蒸缹 方九切 法第七十七原文解释
《食经》曰:“蒸熊法: 取三升肉熊一头①,净治,煮令不能半熟,以豉清渍之一宿。生秫米二升,勿近水,净拭,以豉汁浓者二升渍米,令色黄赤,炊作饭。以葱白长三寸一升,细切姜、橘皮各二升,盐三#-666ff;,#-666ff;和之。着甑中蒸之,取熟。”
“蒸羊、肫、鹅、鸭,悉如此②。”
一本③:“用猪膏三升,豉汁一升,#-666ff;洒之。用橘皮一升。”
蒸肫法④: 好肥肫一头,净洗垢⑤,煮令半熟,以豉汁渍之。生秫米一升,勿令近水,浓豉汁渍米,令黄色,炊作,复以豉汁洒之。细切姜、橘皮各一升,葱白三寸四升,橘叶一升,合着甑中,密覆,蒸两三炊久。复以猪膏三升,合豉汁一升洒,便熟也。
蒸熊、羊如肫法。鹅亦如此。
蒸鸡法: 肥鸡一头,净治;猪肉一斤,香豉一升,盐五合⑥,葱白半虎口,苏叶一寸围,豉汁三升,着盐。安甑中,蒸令极熟。
【注释】
①“取三升肉熊一头”,从日译本读,指三升大小的仔熊一头,同刚生下的仔猪差不多。如果读成“取三升肉,熊一头”,则指一头大熊,就和以升合计的配料极不相称。下文引《食次》的“蒸熊”才是蒸大熊。
②肫( zhūn): 鸟胃,即鸡肫之肫。这里不能用作“豚”字。但这是《食经》文,却用作“豚”字,指仔猪,也是它的借用字。下同。下文缹法贾氏本文就正规用“豚”字。
③“一本”是《食经》的不同本子。
④“蒸肫法”及下条“蒸鸡法”,仍是《食经》文。“豚”仍借用“肫”字。
⑤“垢”疑应作“治”。
⑥“盐五合”,约合今100毫升,其重超过100克,腌鸡也太多,且与下文“着盐”重复,疑应作“米五合”。
【翻译】
《食经》说:“蒸熊的方法: 取三升大小的仔熊一头,煺治洁净,煮到还不到半熟,用清豉汁浸着,过一夜。又取二升生糯米,不要碰上水,搓拭干净,拿二升浓豉汁来浸着,浸到米的颜色呈现黄而带赤,炊成饭。再拿三寸长的葱白一升,切细的生姜、橘皮各二升,盐三#-666ff;,(连肉带饭)一起混和。放进甑里面蒸,蒸到熟。”
“蒸羊、仔猪、鹅、鸭,都是这样蒸法。”
另一本《食经》是:“用三升猪油,一升豉汁,混#-666ff;着洒在熊肉上面。又用一升橘皮。”
蒸仔猪的方法: 肥好的仔猪一只,(煺治)洁净,煮到半熟,用豉汁浸着。另外用一升生糯米,不要碰上水,用浓豉汁浸到颜色变黄,蒸作饭,再拿豉汁洒下去。切细的生姜和橘皮各一升,三寸长的葱白四升,橘叶一升,(连同半熟的仔猪)一并放进甑中,盖严,蒸到两三顿饭熟那么久。再用三升猪油,和上一升豉汁,洒在上面(再蒸一下),便熟了。
蒸仔熊、蒸羊,都同蒸仔猪一样。蒸鹅也是这样。
蒸鸡的方法: 一只肥鸡,煺治洁净;一斤猪肉,一升香豆豉,五#-666ff;盐(?),半虎口葱白,一寸围的紫苏叶,三升豉汁,加盐,一起装上甑,蒸到极熟。
缹猪肉法〔1〕: 净猪讫,更以热汤遍洗之,毛孔中即有垢出,以草痛揩,如此三遍,梳洗令净。四破,于大釜煮之。以杓接取浮脂,别着瓮中;稍稍添水,数数接脂。脂尽,漉出,破为四方寸脔〔2〕,易水更煮。下酒二升,以杀腥臊 — 青、白皆得〔3〕。若无酒,以酢浆代之。添水接脂,一如上法。脂尽,无复腥气,漉出,板切〔4〕,于铜铛中缹之: 一行肉,一行擘葱、浑豉、白盐、姜、椒;如是次第布讫,下水缹之。肉作琥珀色乃止。恣意饱食,亦不
乌县切〔5〕,乃胜燠肉〔6〕。欲得着冬瓜、甘瓠者,于铜器中布肉时下之。其盆中脂〔7〕,练白如珂雪,可以供余用者焉。
缹豚法: 肥豚一头十五斤,水三斗,甘酒三升,合煮令熟。漉出,擘之。用稻米四升,炊一装;姜一升,橘皮二叶,葱白三升,豉汁涑〔8〕,作糁,令用酱清调味。蒸之,炊一石米顷,下之也。
缹鹅法: 肥鹅,治,解,脔切之,长二寸。率十五斤肉,秫米四升为糁—先装如缹豚法,讫,和以豉汁、橘皮、葱白、酱清、生姜,蒸之。如炊一石米顷,下之。
胡炮 普教切 肉法〔9〕: 肥白羊肉 — 生始周年者,杀,则生缕切如细菜〔10〕,脂亦切。着浑豉、盐、擘葱白、姜、椒、荜拨、胡椒,令调适。净洗羊肚,翻之〔11〕。以切肉脂内于肚中,以向满为限,缝合。作浪中坑,火烧使赤,却灰火。内肚着坑中,还以灰火覆之,于上更燃火,炊一石米顷,便熟。香美异常,非煮、炙之例。
蒸羊法: 缕切羊肉一斤,豉汁和之,葱白一升着上,合蒸。熟,出,可食之。
蒸猪头法: 取生猪头,去其骨,煮一沸,刀细切,水中治之。以清酒、盐、肉,蒸,皆口调和〔12〕。熟,以干姜、椒着上食之。
本篇未完,请继续下一节的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