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学666 » 《三国志》 » 邓张宗杨传 > 邓张宗杨传 翻译

邓张宗杨传 翻译

邓芝,字伯苗,义阳郡新野县人。是汉朝司徒邓禹的后代。汉朝末年他进入益州,没有受到当局的赏识厚待。当时益州政府的从事张裕善于看相,邓芝前去请他为自己相面。张裕对邓芝说:“您的寿命会超过七十岁,官位将做到军权很大的将军,封侯。”邓芝听说巴西郡太守庞羲喜欢人才,就前去投靠。

先主刘备平定益州,邓芝担任郫县的邸阁督。先主外出到达郫县,与他谈话,对他大为器重,立即提拔他为郫县县令,又升任广汉郡太守。所到之处他清廉严明做出政绩,被调入朝廷任尚书。先主在永安县行宫去世。在此之前,吴王孙权派使者来请求和解,先主相继派宗玮、费祎等人前去做回访。丞相诸葛亮非常担心孙权得知先主去世,会有另外的打算,不知道该怎么办。

这时邓芝来见诸葛亮说:“而今圣上幼弱,刚刚继位,应当派遣级别高的使臣前往吴国重申我们友好的愿望。”诸葛亮回答说:“我对此已经考虑很久了,一直没有物色到合适人选。而今天才物色到了。”邓芝问:“这个人是谁?”诸葛亮说:“就是阁下您啊!”于是派邓芝去见孙权加强友好关系。

孙权果然对是否与蜀国保持友好犹豫不决,没有及时接见邓芝。邓芝就主动写信要求拜见孙权,说:“为臣这次来也是为了吴国,不单是为了蜀国啊。”孙权才接见他,对他说:“我确实愿意与蜀国和好亲善;然而恐怕蜀国君主幼弱,国土面积小而势力发展受到限制,如果受到魏军进攻,难以保全自己:因此才犹豫不决呀。”邓芝回答说:“吴、蜀二国加起来占有四个州的土地;大王是具有经邦治国杰出才能的大英雄,而诸葛亮也是当代的杰出人物;蜀国周围有坚固的重重险关,吴国则有长江的多条水道阻隔外敌入侵。把我们这两方面的长处并合起来,结为唇齿相依的关系;进可以兼并天下,退可以鼎立三分,这是很自然的道理。现今大王如果向魏国表示效忠献身,魏国必定最希望大王到洛阳去朝见,至少也要求把太子送去充当人质;您要是不从命,魏朝就有正当的理由出兵讨伐叛逆,那时蜀国军队必定顺长江而下找寻合适机会向吴国境内推进:这样一来,长江以南的土地就不再会是大王所有的了。”孙权默然思考很久说:“您的话是对的。”于是主动与魏国断绝关系,和蜀国结盟,并且派张温为使者到蜀国回访。

后来蜀国又让邓芝出使孙吴,孙权对他说:“如果天下太平,我们两国君主分而治之:不是很快乐的事情吗?”邓芝却回答说:“天上没有两个太阳,地上没有两个君王。如果消灭魏国之后,大王未能很好认清楚天命而归顺我朝的话;那么两国的君主将会各自树立德泽,同时臣下将会各自竭尽忠心;双方都会拿起鼓槌敲击战鼓,正是战争重新开始的时候啊!”孙权大笑着说:“您的诚实,竟然像这样呀!”孙权后来给诸葛亮写信说:“贵国的来使中,丁厷说话浮夸铺张,阴化又不善言辞;真正能够促进两国关系和睦团结的,只有邓芝!”

诸葛亮北上进驻汉中,委任邓芝为中监军、扬武将军。诸葛亮去世后,他升任前军师、前监军,兼兖州刺史,封阳武亭侯。

不久又担任江州地区的军事指挥官。邓芝多次与孙权通信,孙权也馈赠他丰厚的礼品。延熙六年(公元 243),他就地升任车骑将军。后来朝廷又授给他节杖。延熙十一年(公元 248),涪陵属国的人杀死属国都尉造反,邓芝带领军队前往讨伐,当即杀死造反者的首领,而当地百姓安然不动。

延熙十四年(公元251),邓芝去世。邓芝担任将军二十多年,赏罚分明而做事果断,非常关怀士兵。自身的衣食都靠公家供给,不勉强自己做到朴素节俭;但是始终不经营私人产业,妻室儿女都免不了要忍饥受冻,去世时家里没有多余的财产。他生性刚直高傲,不用送礼之类的手段与别人联络感情,所以与士大夫们关系不甚和谐。当时的人能受到他敬重的极少,只器重姜维认为是一个奇才。

