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学666 » 《史记》 » 封禅书 > 封禅书 白话文翻译 > 第2节

封禅书 白话文翻译 第2节

这以后过了一百多年,就有孔子论述六艺,传文中大致记载了历代改朝换姓的帝王去泰山行封礼、去梁父山行禅礼的有七十多位,他们封禅时用的祭品、祭器制度都记载得不明确,大概很难说明白原因。有人问询禘祭的礼仪,孔子说:“不知道。知道了禘祭的礼仪,那么处理天下大事就像看自己的手掌一样清楚、易行了。”《诗经》中说,商纣王还在位时,周文王就是承受了天命,但政事中没有封泰山的事。周武王攻克殷商两年后,天下还没有安定就去世了。于是周朝德政的普及要从周成王说起,周成王去进行封禅活动就近乎合情合理了。等到以后诸侯国的陪臣执掌政事,鲁国的季孙氏也到泰山举行旅祭,孔子就讥刺他。

这个时候苌弘用方术替周灵王效力,诸侯们没有谁去朝见周天子,周天子的力量弱小,苌弘就宣扬有关于鬼神的事例,设立了射箭唱《狸首》的仪式。狸首,就代表那些不来朝见的诸侯。想凭借神怪的力量招致诸侯来朝。诸侯们没有听从,而晋国人抓住了苌弘,并把他杀死了。周朝人谈论方术怪异的风气是从苌弘开始的。

这以后过了一百多年,秦灵公在吴阳修建了上畤,祭祀黄帝;修建了下畤,祭祀炎帝。

此后四十八年,周朝太史儋去拜见秦献公的时候说:“秦国当初和周朝是合在一起的,结合以后又分离,经过五百年应当再次合在一起,结合十七年后会有出现霸王。”栎阳下雨,有黄金随雨落下,秦献公自己认为得到了五行中金的祥瑞,因此在栎阳修建了畦畤来祭祀白帝。

这以后过了一百二十年,秦国消灭了周朝,周朝的九鼎进入秦国。有人说宋的右陵太丘社中的社坛被摧毁后,有一只鼎沉没在彭城城下的泗水河中。

这以后过了一百一十五年,秦国统一了天下。

秦始皇统一天下称帝以后,有人说:“黄帝得到五行中的土德,有黄色的龙和巨大的蚯蚓出现。夏代得到了五行中的木德,有青色的龙栖息在郊野,草木生长得繁茂、茁壮。殷代得到了五行中的金德,有白银从山中流出。周代得到了五行中的火德,有形状像赤乌一样的天火下降这种符瑞。现在秦朝取代了周朝,是属于水德的时代。从前秦文公外出打猎,曾捕获一条黑龙,这就是水德的祥瑞。”于是秦朝把黄河更名为“德水”,规定冬季十月作为每年的开端,崇尚黑色,度量以六作为一个单位,音律崇尚大吕律,国家的政务法令崇尚法治。

秦始皇登上帝位的第三年,往东巡视郡县,在驺县峄山立祠祭祀,称颂秦国的功业。于是从原先的齐国、鲁国地区,征召了信奉孔子学说的儒生和通晓古今的博士共七十人随行,到达了泰山脚下。这些儒生中有人议论说:“古代举行封禅时,要使用以蒲草裹着车轮的车子,这样做的原因是害怕硬车轮会伤害山上的土石草木;祭祀时把地面扫干净,把用枯草和农作物茎秆编成的席子铺在地上,说明祭祀是很容易照着办的。”秦始皇听到这些议论各不相同,十分古怪,很难施行采用,因此贬黜了儒生,决定马上修筑车道,从泰山的南面一直往上修到山顶,竖立石碑刻字,颂扬秦始皇的功德,表明他有资格封禅泰山。从泰山北面的道路下山,在梁父山举行禅礼。举行封禅的礼仪采取了很多太祝在雍邑祭祀上帝时使用的仪式,但有关记录都封藏隐秘了起来,世人不得而知,也不能够加以记载。

