辨脉法第一
重要提示:文中可能涉及专业的中医知识,在没有专业医师的指导下请勿按文实践(治疗)。
【白话文】
问:脉象有阴脉和阳脉的#-666dd;别,指的各是什么?答:凡是大、浮、数、动、滑一类脉象,就叫阳脉;沉、涩、弱、弦、微一类脉象,就叫阴脉。凡是阴性病出现阳脉的,主预后良好;阳性病出现阴脉的,主预后不良。〔1〕
问:阳结和阴结的脉象,有什么区别呢?答:脉浮而数,能进食,不大便的,这是阳热实证,叫阳结,到第十七天病情应当加重。脉沉而迟,不能进食,身体沉重,大便反而结硬的,叫阴结,到第十四天病情应当加重。〔2〕
问:有一种病症,像有冷水洒在身上似的恶寒,然后又见发热的,这是什么原因?答:阴脉不足,代表阴气亏虚,本有虚热,阳气入里,又加重了热势。阳脉不足,代表阳气亏虚,阳虚阴盛,则生内寒。问:什么是阳不足?答:假如寸脉微就是阳不足,阴气向上侵入阳位,就会出现冷水洒身似的恶寒。问:什么是阴不足?答:尺脉弱,就是阴不足,阳气下陷入阴中,就会出现发热。寸脉浮、尺脉弱的,则是血虚,血虚就会出现筋脉拘急。脉沉代表荣气衰微。脉浮并且汗出淋漓不断的,代表卫气虚。对荣气衰微的患者,用火针治疗,就会造成荣血留滞不行,会加重发热并伴见躁烦不安。〔3〕
脉象浮大弛缓而无根,像遮蔽车辇的伞盖一样,叫阳结脉。〔4〕
脉象连连而强硬,像是顺着长竿而行一样叫阴结脉。〔5〕
脉象轻虚浮泛,像肉汤上所漂浮的脂沫一样,是阳气衰微的表现。〔6〕
脉象纤细,像蜘蛛丝一样,是阳气衰败的表现。〔7〕
脉象连绵柔软无力而且越来越细,像倒漆将尽时漆汁流落一样,是失血的表现。〔8〕
脉搏搏动缓慢,时而停一下再搏动的,叫作结脉。脉搏搏动快,时而停一下再搏动的,叫作促脉。阳盛则见促脉,阴盛则见结脉,这都是病脉。〔9〕
阴气与阳气相互搏击,就会出现动脉。动脉见于寸部,就会见汗出;动脉见于尺部,就会见发热。身体发凉而恶寒的,是三焦阳气受损的缘故。假如在关部见到数脉,而且上下无头无尾,如同豆大,动摇搏指的样子好像长了根一样,这就叫动脉。〔10〕
寸脉浮大而柔软,尺脉浮大而柔软,尺脉与寸脉相等同的,叫作缓脉。〔11〕
脉象浮而紧的,叫作弦脉。弦脉,切脉时像手指按在绷紧的弓弦上一样,按下去不移动。至于单纯的紧脉,按下去就像摸正在绞动的绳索一样,旋转不定而又紧急有力。〔12〕
弦象弦又大,弦而无力主阳气衰减,大而中空就是芤脉,阳气衰减则生里寒,脉见芤象则主血虚,里寒与血虚相兼,就会弦脉与芤脉并见,这叫革脉。革脉见于妇女,主流产或崩漏下血;革脉见于男子,主失血或遗精滑精。〔13〕
问:有的病症,先有寒战,后见汗出,从而就能得到解除,这是为什么?答:脉见浮而紧,重按却出现中空的芤象,这是正气原本虚衰,所以就应当是先有寒战,后见汗出。患者正气原本虚衰,因此发生寒战;又因为脉见浮象主邪气在表,因此应当汗出病解。如果脉浮而数,重按有力,不见芤象,这个患者的正气原本就不虚,如果有自解趋势的话,只是汗出罢了,不会发生寒战的。〔14〕
问:有的病症,不寒战就可以汗出而自解,这是为什么?答:脉大有力而且浮数,提示患者正气不虚,所以知道不发生寒战就可以汗出而病解。〔15〕
问:有的病症,既不寒战,又不汗出,也能够得到解除的,这是为什么?答:患者的脉势由浮洪转为平缓,这是因为曾经用过发汗,或者催吐,或者泻下等治疗方法,结果是邪气已去,津血被伤。因体内津液不足,所以只要阴津阳气能渐渐趋于自我和谐,病症必然会自愈,因此既不寒战,又不汗出,病症就可以得到解除。〔16〕
