董刘马陈董吕传 翻译 第2节
陈震到达当时孙吴的都城武昌,孙权与陈震登坛歃血为盟,中分天下:以曹魏的徐、豫、幽、青四州,归吴国;曹魏的并、凉、冀、兖四州,归蜀国;余下的曹魏司州土地,以函谷关为界,东面归吴,西边归蜀。陈震回来后,封为城阳亭侯。
建兴九年(公元 231),都护李平因造谣欺骗朝廷而被废黜。诸葛亮与长史蒋琬、侍中董允写信说:“孝起此前出使孙吴临出发时,对我说‘李平性格孤傲就像腹内长了鳞甲一样,同乡人都认为他很难接近’。我觉得有鳞甲只要不去触犯他就行了;没有想到他又会出其不意仿效苏秦、张仪玩弄诡诈手段。可以让孝起知道这一切。”
建兴十三年(公元 235),陈震去世。他的儿子陈济继承了爵位。
董允,字休昭,是掌军中郎将董和的儿子。先主刘备立太子,董允被挑选出来任太子舍人。转任太子洗马。
后主继承帝位,他升任黄门侍郎。丞相诸葛亮将要北伐中原,先进驻汉中;顾虑后主年纪轻,难以区分好坏是非;因为董允秉心公正,想委任他主管皇宫事务。便上了一道后世称为《出师表》的奏疏给后主,其中说:“侍中郭攸之、侍中费祎、黄门侍郎董允等,是先帝把他们挑选来留给陛下的”;“至于对政事进行斟酌改革,充分进献忠言,这就是他们的责任了”;“愚臣以为皇宫的事务,无论大小,都应当咨询他们,然后再施行,必定能弥补缺陷遗漏,吸收更多的有益意见”;“如果没有帮助陛下培养品德的言论,就责问董允等人以公开他们的过失”。没多久诸葛亮请求调费祎为自己的军事参谋;董允则升任侍中,兼虎贲中郎将,统领侍卫皇帝的贴身武士。郭攸之性情素来和顺,他当侍中只是充数而已;至于进献自己的忠言吸纳皇宫外群臣的有益建议,这方面的任务就由董允一人承担了。
董允处理皇宫事务能预防制止奸邪,很能尽心匡正和补救后主的过失。后主曾经想选取美女扩充后宫,董允认为“古时候天子后妃的人数不超过十二人,现今妃嫔人数都已够了,不应当再增加”,始终不同意。后主因此更敬畏他。
尚书令蒋琬兼任益州刺史,上疏把这一职务让给费祎和董允;又上表说“董允在皇宫内侍奉陛下多年,辅助皇朝,应当赐给爵位、封地以褒奖其勋劳”。董允坚辞不受。
后主逐渐长大之后,宠爱宦官黄皓。黄皓善于逢迎谄媚,会说花言巧语,生性狡黠,一心想取悦刘禅使之接纳和看重自己。董允常常对上严肃匡正后主,对下斥责黄皓;黄皓害怕董允,不敢为非作歹。董允在世时,黄皓的官位最高也不过是黄门丞。
董允曾经与尚书令费祎、中典军胡济等共同约定时间去外边游玩饮宴;物品和车辆都已准备好以后,却碰上担任郎中的襄阳郡人董恢前来谒见董允表示敬意。董恢年轻官小,看到董允正要外出,退缩着想要告辞。董允不同意,说:“我之所以外出的本意,是想与志趣相投的人游玩谈心啊。现今您已经委屈自己前来,正要畅谈分别以后积累的思念;放弃这里的谈话,去赴那边的聚会,说不过去啊。”于是命令解开驾车的马,费祎等人也都停车不走了。董允的坚守正道尊重人士,就像是这样。
延熙六年(公元 243),他加任辅国将军。第二年,以侍中身份代理尚书令职务,充当大将军费祎的助手。
延熙九年(公元246),董允去世。
陈祗代替董允为侍中,与黄皓内外勾结;黄皓才开始参预政事。陈祗死后,黄皓从黄门令,升任中常侍、奉车都尉,把持玩弄威权,终于导致国家灭亡。蜀人这时无不怀念董允。到了邓艾灭蜀,听说黄皓奸恶凶险,下令逮捕关押他,准备除掉;而黄皓以重礼贿赂邓艾的随从,才得免死。
