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李臧文吕许典二庞阎传 翻译
李典,字曼成,山阳郡钜野县人。他的叔父李乾,气概雄壮,在乘氏县聚集了几千家门客。初平年间,李乾带着这些人投奔了太祖曹操。在寿张县打败了黄巾军。又随太祖讨伐袁术,攻打徐州。吕布作乱的时候,太祖派李乾回到乘氏,安抚周围各县。吕布的别驾薛兰、治中李封,招李乾入伙,打算一起反抗太祖;李乾不从,被杀。太祖让李乾的儿子李整,统领他父亲的旧部,和别的将军一起进攻薛兰、李封。获胜以后,李整又随太祖平定兖州各县,因功逐渐升到青州刺史。
李整去世后,李典转任颍阴县令,担任中郎将,统领李整的部队。升任离狐郡太守。当时太祖同袁绍在官渡相持,李典率领自己的宗族和部属运输粮食布匹以供军需。袁绍被打败以后,李典担任裨将军,驻扎在安民城。太祖在黎阳进攻袁谭、袁尚,派李典与程昱用船输送军粮。碰到袁尚派魏郡太守高蕃,领兵扼守在黄河一线,断绝了水路。此前太祖命令李典、程昱:“倘若船队不能通过,就下船走陆路。”李典同众将领商议说:“高蕃的部队,缺乏甲胄而依靠黄河天险,松懈怠惰,进攻他一定能取胜。军队不能由居中的主帅作远距离的指挥;只要有利于国家,独自作出决定也可以:应当迅速发动攻击!”程昱也认为是这样。于是向北渡河,攻打高蕃,击溃了对方,水路得以打通。
刘表派刘备向北侵犯,到达叶县;太祖派李典随同夏侯惇阻击。刘备突然烧毁营寨撤退,夏侯惇领兵追击。李典说:“敌人无故撤退,恐怕一定有埋伏;南边的道路狭窄,草木茂密:千万不能去追!”夏侯惇不听,同于禁追去,让李典留守。果然陷入敌人埋伏圈中,战斗失利;李典前去营救,刘备望见救兵来到,才分散撤退。李典随着太祖包围邺县。攻下邺县后,又同乐进在壶关包围高幹,在长广攻打管承;都击溃了敌人,升任捕虏将军,封都亭侯。
李典宗族、部属有三千多家,住在乘氏县;他主动要求把他们移居到魏郡。太祖笑着说:“想要学耿纯吗?”李典谦虚地说:“我愚钝胆小功劳微薄,而享受的爵位太厚,实在应该动员全族来效力;加上现在战争还没有停止,应当迁移人口来充实魏国的都城地区,以控制四方:并不是要效仿耿纯。”共迁移宗族、部属一万三千多人到邺县居住。太祖对他的忠诚很赞赏,提升他为破虏将军。
李典与张辽、乐进一起镇守合肥,孙权率领大军包围了合肥。张辽要按照曹操的预先下达的指令出战;乐进、李典、张辽三人平素都不和睦,张辽怕他们不听指令。李典慨然说:“这是国家大事,只看您的主意如何了!我难道会因为私人成见而忘了公义吗?”当下领兵同张辽出击,击退了孙权。朝廷增加他的封邑一百户,连同以前的共三百户。李典喜欢学问,看重儒雅的学者,不和众将争功。又尊敬贤德的士大夫,恭顺得唯恐失去他们,军中都称他为忠厚而有道德的人。他在三十六岁时去世。他的儿子李祯继承爵位。
魏文帝登上帝位,追念李典守卫合肥的功劳,增加了李祯的封邑一百户,赐给李典另一个儿子关内侯的爵位,食邑一百户;又追谥李典为愍侯。
李通,字文达,江夏郡平春县人。以行侠仗义著名于长江、汝水之间。与同郡人陈恭在朗陵县起兵,很多人都去投奔他。当时有个叫周直的,部下有两千多户人家,与陈恭、李通表面和睦而心中不满。李通想设法杀掉周直,而陈恭不愿意;李通知道陈恭没有决断,便自定计策。约定时间聚会,趁酒兴正浓的时候杀了周直。周直的部下顿时大乱,李通带领陈恭杀了周直部下的头目,吞并了他的队伍。后来陈恭的妻弟陈郃,又杀死陈恭夺取了他的部队。李通击败陈郃,砍下他的头颅来,祭奠陈恭的坟墓。又活捉了黄巾军大首领吴霸并招降了他的部下。碰上大饥荒,李通倾家荡产赈济灾民,同士兵同吃酒糟、糠皮之类的粗劣食物;大家都争着为他效力,从那以后,盗贼再不敢来侵犯。
