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谷、果蓏、菜茹非中国物产者 第2节原文解释
〔3〕《御览》卷八三九引俞益期《笺》是:“交趾稻再熟,而草深耕重,收谷薄。”再熟,一年两熟。后魏郦道元《水经注》卷三六“温水”记载东晋俞益期写给韩康伯的信说:“火耨耕艺,法与华同。名白田,种白谷,七月大作,十月登熟;名赤田,种赤谷,十二月作,四月登熟: 所谓两熟之稻也。”可知“两熟”是夏种初冬收和冬种初夏收的两熟。
【翻译】
《异物志》说:“稻,一年中夏、冬种两季,出在交趾。”
俞益期的书信中说:“交趾稻,一年两熟。”
禾(三)
《广志》曰:“梁禾,蔓生,实如葵子。米粉白如面,可为粥〔1〕。牛食以肥。六月种,九月熟。
“感禾,扶疏生,实似大麦。
“扬禾,似藋〔2〕,粒细。左折右炊,停则牙生。此中国巴禾—木稷也〔3〕。
“大禾,高丈余,子如小豆。出粟特国〔4〕。”
《山海经》曰〔5〕:“昆仑墟 ……上有木禾,长五寻,大五围。”郭璞曰:“木禾,谷类也。”
《吕氏春秋》曰:“饭之美者,玄山之禾,不周之粟,阳山之穄。”〔6〕
《魏书》曰〔7〕:“乌丸地宜青穄。”〔8〕
【注释】
〔1〕(zhān): 稠粥。
〔2〕藋(dí): 即荻。
〔3〕木稷: 即高粱,也叫“蜀黍”。
〔4〕粟特国: 中亚细亚古国名。其地在阿姆河、锡尔河之间(我国新疆西北),首都在今撒马尔罕。自汉朝以来与我国有密切的经济和文化联系。
〔5〕见《山海经》卷一一《海内西经》。郭璞注尚有:“生黑水之阿,可食。见《穆天子传》。”
〔6〕见《吕氏春秋·本味》,文同。末后尚有“南海之秬”句。《本味》假托伊尹对汤陈说边远各地的各种美食,包括鸟、兽、虫、鱼、菜、禾、果,《要术》分引在本卷有关各目中。
〔7〕《魏书》: 《隋书·经籍志二》著录,晋司空王沈撰,其他无可考。非记后魏史的魏收所撰之《魏书》。书已佚。
〔8〕《三国志·魏志·乌丸传》裴松之注引《魏书》:“乌丸者 ……地宜青穄、东墙。”《要术》分引于本目和“东墙(六)”目。乌丸: 即乌桓,古代一少数民族的名称,原居辽宁,后迁居乌桓山而得名。曹操迁乌桓万余落于中原(部分留居东北),后渐与汉族人相融合。
【翻译】
《广志》说:“梁禾,蔓生,子实像葵子。米粉像面一样白,可以煮粥吃。喂牛长得肥。六月播种,九月成熟。
“感禾,枝叶分散茂盛,子实像大麦。
“扬禾,像荻,籽粒细小。一边采一边就要炊成饭,停放着就会发芽。这是中国的巴禾—就是木稷。
“大禾,一丈多高,子实像小豆。出在粟特国。”
《山海经》说:“昆仑的大丘上 ……有木禾,有四丈高,五围粗。”郭璞注解说:“木禾,是谷类。”
《吕氏春秋》说:“饭中味道好的,是玄山的禾,不周山的粟,阳山的穄。”
《魏书》说:“乌丸的土地宜于种青穄。”
麦(四)
《博物志》曰:“人啖麦橡,令人多力健行。”〔1〕
《西域诸国志》曰〔2〕:“天竺十一月六日为冬至,则麦秀。十二月十六日为腊,腊麦熟。”〔3〕
《说文》曰:“麰,周所受来麰也。”〔4〕
【注释】
〔1〕今本《博物志》卷二“啖麦橡”作“啖麦稼”,《御览》卷八三八“麦”引《博物志》也是“啖麦”,疑“橡”是“稼”之误。
〔2〕《西域诸国志》: 《隋书·经籍志》不著录,《御览》引书总目中有之。时代作者无可考。书已佚。
〔3〕《御览》卷八三八引《西域诸国志》同《要术》,惟“腊麦熟”作“则麦熟”。吾点据《御览》引改为“则”,《渐西》本从之。天竺,古印度别名。
〔4〕《初学记》卷二七及《御览》卷八三八引《说文》同《要术》。但今本《说文》此句在“来”字下,是:“来,周所受瑞麦来麰。”“麰”(móu)字下则是:“来麰,麦也。”分开来,“来”指小麦,“麰”指大麦,如《广雅·释草》:“大麦,麰也。小麦,麳也。”
【翻译】
《博物志》说:“人吃了麦橡(?),让人有力,走路轻快。”
《西域诸国志》说:“天竺,十一月六日是冬至,这时麦子孕穗。十二月十六日是腊日,这时腊麦成熟。”
《说文》说:“麰,就是周族祖先传下来的来麰。”
豆(五)
《博物志》曰〔1〕:“人食豆三年,则身重,行动难〔2〕。恒食小豆〔3〕,令人肌燥粗理。”
【注释】
〔1〕引文见《博物志》卷二,“豆”和“小豆”分列二条。《御览》卷八四一“豆”也有引到,“三年”作“三斗”。
〔2〕《名医别录》:“生大豆 ……久服令人身重。”唐孟诜《食疗本草》:“大豆 ……初服时,似身重,一年以后,便觉身轻。”所指是生吃大豆,而且是指“服食法”,则《博物志》所说,该是此类,未必是什么“记其怪异”的豆。
本篇未完,请继续下一节的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