秦始皇上泰山的时候,在半山腰遇到了暴风雨,于是在一棵大树下面避雨。儒生已经被贬黜了,不能参加在泰山顶祭天的礼仪活动,听说秦始皇遇到了风雨,都讥笑他。

于是秦始皇继续向东到海边去游览,一路祭祀名山大川和八神,寻求像羡门一类的仙人。八神是自古以来就有的,也有人说是从姜太公以来才产生的。齐国之所以称作“齐”,就是因为它和天的中央等齐。对它的祭祀已经断绝,谁也不知道是什么时候兴起的。八神的名称:第一位叫天主,在天齐祭祀。天齐有五眼泉水一并流出,位于临菑城南郊的山脚下。第二位叫地主,在泰山、梁父山祭祀。因为天神喜好阴,所以祭祀它一定要在高山的下面,小山的山上,称为“畤”;地神喜好阳,祭祀它一定要在水泽当中的圆形丘陵上。第三位叫兵主,在蚩尤山祭祀。蚩尤山位于东平郡的陆监乡,在齐国的西部疆域。第四位叫阴主,在参山祭祀。第五位叫阳主,在之罘山祭祀。第六位叫月主,在莱山祭祀。参山、之罘山、莱山都在齐国的北部,靠近渤海。第七位叫日主,在成山祭祀。成山曲折陡峭地伸入海中,在齐国东北方的最顶端,是用来迎接日出的地方。第八位叫四时主,在琅邪山祭祀。琅邪山位于齐国的东方,所以这里是在时间上每年最先开始的地方。八神都分别用一套盛在器皿中的牛、羊、猪来祭祀,但是各个祠庙中主持祭礼的巫师们对祭品有所增减,祭祀用的玉和帛等也不尽相同。

自从齐威王、齐宣王的时候起,驺衍这一类人就著书论述金、木、水、火、土五德终始运行的规律,到了秦国称帝时,就有齐国人把这些理论上奏,所以秦始皇就采用了它。而宋毋忌、正伯侨、充尚、羡门高等人,都是燕国人,羡慕并且仿效古人的神仙之道,主张人老死之后精神可以脱离肉体,变化成神仙,所说的是依仗于鬼神的一些事。驺衍用阴阳交替循环可以主宰王朝命运的学说在诸侯各国得到显达,而燕国、齐国沿海一带的方术之士继承了驺衍的学说,却不能融会贯通,于是兴起了一批靠奇谈怪论、阿谀逢迎去苟合君主的人,这一类人多得数不过来。

自从齐国威王、宣王、燕昭王开始,就不断派人到大海里去寻找神仙居住的蓬莱、方丈、瀛洲三座山。这三座神山,传说是在渤海当中,离有人的地方不太远,难办的是如果船快要接近它了,就会有大风把船吹走。大约曾经有人到过那里,据说那里有各种仙人和使人长生不死的药物。那里的禽兽等生物都是白色,而它们居住的宫室门阙都是用黄金白银建造的。还没有到达神山时,远远地望去像是一片云彩;等到了跟前,这三座神山反而沉入了水面底下。快要临近这三座神山,就会被风吹走,始终不能够到达神山。世间的君王没有谁不对神山心驰神往。等到秦始皇统一了天下,巡视到了海边,讲述这件事情的方土多得不能尽数。秦始皇认为自己到了海上又恐怕不能到达三座神山,于是派人只携带一些童男童女到海上去寻找神山。回来的人都以船进入大海当中后就被风吹走为借口,说未能到达,只是远远地望见神山。第二年,秦始皇再次巡游海边,到了琅邪山,经过恒山以后,从上党郡返回。以后的第三年,秦始皇巡游碣石山,询问了进入海区的方士后,从上郡返回。以后的第五年,秦始皇南巡到了湘山,接着登上了会稽山,沿着海边巡游,希望能够遇见海中的三座神山,得到神山上的长生不死之药。没能够到达,回来时,在沙丘这个地方逝世了。

秦二世元年(前209年),秦二世往东去巡视碣石山,沿着海岸南下,经过泰山,到了会稽山,在这些地方都设了礼仪祭祀,又在秦始皇所立的石碑铭文旁边刻写文辞,用来表彰秦始皇的功德。这年秋天,各地诸侯反叛秦朝。三年后秦二世被杀。

秦始皇举行封禅活动后十二年,秦朝灭亡。儒生们痛恨秦朝焚毁《诗》《书》,屠杀并侮辱文人,百姓们怨恨秦朝的酷法,天下就背叛秦朝,都谣传说:“秦始皇上泰山的时候,受到暴风雨的袭击,未能举行封禅典礼。”这难道不就是所谓没有具备相应的德行而去举行封禅仪式的那种情况吗?

从前夏、商、周三代的居住地点都在黄河、洛河一带,所以把嵩高山定为中岳,而四岳各在按它所在的方位命名,四条大河都在崤山以东。到了秦国称帝,建都在咸阳,那么五岳、四条大河就都一并在东方。从五帝以来一直到秦朝,一代代地兴衰更迭,名山大川有时候在诸侯国内,有时候归属天子,对它们祭祀的礼仪有增有减,各个时代都不一样,不能一一记录下来。等到秦国统一了天下,命令祭祀官员经常奉祭的天、地、名山大川的各位鬼神,可以按秩序一一记录下来。

于是从淆山向东,有名山五座,大河两条要祭祀。这五座名山是太室山,太室山就是嵩高山;以及恒山、泰山、会稽山、湘山。两条大河是济水、淮水。春季用干肉、酒祭祀,祈祷一年农事丰收,随即河水解冻,秋季又冰冻了,冬季冰雪塞径,为酬报神灵祈求保佑而进行祭祀。各个季节祭祀时所用的牺牲祭品是一头小牛,其他盛在器皿中的牲畜和玉、帛等各处不相同。

本篇未完,请继续下一节的阅读..