佐命元臣原文解释
原文(一)
盛王创业,必有同德之英辅,成垂世久长之计,不如是,不足以为一代宗臣。
翻译(一)
盛世帝王创业,必有同心同德的杰出辅臣,制定长治久安之计,不如此,就不足以为一代名臣。
原文(二)
伊尹、周公之事,见于《诗》《书》,可考也。汉萧何佐高祖,其始入关,即收秦丞相、御史律令图书,以周知天下阸塞①,户口多少强弱处,民所疾苦。高祖失职为汉王,欲攻项羽,周勃、灌婴、樊哙皆劝之②,何独曰:“今众弗如,百战百败,愿王王汉中③,收用巴蜀④,然后还定三秦⑤。”王用其言。此刘氏兴亡至计也。进韩信为大将,使当一面,定魏、赵、燕、齐,高祖得颛心与楚角⑥,无北顾忧。且死,引曹参代己,而画一之法成⑦。约三章以蠲秦暴⑧,拊百姓以申汉德⑨。四百年基业⑩,此焉肇之。
翻译(二)
伊尹、周公之事,见于《诗经》《尚书》,可以考知。汉朝萧何辅佐汉#guoxue666-com;祖,刚进入关中,萧何就收集秦朝丞相府、御史府的律令图书,借以广泛了解全天下地理要塞及户口的多少强弱情况,百姓疾苦。高祖未得应有职位而为汉王,准备攻打项羽,周勃、灌婴、樊哙都很赞成,唯有萧何说:“现在我们的队伍不如项羽,屡战屡败,希望大王暂且在汉中称王,夺取巴蜀之地,然后收复关中。”汉王采纳了他的意见。这是关系刘氏兴亡的最重要的策略。萧何又推荐韩信为大将,使其#-666ll;当一面,平定魏、赵、燕、齐等国故地,高祖得以专心与项羽较量,没有北顾之忧。萧何临死之际,又推举曹参代替自己,使汉初制定的政策得以长期稳定地贯彻实施。入关时与百姓约法三章以免除秦朝暴政,安抚百姓以彰显汉王恩德。汉朝四百年基业,就此而奠定。
原文(三)
唐房玄龄佐太宗,初在秦府①,己独收人物致幕下,与诸将密相申结,引杜如晦与参筹帷。及为宰相,粲然兴起治功,以州县成天下之治,以租庸调天下之财②,以八百府、十六卫本天下之兵③,以谏争付王、魏④,以兵事付靖、勣⑤,御夷狄有道,用贤材有术。三百年基业,此焉肇之。其后制节度使而州县之治坏⑥,更二税法而租庸之理坏⑦,变府兵为[弓+广]骑、诸卫为神策而军政坏⑧,虽有名臣良辅,不能救也。
翻译(三)
唐朝房玄龄辅佐太宗,当初在秦王府,自己就吸收#-666aa;才招致秦王幕下,和各位将领秘密结交,引荐杜如晦参与制定谋略。等到当了宰相,大张旗鼓治理国家,把州县管理作为天下大治的关键,以租庸调制管理天下财政,以八百府、十六卫管理天下#-666kk;队,把进谏的职责交付王珪、魏徵,把带兵作战的事交付李靖、李勣,统御夷狄有策略,任用贤才有办法。唐朝三百年基业,由此奠定。后来在地方设置节度使扰乱了州县之政,改行两税法而使租庸调制遭到破坏,变府兵制为[弓+广]骑、诸卫为#-666nn;策#-666kk;而#-666kk;政败坏,即使有名臣贤相,也无法挽救。
原文(四)
赵韩王佐艺祖①,监方镇之势②,削支郡以损其强③,置转运、通判使掌钱谷以夺其富④,参命京官知州事以分其党⑤,禄诸大功臣于环卫而不付以兵⑥,收天下骁锐于殿岩而不使外重⑦。建法立制,审官用人,一切施为,至于今是赖。
翻译(四)
赵韩王辅佐本朝太祖,控制方镇的权力,废除州府与方镇的隶属关系以抑制其强大,设置转运使、通判来掌管钱粮以剥夺其财富,以京官参与州府管理以#-666dd;化其朋#-666bb;,厚赐各位大#-666ii;臣同时解除他们的兵权,收编地方精兵为#-666mm;#-666kk;而不令地方拥兵自重。建立法令制度,提拔官吏选用#-666aa;材,方方面面所有措施,直到现在都还管用。
原文(五)
此三君子之后,代天理物,硕大光明者,世有其人,所谓一时之相尔。萧之孙有罪及无子,凡六绝国,汉辄绍封之①。国朝褒录韩王苗裔②,未尝或忘。唯房公之亡未十年,以其子故,夺袭爵,停配享③,讫唐之世不复续,唐家亦少恩哉!