建安初年,李通带领部下到许县投奔太祖。太祖任命他为振威中郎将,驻扎在汝南郡西边。太祖征讨张绣,刘表派兵援助张绣;太祖军队失利。李通带兵连夜赶到,太祖得以再战;李通抢先登城,大败张绣的军队,升任裨将军,封为建功侯。太祖分出汝南郡的两个县,命李通在那里担任阳安都尉。李通妻子的伯父犯了法,下属的朗陵县长赵俨将他关押起来,准备处以死刑。当时百姓的生杀大权,掌握在州牧、太守的手中,李通的妻子号哭着向他求情。李通说:“我刚刚要与曹公共同效力朝廷,从道义上说不能以私废公!”赞赏赵俨执法不徇私情,与他结成亲密朋友。
太祖与袁绍在官渡相持。袁绍派使者到李通驻地,任命李通为征南将军,刘表也在暗中招引他:李通一概拒绝。他的亲戚部属流着泪劝他说:“现在我们孤军独守,失去大军的援助,灭亡已经是眼前的事了;不如赶紧投奔袁绍。”李通手按剑柄怒斥他们说:“曹公英明智慧,一定能平定天下;袁绍虽然强盛,却指挥无方,最终必将成为曹公的俘虏。我宁死也不怀二心!”当下杀了袁绍的使者,把送来的征南将军印绶送交太祖。又扫荡郡中的贼寇瞿恭、江宫、沈成等人,把他们全部击溃,砍头颅呈送朝廷:平定了淮河、汝水一带。太祖改封李通为都亭侯,任命他为汝南郡太守。这时候,贼寇张赤在桃山集聚党羽五千多家,被李通攻破。
刘备同周瑜在江陵包围了曹仁,另派关羽断绝了江陵北面的交通。李通率兵出击,亲自下马拔除敌方设置的障碍物,冲进敌人的包围;一边战斗一边前进,接应曹仁的部队,全军将士中以李通最为勇敢。不久他在行军途中得病去世。终年四十二岁。朝廷追赐他的封邑二百户,连同以前的共有四百户。
魏文帝曹丕即帝位,谥他为刚侯。下诏说:“当初袁绍大兵压境,许县、蔡县以南,人人都怀有异心;只有李通坚持正义不顾个人安危,使怀有二心的人纷纷服从:朕对此非常赞赏!他不幸早逝。儿子李基虽已继承了爵位,仍然不足以酬劳他的功勋。李基的哥哥李绪,此前屯驻樊城,又立战功,世代都专注于为国效劳。现在任命李基为奉义中郎将,李绪为平虏中郎将,以表示特殊的优待。”
臧霸,字宣高,泰山郡华县人。父亲臧戒,在县里担任审案的狱掾。因为不肯依从本郡太守随便处死想杀的犯人,太守大怒;下令逮捕臧戒送往郡政府,押送的士兵有一百多人。那年臧霸十八岁,带着几十名门客;径直到费县西部山上拦截,抢回臧戒,押送的士兵没人敢动,于是他同父亲一起逃亡到东海郡,从此以勇壮闻名。
黄巾军起事,臧霸跟随陶谦打败黄巾军,担任骑都尉。他趁机在徐州招兵买马,与孙观、吴敦、尹礼等人一起聚集力量;由臧霸任首领,屯驻在开阳。太祖曹操讨伐吕布的时候,臧霸领兵援助吕布。后来吕布被擒杀,臧霸只好躲藏起来。
太祖悬赏捉住他,见到他时很高兴;让他招降吴敦、尹礼、孙观、孙观的哥哥孙康等人,都来见太祖。太祖任命臧霸为琅邪国相,吴敦为利城郡太守,尹礼为东莞郡太守,孙观为北海郡太守,孙康为城阳郡太守;把青州、徐州的沿海地区分割出来,委托给臧霸治理。太祖在兖州,用徐翕、毛晖为将军。后来兖州大乱,徐翕、毛晖一同叛变。兖州平定后,徐翕、毛晖逃亡到臧霸那里。太祖告诉刘备,让刘备通知臧霸,送上徐、毛二人的脑袋。臧霸对刘备说:“敝人之所以能够自立,就是因为不干这种事。我受曹公不杀的大恩,不敢违抗命令。但是致力于王霸大业的主上可以用信义来打动,希望将军为这件事说说话。”刘备把臧霸的话告诉太祖,太祖感叹不已,说:“这是古人才能做出的高尚事情而臧霸能够办到,我当然赞成啊!”便把徐翕、毛晖都任命为郡太守。
本篇未完,请继续下一节的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