问:患者患伤寒病已经三天,浮数的脉势已经有所衰减,身体不再发热而且和畅舒适,这说明什么?答:这是病症将要解除的表现,病解的时间多是在半夜。脉浮为主的患者,病症将要解除时,会微微自汗出;脉数为主的患者,病症将要解除时,大多食欲增进;浮数的脉势已有所衰减的患者,病症将要解除时,大多会大汗出。〔17〕
问:以脉测证来诊察疾病时,要想预先知道是否会痊愈,根据什么来判断呢?答:寸口、关上、尺中三部脉,如果大小、浮沉、迟数都相同,即使有恶寒、发热等尚未解除的症状,因为脉象已呈现出阴阳平和的状态,所以寒热虽重,也应当痊愈。〔18〕
医师说:当立夏的时候,出现洪大脉,这是夏季本来应出现的脉象,也就是本位脉象。患者因身体疼痛沉重而感到痛苦的,需要用发汗的方法来治疗。如果第二天身体已经不感到疼痛沉重的,那就不需要发汗了。如果能自然汗出连绵不断的,第二天病症就会解除了。为什么这样说呢?因为立夏时见到洪大脉,就是适应时令的脉象,所以才使病症比较容易解除。其他四季以此类推。〔19〕
问:怎样预知什么时间发病、什么时间痊愈呢?答:如果半夜得病的,第二天中午就可能痊愈;中午得病的,半夜就可能痊愈。为什么这样说呢?中午得病,半夜痊愈的,是因为亢盛的阳气得到了阴气的调和,有利于邪气的解除;半夜得病,第二天中午痊愈的,是因为阴寒之气得到了阳气的调和,而有利于邪气的解除。〔20〕
寸口三部脉浮代表表证,脉沉代表里证,脉数是病在六腑,脉迟是病在五脏。如果见到迟脉,这就是病在脏的反映。〔21〕
足背的趺阳脉显示浮象且涩滞不畅,足内踝后的少阴脉正常的,这是疾病在脾,按理应当出现下利。根据什么知道的呢?假如脉见浮大的,就是脏腑之气充盛鼓动并充盈脉道所形成的,气为血之帅,气实血相对就虚。如今趺阳脉浮而涩,涩主气血亏虚,不能充盈脉道,气血迟滞不畅,因此知道是脾气不足,胃气虚弱。因为少阴脉仅仅见到弦而浮(一种说法为沉),这是调和的脉象,所以才说是正常。假如少阴脉反见滑而数的,可以预知要解脓样大便了。(《玉函》中写作小便)〔22〕
寸口三部脉浮而紧,浮主风邪袭表卫气抗邪于肌表,卫表气血充盛。紧主寒邪外束寒性收引,凝滞卫表肌腠,风邪易伤卫气,寒邪易伤荣气,荣气和卫气都受病,就会出现骨节剧烈疼痛,治疗就应当采用发汗的方法。〔23〕
趺阳脉迟而缓,主胃气正常。趺阳脉浮而数,浮主胃受邪,数主脾受伤,但这不是本来的病症,而是医生错用泻下的方法治疗它病所造成的变证。荣气、卫气内陷,趺阳脉的数象首先变成沉细无力而软的微象。荣卫之气内陷,本来应见沉象,如果脉象反而变浮,患者多会出现大便干硬、嗳气后感到脘腹稍舒适等症状。凭什么这样说呢?本来因为数脉主脾被邪气所伤,数象首先变微,因此知道脾气尚未恢复正常,气虚推动作用减弱,故见大便干硬,气机不畅,升降失调,故嗳气后感到舒畅。如果患者脉见浮象,且浮伴有微脉并没有数的表现的,代表中焦脾胃之气亏虚,邪气内入留于中焦。中焦有邪热留着,邪热内扰故胃中嘈杂,时常有饥饿的感觉。又因为这种邪热不能像正气那样受纳、腐熟水谷,所以虽有饥饿感但并不想进食。热邪耗伤津液,所以患者感觉潮热、口渴。这种虚数之脉慢慢变迟缓,提示邪热已去,且脉象的前后变化同病情和症状的变化相符时,患者就会出现饥饿而想进食的状况。这是邪去脾胃之气来复的表现。如果数脉不时出现而不消失,则可能出现邪热损伤气血,气血壅滞则会生疮痈。〔24〕
本篇未完,请继续下一节的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