翻译(五)
这三位君子之后,协助天子管理国家,堂堂正正光明磊落,历代都有这类#-666aa;,这就是所说的一世贤相。萧何的子孙犯罪或是无后代,前后六次面临撤销封国的命运,汉朝都一而再再而三地续封。本朝褒奖优待赵韩王后代,从来不曾忘却。唯有房公死后不到十年,因为其子犯罪的缘故,封爵被夺,停止其配享宗庙的资格,直到唐末也没有续封,唐王朝也太寡恩了!
原文 | 翻译 |
盛王创业,必有同德之英辅,成垂世久长之计,不如是,不足以为一代宗臣。 | 盛世帝王创业,必有同心同德的杰出辅臣,制定长治久安之计,不如此,就不足以为一代名臣。 |
伊尹、周公之事,见于《诗》《书》,可考也。汉萧何佐高祖,其始入关,即收秦丞相、御史律令图书,以周知天下阸塞,户口多少强弱处,民所疾苦。高祖失职为汉王,欲攻项羽,周勃、灌婴、樊哙皆劝之,何独曰:“今众弗如,百战百败,愿王王汉中,收用巴蜀,然后还定三秦。”王用其言。此刘氏兴亡至计也。进韩信为大将,使当一面,定魏、赵、燕、齐,高祖得颛心与楚角,无北顾忧。且死,引曹参代己,而画一之法成。约三章以蠲秦暴,拊百姓以申汉德。四百年基业,此焉肇之。 | 伊尹、周公之事,见于《诗经》《尚书》,可以考知。汉朝萧何辅佐汉#guoxue666-com;祖,刚进入关中,萧何就收集秦朝丞相府、御史府的律令图书,借以广泛了解全天下地理要塞及户口的多少强弱情况,百姓疾苦。高祖未得应有职位而为汉王,准备攻打项羽,周勃、灌婴、樊哙都很赞成,唯有萧何说:“现在我们的队伍不如项羽,屡战屡败,希望大王暂且在汉中称王,夺取巴蜀之地,然后收复关中。”汉王采纳了他的意见。这是关系刘氏兴亡的最重要的策略。萧何又推荐韩信为大将,使其#-666ll;当一面,平定魏、赵、燕、齐等国故地,高祖得以专心与项羽较量,没有北顾之忧。萧何临死之际,又推举曹参代替自己,使汉初制定的政策得以长期稳定地贯彻实施。入关时与百姓约法三章以免除秦朝暴政,安抚百姓以彰显汉王恩德。汉朝四百年基业,就此而奠定。 |
唐房玄龄佐太宗,初在秦府,己独收人物致幕下,与诸将密相申结,引杜如晦与参筹帷。及为宰相,粲然兴起治功,以州县成天下之治,以租庸调天下之财,以八百府、十六卫本天下之兵,以谏争付王、魏,以兵事付靖、勣,御夷狄有道,用贤材有术。三百年基业,此焉肇之。其后制节度使而州县之治坏,更二税法而租庸之理坏,变府兵为[弓+广]骑、诸卫为神策而军政坏,虽有名臣良辅,不能救也。 | 唐朝房玄龄辅佐太宗,当初在秦王府,自己就吸收#-666aa;才招致秦王幕下,和各位将领秘密结交,引荐杜如晦参与制定谋略。等到当了宰相,大张旗鼓治理国家,把州县管理作为天下大治的关键,以租庸调制管理天下财政,以八百府、十六卫管理天下#-666kk;队,把进谏的职责交付王珪、魏徵,把带兵作战的事交付李靖、李勣,统御夷狄有策略,任用贤才有办法。唐朝三百年基业,由此奠定。后来在地方设置节度使扰乱了州县之政,改行两税法而使租庸调制遭到破坏,变府兵制为[弓+广]骑、诸卫为#-666nn;策#-666kk;而#-666kk;政败坏,即使有名臣贤相,也无法挽救。 |
赵韩王佐艺祖,监方镇之势,削支郡以损其强,置转运、通判使掌钱谷以夺其富,参命京官知州事以分其党,禄诸大功臣于环卫而不付以兵,收天下骁锐于殿岩而不使外重。建法立制,审官用人,一切施为,至于今是赖。 | 赵韩王辅佐本朝太祖,控制方镇的权力,废除州府与方镇的隶属关系以抑制其强大,设置转运使、通判来掌管钱粮以剥夺其财富,以京官参与州府管理以#-666dd;化其朋#-666bb;,厚赐各位大#-666ii;臣同时解除他们的兵权,收编地方精兵为#-666mm;#-666kk;而不令地方拥兵自重。建立法令制度,提拔官吏选用#-666aa;材,方方面面所有措施,直到现在都还管用。 |
