎肉出。 瘦死牛羊及羔犊弥精。小羔子,全浸之。 先用暖汤净洗,无复腥气,乃浸之。
作甜脆脯法〔5〕: 腊月取麞、鹿肉,片,厚薄如手掌。直阴干,不着盐。脆如凌雪也。
作鳢鱼脯法: 一名鲖鱼也。 十一月初至十二月末作之。不鳞不破,直以杖刺口中,令到尾。 杖尖头作樗蒲之形。 作咸汤,令极咸,多下姜、椒末,灌鱼口,以满为度。竹杖穿眼,十个一贯,口向上,于屋北檐下悬之。经冬令瘃。至二月三月,鱼成。生刳取五脏〔6〕, 酸醋浸食之,俊美乃胜“逐夷”。其鱼,草裹泥封,煻灰中爊 乌刀切 之〔7〕。去泥草,以皮、布裹而捶之。白如珂雪〔8〕,味又绝伦,过饭下酒,极是珍美也。
五味腊法〔9〕: 腊月初作。 用鹅、雁、鸡、鸭、鸧、、凫、雉、兔、
鹑、生鱼〔10〕,皆得作。乃净治,去腥窍及翠上“脂瓶”。 留脂瓶则臊也。 全浸,勿四破。别煮牛羊骨肉取汁, 牛羊科得一种〔11〕,不须并用。 浸豉,调和,一同五味脯法。浸四五日,尝味彻,便出,置箔上阴干。火炙,熟捶。亦名“瘃腊”,亦名“瘃鱼”,亦名“鱼腊”。 鸡、雉、鹑三物,直去腥脏,勿开臆。
作脆腊法: 腊月初作。任为五味腊者,皆中作,唯鱼不中耳。 白汤熟煮,接去浮沫;欲出釜时,尤须急火,急火则易燥。置箔上阴干之。甜脆殊常。
作浥鱼法: 四时皆得作之。 凡生鱼悉中用,唯除鲇、鳠 上,奴嫌反;下,胡化反 耳〔12〕。去直鳃〔13〕,破腹作鲏,净疏洗,不须鳞。夏月特须多着盐;春秋及冬,调适而已,亦须倚咸;两两相#-666ff;。冬直积置,以席覆之;夏须瓮盛泥封,勿令蝇蛆。 瓮须钻底数孔,拔引去腥汁,汁尽还塞。 肉红赤色便熟。食时洗却盐,煮、蒸、炮任意,美于常鱼。 作鲊〔14〕、酱、爊、煎悉得。
【注释】
〔1〕五味脯: 即五香腊肉。五味即指葱白、花椒、生姜、橘皮和豉汁。下文五味腊同此用料。关于脯和腊,混称时都是干肉,#-666dd;指则有别。大动物牛猪等肉析成条片的叫作脯,小动物鸡鸭等全作的叫作腊,加姜桂等香料并轻搥使干实的叫作“锻脩”(脩也是干肉)。这三种的作法均见本篇。
〔2〕作片罢(bì): 劈成片。按: 罢,剖析的意思,即切成片。十八九世纪间日本学者猪饲敬所(彦博)《要术》校本即释“片罢”为“片劈”,日译本从之。“罢”不逗开作完了讲,是#-666ff;适的。
〔3〕肉受冻叫“瘃”(zhú),如冻疮也叫“冻瘃”。所谓“瘃脯”,实际就是经腊月风冻而成风干腊肉。
〔4〕这就是古时所谓“锻脩”。
〔5〕甜: 北方语,实际就是保持原味不加盐的淡。下文“甜脆”同。
〔6〕刳(kū): 剖开,挖空。
〔7〕煻(táng)灰: 带火的灰。 爊(āo): 把食物埋在火灰里煨熟。
〔8〕珂(kē)雪: 像玉和雪一样白。
〔9〕“腊”及下条“脆腊”的“腊”,各本均作“脯”,误。黄麓森校记举出四点理由:〔1〕下条注文“任为五味腊者”,即指此“五味腊”,否则所指落空。〔2〕文内有又名“瘃腊”,又名“鱼腊”,此明是“五味腊”。〔3〕本条说“一同五味脯法”,正说明本条不叫“五味脯”。〔4〕《周礼·天官·腊#-666aa;》郑玄注,大物薄析叫作“脯”,小物全干叫作“腊”,篇首“五味脯”是用牛羊等大物作成条片,本条是用鹅鸭等小物全作,明是腊法。所说极有理,而且本篇以脯腊为题,不能没有腊法,前文是脯法,以下二条正接写腊法,应作“腊”为是。下条“脆腊”同。
〔10〕鸧(cāng): 亦名鸧鸹、鸧鸡,似雁而黑。(bǎo): 鸨,似雁而大,善奔驰。
: 院刻如此,今通作“鹌”。
(ān)鹑(chún),即鹌鹑;金抄、明抄作“鸽”,则指鸽和鹑。本书从院刻。
〔11〕科: 北宋本如此,湖湘本作“料”(脱“一种”二字),无论作“科选”还是“料简”解释,都讲不通。按:“则”有“仅”、“只”义,《荀子·劝学》:“口、耳之间则四寸耳,曷足以美七尺之躯哉?”词曲中尤多用之。这里是说或牛或羊,“只得一种,不须并用”,应是“则”字之误。
本篇未完,请继续下一节的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