陈祗,字奉宗,汝南郡人。是许靖哥哥的外孙。他从小死去父亲,在许靖家长大,二十岁左右就已出名。逐渐升迁到选曹尚书郎的职位。他为人矜持严厉而容貌威严。多才多艺,又有心计和手段。费祎很器重他,所以提拔他继董允之后担任侍中。
吕乂死后,陈祗又以侍中身份代理尚书令职务,加任镇军将军。大将军姜维虽然地位在陈祗之上,但是常常率众在外,很少过问朝政。陈祗上承后主旨意,下管宫廷宦官;深受后主的信任喜爱,实权反而比姜维还大。
景耀元年(公元 258)陈祗去世,后主痛惜不已,一说起就流泪。并下诏说:“陈祗任侍中职务长达十二年,柔顺美好,遵循规矩,干练严肃,很有章法;和蔼忠义,造福百姓,各项公务办得恰当清楚。可惜寿命不长久,朕因此很痛惜他!凡是生前建立美名的,死后都要给予好谥号。现在谥他为忠侯。”又赐陈祗的长子陈粲关内侯的爵位,提拔他的二儿子陈裕为黄门侍郎。
自从陈祗得宠,后主对已故的董允越来越恨,认为董允轻视自己;这都是由于陈祗谄媚后土,而黄皓设法诋毁董允并逐渐产生作用的缘故。
董允的孙子董宏,晋朝时曾任巴西郡太守。
吕乂,字季阳,南阳郡人。父亲吕常,护送以往曾任南阳郡太守的刘焉到益州;碰上通往朝廷的道路断绝,结果未能回去。吕乂从小死去父亲,喜欢读书弹琴。
起初,先主刘备平定益州,设置盐府校尉,垄断盐铁生产带来的利润;后来盐府校尉请求委派吕乂,以及南阳郡人杜祺、南乡郡人刘幹,一齐担任自己府署的典曹都尉。吕乂接着升任新都县令、绵竹县令,心中怜悯民众而加意抚恤;受到百姓的称赞,政绩列为全益州各县之首。不久他升任巴西郡太守。
丞相诸葛亮连年出兵,向各郡征调新兵时,大多不能向前线及时补充兵源;而吕乂在本郡招收五千人到诸葛亮大营去时,对新兵安慰约束,竟然没有一个逃跑的。他转任汉中郡太守,兼任督农,以供给军粮。
诸葛亮死后,他先后升任广汉郡、蜀郡太守。蜀郡是一州的中心区域;人口众多,在诸葛亮死后,这里又有大批逃亡士兵,他们冒名顶替,在户口上搞的花样不止一种。吕乂到任后,在这方面采取预防和禁止措施,教育劝导;几年之间,黑人黑户主动出来登记的有一万多人。
后来他奉调入朝担任尚书。又继董允之后任尚书令,各项公务没有滞留和耽搁,门外也没有等待公务处理的来人。吕乂历任皇宫内外的职务,要求自己俭朴节约,为人谦虚安静,少言寡语;行政措施简要而不烦琐,人们对他有清廉能干的评价。不过他执行法律苛刻深重,喜欢使用熟悉法律规章条款但是文化素养不高的办事人员;所以他在出任尚书令之后,名声反而不如他在当郡县行政长官时好了。后主延熙十四年(公元251),吕乂去世。
他的儿子吕辰,在后主景耀年间任成都县令。吕辰的弟弟吕雅,曾任谒者仆射。吕雅为人清廉严格而有文才,曾著《格论》十五篇。
杜祺,历任郡太守、监军、大将军府司马;刘幹,官做到巴西郡太守。他们都和吕乂亲近友善,也因为有从政才能而受到称赞;但是在俭朴守法方面,他们都不及吕乂了。
评论说:董和的品质像羔羊皮一样洁白;刘巴具有清高的节操;马良正直诚实,被称为优秀人物;陈震忠诚谨慎,到老年益发突出;董允匡正君主,正义之气表现在脸上:都是蜀国的良臣啊。吕乂治理各郡时留下美名,入朝任职则声誉受损,也是汉朝黄霸、薛宣一类的人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