和常杨杜赵裴传 翻译
和洽,字阳士,汝南郡西平县人。他曾被本郡太守举荐为孝廉,并受到大将军的聘任,但都被他谢绝了。袁绍占领冀州,曾派使者前去迎接故乡汝南郡的士大夫来冀州任职,唯独和洽认为:“冀州土地平坦百姓强盛,是各地英雄豪杰都想得到的地方,也是四面通畅有利于大部队运动作战的战场。袁绍凭借着这种优势,虽然能够强大起来,但是当今天下群雄并起,他也未必能够保全冀州。荆州的刘表没有什么吞并天下的志向,能够爱护百姓,欢迎人才,再加上地形险要,山区的少数族人少力弱,是个容易依靠的地方。”于是与亲朋故旧一同南下投奔了刘表。刘表以上宾之礼加以接待,和洽却说:“我之所以不去投奔袁绍,是为了避开那个容易发生战争的地方。乱世的主上,是不能过于亲近的,时间一长就会出现危险,因为必然会有喜欢进谗言的邪恶小人混杂在当中挑拨离间。”于是再南迁到武陵郡居住。
太祖曹操平定荆州后,征聘和洽为丞相府下属。当时毛玠、崔琰都以忠诚清廉而担任重要职务,他们选任官员时都着重看他是否生活俭朴。和洽说:“天下最重要的政务是选拔人才和授予官职,但是不能单单以生活节俭这一项作为考察人才的标准。俭朴过度,对于自己修养身心还可以,但是以此来衡量人物,就可能出现大偏差。如今朝廷的议论,看到有的官员穿件新衣,坐辆好车,就会说他不清廉;看到当县长、县令的刻意装出俭朴相,仪容不整,衣衫破旧,就说他很廉洁。以至士大夫们故意弄脏了衣服,把好的车辆、服饰都藏起来;朝廷各官署的长官,有的甚至自己带着水壶、食物来到办公的府署。推行教化,改变风俗,都贵在适度,才能长期坚持下去。如今你们推行单一而又难以长期承受的标准,来考察各种不同的人才,勉强坚持,早晚会感到吃力不堪。古代弘大的教化,都注意顺应人情,凡是过激反常的行为,就容易隐藏虚伪啊。”
魏国建立后,和洽任侍中,有人举报毛玠诽谤诋毁太祖,太祖召见近臣时,十分震怒。和洽却陈述毛玠行为素来很守本分,请求查实事情的真实情况。下朝以后,太祖下达指示说:“现今报告这事的人说毛玠不但诽谤我,还为被贬黜的崔琰抱怨。这种有损君臣关系、妄自为好朋友怨叹的行为,恐怕是不能容忍的。当年萧何、曹参和高祖刘邦都出于微贱,屡建功勋,而每当高祖处在委屈受压的时候,二人仍能恭敬顺从,臣下的节操才更显著,因此能够使子孙享受福分。和侍中现今要求查实毛玠一案,我之所以不听从,是不忍心让毛玠被人审来审去而丢失体面。”
和洽回答说:“如果真像举报者说的那样,那么毛玠确实是罪过深重,天地不容。为臣并不敢为毛玠作偏袒性辩护而忘却君臣关系。只是因为毛玠在群臣之中出类拔萃,受到您特殊的提拔,处在首要职位,多年受到宠信,为人刚直忠正,受到众人的敬畏,论理不应该做出这样的事情。然而人情难以保证,必须要加以核实,让毛玠与告发者双方对质验证。如今您为有罪的毛玠着想,不忍心把他交给法官审问,反而使曲直不分,怀疑将会从您的近旁开始。”
太祖说:“我之所以不同意核查,是想使毛玠和举报者双方都得到保全。”和洽说:“如果毛玠真有诽谤主上的言论,就应当在市场上公开处死示众;如果毛玠没有这回事,举报者就犯了诬陷大臣欺骗君上的罪行。二者若不加以核查,为臣心中不安。”太祖说:“眼下正有军事行动,怎么可以听了告发就随便审问举报人?从前晋国的狐射姑在朝堂上刺杀了阳处父,这就告戒君主绝不能随便泄露与自己密谈者的情况啊。”
太祖平定了汉中的张鲁,和洽建议及时从汉中撤出军队迁徙百姓,可以节省设置防卫军队的费用。太祖没有采纳,后来终究还是迁出百姓放弃了汉中。和洽又出任郎中令。
曹丕称帝后,任命他为光禄勋,封安城亭侯。