儿子邓良继承了他的爵位,景耀年间担任尚书左选郎,到晋朝时当过广汉郡太守。

张翼,字伯恭,犍为郡武阳县人。高祖父张皓曾任汉朝司空,曾祖父张纲曾任汉朝广陵郡太守,都有美好的名声和事迹。先主刘备平定益州,兼益州牧,张翼在州政府充当书佐。建安末年,他被举荐为孝廉,出任江阳县长,转任涪陵县令,升任梓潼郡太守,又不断被提升而担任广汉郡、蜀郡太守。

建兴九年(公元 231),他出任庲降都督、绥南中郎将。他自来执法严厉,所以得不到当地少数族的欢心。当地的老年首领刘胄造反作乱,张翼领兵讨伐。刘胄还没有被击败,朝廷突然征召他回成都;下属们都认为他应当立即骑马赶回成都接受惩处,张翼却说:“不能这样!我是因为这里的少数族动荡不安,朝廷觉得我不称职才被召回。然而现在接替我的人还没有到,我又正在战场;应当抓紧运送储存军粮的工作,作为消灭敌人的凭借,怎么能因为被削职而荒废公务?”于是他继续指挥不懈怠,直到接替他的马忠到达之后才出发。马忠凭借他打好的基础终于消灭了刘胄,丞相诸葛亮听说之后认为他处理得很好。

诸葛亮出兵到达武功,任命张翼为前军都督,兼任扶风郡太守。诸葛亮去世,他担任前领军。追评他讨伐刘胄的功劳,封为关内侯。

延熙元年(公元 238),他入朝任尚书,逐渐升到建威地区的军事长官,晋封都亭侯,本职为征西大将军。

延熙十八年(公元255),与卫将军姜维,一起回成都。

姜维议论再度出动大军攻魏,在朝廷殿堂上公开劝阻的只有张翼,他认为蜀国土地狭小百姓疲劳,不宜穷兵黩武。姜维不听,带着张翼等人出发,朝廷提升张翼为镇南大将军。姜维到达狄道县,大破魏国雍州刺史王经的兵马,对方仅在洮水中淹死的就数以万计。张翼这时说:“可以停止了!不宜再往前推进,否则有可能毁掉已经建立的大功。”姜维听了勃然大怒,说:“我偏偏就要画蛇添足!”于是挥兵包围在狄道城死守的王经,结果城池果然没有打下来。

自从张翼表示了不同意见,姜维心里就对他印象不好;但是又常常拉着他一起出征,张翼迫不得已也只有一同前往。

景耀二年(公元 259),张翼升任左车骑将军,兼冀州刺史。景耀六年(公元 263),他与姜维都在剑阁,一起到涪县去见钟会投降。第二年正月,他随钟会到成都,被乱兵杀死。

宗预,字德艳,南阳郡安众县人。汉献帝建安年间,他随张飞进入益州。后主刘禅建兴初年,丞相诸葛亮任命他为主簿,升任参军、右中郎将。

诸葛亮去世之后,吴国担心魏军有可能借此机会攻取势力衰落的蜀国,于是在巴丘增加防军一万人:一来想救援蜀国,二来也想到时候趁势瓜分蜀国土地。蜀国方面听说之后,也在邻近吴国的永安县增加了防军,以备不测。这时宗预受命出使吴国,孙权问宗预说:“东吴与西蜀,好比是一家人嘛;而我听说你们在永安的白帝城增加了兵力,是为什么啊?”宗预答复说:“为臣以为东吴在巴丘增添卫戍部队,西蜀在白帝城加强防守兵力,都是客观的形势造成这样,不必相互追问了。”孙权哈哈大笑,嘉许他的刚强直率;很喜欢并优待他,对他的敬重仅次于邓芝、费祎。

宗预后来升任侍中,转为尚书。延熙十年(公元 247),他担任屯骑校尉。

当时车骑将军邓芝从江州回成都,前往宫廷朝见后主时,对宗预说:“按照礼仪,六十岁的人不再从军;而您却刚刚开始指挥一支军队,为什么呢?”宗预说:“您七十岁了都还没交还兵权,我六十岁又为什么不能接受兵权阿?”邓芝生性高傲,连大将军费祎等人都避让他,可是唯独宗预不向他低头屈服。

本篇未完,请继续下一节的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