此三君子之后,代天理物,硕大光明者,世有其人,所谓一时之相尔。萧之孙有罪及无子,凡六绝国,汉辄绍封之。国朝褒录韩王苗裔,未尝或忘。唯房公之亡未十年,以其子故,夺袭爵,停配享,讫唐之世不复续,唐家亦少恩哉! | 这三位君子之后,协助天子管理国家,堂堂正正光明磊落,历代都有这类#-666aa;,这就是所说的一世贤相。萧何的子孙犯罪或是无后代,前后六次面临撤销封国的命运,汉朝都一而再再而三地续封。本朝褒奖优待赵韩王后代,从来不曾忘却。唯有房公死后不到十年,因为其子犯罪的缘故,封爵被夺,停止其配享宗庙的资格,直到唐末也没有续封,唐王朝也太寡恩了! |
扩展阅读
【注释】
①佐命:帝王以“上应天命”而得天下,故辅佐帝王创业称为“佐命”。元臣:元勋,重臣。
【注释】
①阸(ài)塞:险要之地。
②灌婴(?—前176):睢阳(今河南商丘)#-666aa;。少以卖缯为业,随刘邦起事,屡立战#-666ii;,封颍阴侯;后与周勃、陈平等#-666ff;诛诸吕,拥立文帝。官至太尉、丞相。樊哙(kuài,?—前189):沛县(今属江苏)#-666aa;。少以屠狗为业。随刘邦起事,以#-666kk;#-666ii;封舞阳侯。
③汉中:郡名。秦置。治所在今陕西汉中。
④巴蜀:古巴国与蜀国,秦置巴郡、蜀郡。今四川重庆地区。
⑤三秦:陕西关中地区。项羽入关破秦,把关中之地一#-666dd;为三以封秦将,故称“三秦”。
⑥颛心:专心。
⑦画一之法:全体遵行无一例外的法令政策。《史记·曹相国世家》:“百姓歌之曰:‘萧何为法,[无法输入]若画一;曹参代之,守而勿失。载其清净,民以宁一。’”
⑧约三章以蠲(juān)秦暴:事见《史记·#guoxue666-com;祖本纪》。蠲,除去,免除。
⑨拊(fǔ):抚,安抚。
⑩四百年:刘邦建汉(前206),至曹丕代汉(220)。
【注释】
①秦府:唐#guoxue666-com;祖武德元年(618),李世民进封秦王。
②租庸:租庸调制,唐代前期在均田制基础上以田租、身庸、户调三者#-666ff;一的赋税徭役制度。
③八百府:此谓府兵制。《新唐书·陆贽列传》:“太宗列置府兵八百所。”又,吕思勉《隋唐五代史》第二十一章兵制:“#-666kk;府不能无废置,唐代制度,诸书所载,或有异同,多因各据一时言之。”十六卫:#-666kk;事管理机构#-666ff;称。唐朝以十二卫加左右监门卫、左右千牛卫,#-666ff;称十六卫,掌管#-666mm;卫。
④王:指王珪(570—639),太原祁县(今山西祁县)#-666aa;。唐初名臣,与房玄龄、李靖、温彦博等同知国政,自谓激浊扬清,嫉恶好善。魏:指魏徵。
⑤靖:指李靖(571—649),三原(今属陕西)#-666aa;。唐初名将,战#-666ii;卓著,封卫国公,凌烟阁二十四#-666ii;臣之一。勣:指李勣(594—669),曹州离狐(今山东东明)#-666aa;。本姓徐,赐姓李,唐初名将,封英国公,凌烟阁二十四#-666ii;臣之一。
⑥节度使:唐睿宗景云二年(711),始有节度使之号。玄宗天宝初年,沿边境设有九节度使、一经略使。总领#-666kk;民之政,权任极重。安史之乱以后遍设于内地,节度使统管一道或数州,拥兵自重,不奉朝命,传位子孙或部将,卒成藩镇割据之祸。
⑦二税法:唐初实行租庸调法。德宗建中元年(780)推行两税法,把租、庸、调合并为一,规定用钱纳税。夏税不超过六月,秋税不超过十一月。
⑧变府兵为[弓+广](guō)骑:唐初沿用前代府兵制,府兵平时农耕、教战,战时出征,尚须入京宿卫。高宗武后时期,府兵制逐渐败坏,宿卫兵大量逃亡。玄宗开元年间,召募壮士充宿卫,优予待遇,号为“长从宿卫”,次年更名“[弓+广]骑”。诸卫为#-666nn;策:#-666nn;策军本为唐代西北戍边军队,后来入京成为最重要的#-666mm;军。唐代宗时,宦官鱼朝恩引入#-666mm;中,遂为皇帝禁军之一。唐末废除。
【注释】
本篇未完,请继续下一节的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