明帝曹叡即位,他晋爵为西陵乡侯,封邑二百户。
明帝太和年间,散骑常侍高堂隆上奏说:“可以及时带来雨水的清风不至,而有持续的大旱:这一定是有关官员工作不勤勉而使天时失常。”于是明帝下诏谦虚地引咎自责,并广泛征求政事上的不同意见。
和洽认为:“现在人口不多,从事耕种的人更少,而只吃粮食却不从事耕种的商人、工人到处都是。国家以人民为根本,人民以粮食为性命。只要荒废一个季节的农耕,就会失去养活性命的根本。因此先代的圣王一心去除各种耗费,集中力量加强农业。自今年春夏以来,百姓们疲于劳役,农业荒废,人们忧愁困苦。可以及时带来雨水的清风不至,未必不是这个原因。解决的办法,莫过于节俭。太祖建立宏伟基业以后,拨发军费,提供赏赐,官吏士兵衣食丰足,仓库之中谷帛充盈,原因就在于太祖从不装饰无用的宫殿,坚决去除浮华享乐的费用。如今最要紧的,就是停止或减少繁重的劳役,省去其他多余的杂务,以补充军队的储备。南、西、北三方的边境守卫防御,应该早做准备。预测敌人的虚实,养精蓄锐,在朝廷的殿堂上就制定好克敌制胜的策略,完成进攻敌人的计划,详细询问听取众人的意见以求政策上的适中。如果不预先制定策略,轻视和小看敌人,军队多次出动,出动却劳而无功。所谓‘喜欢使用武力的人最终会丧失威风’,这可是古人的谆谆告诫呀。”
和洽以后转任太常,他清贫节俭,以至于要卖掉田地住宅才能维持生活。明帝听到这种情况,加赐他谷物布帛。和洽死后,谥为简侯。
其子和离继承了他的爵位。和离的弟弟和逌,具有才能而性情开朗,能够开创事业拯救社会,官至廷尉、吏部尚书。
和洽同郡有个叫许混的人,是许劭的儿子,清高纯正,对人和事也很有洞察和识别的能力,明帝时曾当过尚书。
常林,字伯槐,河内郡温县人。七岁时,他父亲的一个朋友登门拜访,问常林:“伯先在不在家?你见了我怎么不跪拜行礼?”常林说:“虽然按礼仪我应该尊敬客人,但是你当着我的面直呼我父亲的表字,我为什么还要向你跪拜行礼呢?”大家对他都很赞赏。
本郡太守王匡起兵讨伐董卓时,派一些儒生在下属各县探察官员和百姓的罪过,一旦发现立即拘捕,然后拷问并让他们用钱或粮食来赎罪,如果延误期限就要灭绝宗族,以此来树立威风。常林的叔父因为打了自己的佃客,被儒生告发,王匡大怒,把他关进牢房问罪。常氏家族成员都非常害怕,不知道要责罚他们多少钱粮,生怕救不出常林的叔父。常林就去找王匡的同乡胡母彪说:“王大人凭借文武高才,到我们这个郡来当太守。敝郡依山傍河,土地宽广而百姓众多,又有很多贤能的人才,可以任随他选用。如今皇上年幼,贼臣董卓虎踞京师,中原震恐,正是天下雄才为国奋起出力的时候。如果能诛灭董卓,扶助衰微的汉朝,智者就会望风归附,纷纷响应。平定暴乱要靠人和,如果人和的条件具备了,进行征伐怎么会不取胜呢?但是如果对百姓没有恩德,任用的又不是适当的人才,灭亡将会随之来到,哪里还谈得上匡扶朝廷,树立功名啊!请您能注意这一点。”接着常林就把叔父被关押的情况述说了一遍。胡母彪听了以后,立即写信责备王匡,王匡只好放出常林的叔父。
常林于是迁居到上党郡避乱,在山中耕种自给。当时正碰上旱灾蝗灾,只有常林家获得丰收,他把周围的邻居都叫来,把自己的粮食一升一斗地分给他们。常林的家依附着过去河间郡太守陈延的坞壁,而陈、冯二姓,在当地历史悠久的家族中居于领头地位。军阀张杨贪图这两姓的妇女和财产,常林率领宗族,为陈、冯两姓出谋划策,虽然坞壁被张杨的军队围困了六十多天,但是终于保全了两姓的人口和财产。
本篇未完,请继续下一节的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